刘胤接到了圣命,立刻是打点行装,到父母的坟前辞行。
对于母亲马王妃,刘胤始终心怀一份歉疚,他重生在这个世界,按理说和这个世界上的人并没有什么血缘亲情,但马王妃对他无私的爱,却让刘胤感受到了一种深沉而炽烈的母爱,关怀着他,爱护着他,可惜这么多年来,刘胤一直忙于征战,无瑕去报答这份母爱。
本想这一次可以有时间在母亲的坟前守孝,聊表他孝子之心,但边关军情再起,又是无法耽搁和推脱,刘胤只得再次怀着巨大的遗憾,离开cd,返回了洛阳。
从cd北上,一路经剑阁汉中到长安,这些地方,都是刘胤曾经战斗的过的地方,所有点点滴滴,都涌上了心头,让刘胤是唏嘘感叹不已,这十六年的风雨历程,是一条血泪凝结的道路,其中的坎坷艰辛,也许只有刘胤和他身边最亲近的人,才可以理解得到。
刘胤有功就无疑是非凡的,刘胤的功勋无疑是辉煌,而人们往往只看到了光鲜亮丽的表面,看到了胜利时刻的欢呼和万人拥戴,但又有谁能看得到他所付出的汗水甚至是鲜血又有多少?
最早追随刘胤北伐的蜀中将士,现在幸存的不足十分之一,绝大部分的人都倒在了解这一路的漫漫征程之中,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从cd到洛阳,甚至到极北的荒漠,蜀中子弟的鲜血洒遍天涯,他们都是无名的英雄,许多人甚至连姓名都不曾留下,但他们却成为筑就大汉帝国的一块块基石,虽死无悔。
尽管他们之中的绝大多数人已经看不到今日大汉的煌煌伟业了,但这些无名英雄所筑就的丰碑,永远也不应该让后人遗忘。
这一路行来,再也听不到金戈铁马鼓角铮鸣,所到之处,皆是一片和平之象,百姓安居乐业,士农工商各安其位,这让刘胤无疑是欣喜不已,觉得所有的一切付出都是值的,如果伐吴成功,真正地实现天下大一统,国泰民安,四海靖平,又将该怎样的盛世之局?
怀着这样的憧憬,刘胤回到了洛阳,面见了刘谌。
在路上,刘胤早已早拟好了伐吴的方略,到了洛阳皇宫之中,与刘谌是秉烛夜谈,一直到鸡鸣三遍,烛台燃尽,两人方才议罢。
此次伐吴,刘胤提出的核心要素就是速战速决,迟则生变。西陵之战的结果,彻底地改变了吴汉之间的格局,随着暴君孙皓的被杀,周处陆机陆云这些名臣名将的登台,吴国的政坛,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期。
对于吴国而已,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新的皇帝,新的朝臣,带来的是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尽管季汉在蠢蠢欲动,但吴人在西陵大捷之后,对季汉的畏惧感也不再那么的深厚了,所有的人都相信,在新皇帝的统领之下,吴国必然可以保留江东的半壁江山,与季汉划江而治,分庭抗礼。
所以刘胤提出的伐吴策略就是速战速决,现在季汉在国力和军事上,都对吴国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唯一欠缺的水军在王濬的督建之下,也渐成规模,并且在永安长江水战之中大展神威,重创了吴国水军,依目前汉军水军的战力,完全有能力沿江而下,与东吴水军一决雌雄了。
水军一直以来都是汉军的短板,而现在汉军水军的建成并形成不输于东吴水军的战斗力,这无疑给刘胤提供了极大的信心。
当年的曹魏不可谓不强大,但数度南征,最多也只能是饮马长江,隔江眺望一下江南的风光而已,赤壁之战过去了几十年,无论是曹魏还是司马晋,都没有找到行之有效地攻破长江防线的办法,这一道浩淼的天险,成为了横亘在北方铁骑面前一道无法逾越的屏障,让他们一次次望江兴叹无功而返。
想要征服东吴,必须要解决的就是长江天险的问题,只要突破了长江天险,吴国就没有再可以依仗的本钱了,只在束手待毙的份。
这些年虽然刘胤一直出征在外,征鲜卑、讨辽东,平三韩、灭倭国,打越打越远,忙得是焦头烂额,但此次刘胤出征之前,早就有所安排,由傅佥驻防南线,主持南线大局并负责筹备伐吴的一切准备,包括王濬在益州打造战船组建水军,经过这几年的筹备,伐吴的准备工作进行的基本上已经是完成了。
如果不是胡济在西陵吃了一个大败仗,严重地扰乱了汉军的军心士气,刘胤对灭吴之战还是有九成九的把握的。
不过就算如此,刘胤对伐吴之战还是有着九成以上的信心,如今季汉国力鼎盛,军力强悍,没有理由打不败被孙皓整个乌烟瘴气的吴国。
尽管孙皓已经挂了,但他统治了十五年,专横暴虐的十五年所遗留下来的种种后果不可能完全地消除掉,吴国国力中衰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就算吴国有中兴之君有中兴之臣,但没有时间的话,一切都是枉然。
所以刘胤不可能再给吴国东山再起的机会,或许三年五年十年八年之后,吴国的将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但现在它改变的机率,几乎是为零的,积重难返绝不是只凭着一位睿智的皇帝和几位才识明断的大臣就要可以改变的。
但三年五年之后,谁又能保证现在的格局不会改变呢?刘胤自然不会去赌,如果说现在刘胤已经做了万全的准备,那又何须等到三年五年之后呢?
刘胤回到了军营之中,受到了汉军的将士无比的热烈拥戴和支持,尤其是此番胡济兵败带给汉军的伤痛,让他们格外地怀念起刘胤的领军时代,那才是真正的所向披麾,无敌于天下。
刘胤诸军皆巡视了一番,各军将士都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用来迎接他们的雍王回来。
巡视完毕之后,刘胤召军级以上的将领前往中军帐议事,共商伐吴大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