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0章 山雨欲来-21
    午时将至,三人随着倭军护卫的指引,还未到达目的地,就远远看到大同江畔有一座凉亭,气势恢弘,古色古香。想必,那便是练光亭了吧。
    除了亭台,在靠近练光亭的附近,已经围满了里三层、外三层摆开阵势的倭军士卒,刀枪林立、衣甲鲜明,阵势也是颇具派头、整齐划一。
    三人下马,走到练光亭前时,又见亭子前还站了不少将领。看服侍打扮,大多是倭军的,也有个别几个打扮别异的,应该是朝鲜的降军将领。
    看这阵势,小西行长也是深谙先礼后兵之理。昨夜接风洗尘、设宴款待,乃是“礼”;今日列阵示威,当是“兵”了。
    好在三人都有心理准备,毕竟现在小西行长随时都能致三人于死地,摆这么郑重的阵势,实在是有些多此一举了。
    沈惟敬依然是一摆袖袍、旁若无人地径直向前走,对一侧闪着寒光的刀枪视若无物。孙世禄也没有显得多么紧张,想必是经历了前日晚宴之事后,对这些摆在台面上的危险已经见怪不怪了,因此也没有多看几眼,紧紧跟着沈惟敬继续往前走。
    唯有唐卫轩,在照旧交出自己的佩刀后,站在倭军的阵前,对倭军的阵型细细瞧了一阵。虽说自己也不太懂排兵布阵这一套,但是倭军的阵型的确是有些门道的。虽然与大明的各种兵书中所讲阵势相比略显简单,但是也颇有些大巧若拙之感,想必也是饱经战场实践的千锤百炼后总结而来。
    若是我大明真的与倭军正面对阵,不知胜算几何?唐卫轩一边想着,一边慢慢跟上沈惟敬,三人一起步入了练光亭。小西行长已经携麾下众将等候多时,出乎唐卫轩意料的是,那黑甲倭将也在其中。不过,今天这黑甲倭将不仅未穿甲胄,仅着便服,气势上也不像昨夜那样杀气腾腾,看来,昨晚被小西行长关了一宿的禁闭,今天的确收敛了不少,只是不知他是否还存着破坏议和的打算。
    唐卫轩不禁想起昨夜桂月香的提醒,只怕出了平壤城后,此人还会从中作梗,现在还不可以掉以轻心。
    双方见面、礼毕后,自又是一番寒暄,而后各坐其位。
    小西行长观察了下沈惟敬的表情,率先开口道:“大明贵使可能有所不知,我日本国自室町幕府的足利氏日渐衰败开始,数十年来国内纷争不断,大小诸侯战事不绝。直到太阁殿下他老人家,”提到这位太阁时,小西行长不免恭敬地朝着东面一拱手,“继承其先主织田信长公的遗志,横扫六合、一统天下、检地分封、颁布法令,方才有了我日本今日的上下一心,众志成城。”然后,小西行长抬手示意了下屋外的军阵,略带骄傲地说:“虽然几十年内兵连祸结、民不聊生,但是这几十年的战争却是武士们一展所长的舞台,历经无数次的战场考验,方才锤炼出这一等一的百战勇士。”
    沈惟敬听到这里,只是用眼瞟了下亭外的倭军,然后拿起放在面前的茶杯,轻轻抿了一口。见沈惟敬没有什么回应,小西行长转头看了眼身后的景辙玄苏--也就是昨夜晚宴上的那位老僧。
    景辙玄苏大概是接过了话头,继续用倭语说了些什么,唐卫轩听不懂,只好看向沈惟敬。沈大人一脸认真地听着景辙玄苏的讲述,还时不时点头回应。
    景辙玄苏昨日未曾有多少表现,今日见沈大人听得认真,不免语气更加热切了许多,继续侃侃而谈。沈惟敬又听了一阵,忽然轻轻地冒出一句:“这么说来,贵国如此大动干戈,无非是想与大明建立贸易、互通有无、共结秦晋之好了?”
    小西行长听到沈惟敬终于开口,愣了愣神,回答道:“正是如此。”
    沈惟敬微微一笑,“既如此,贵国何不直接修书一封于大明天子,申明意愿,何必劳师动众,使得这千里之地尽皆生灵涂炭呢?”
    小西行长沉默了片刻,看了看沈惟敬,平静地提了一个问题:“沈大人,若不是我军已经尽占朝鲜八道,赶得朝鲜君臣惶惶如丧家之犬,大明天朝的铁骑也折损于这平壤城下,大明天子会派您来吗?”
    “这个吗……”沈惟敬还是第一次有些语塞了。
    唐卫轩和孙世禄听到小西行长如此说,也倒吸一口气。的确,平心而论,如今的大明天子万历皇帝,他老人家已经多年未曾上朝,加上当年嘉靖年间东南沿海的倭寇之乱,恐怕即便倭国日本遣使致书,欲通两国贸易,当今圣上和朝廷多半也是心存戒备、爱答不理,最终不了了之。
    尽管贸易通商最多不过是倭国日本为了议和,而为自己的开战找出的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但是如果不是局势已经到了这步田地,想必大明也绝不会屑于派出专使来与东夷倭国进行“议和”了。即便是这样毫无诚意、用以拖延的“议和”呢。
    小西行长又站起身来,望着不远处的大同江,颇有感慨的说道:“不瞒贵使,我小西行长本是商贩出身,得蒙太阁殿下他的垂青,才居此大名之位,因此对于太阁殿下的命令,一定会竭尽全力地去完成。不过,”小西行长又转头笑了笑,“尽管我现在已位列一方诸侯,但我个人还是喜欢用商人的想法来看待事物。前日与大明军队对阵于这平壤城中,虽然大获全胜,但是仍有一股明军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他们居然能冲出东北的长庆门,虽然最终无人逃脱,但是居然还会背水列阵,向我军发起冲锋。”
    说到这里,小西行长的目光又飘向了北面,身后的众多部将也随之向北面长庆门外的那处缓坡望去。“这等背水决战的勇气,虽是敌人,在下也是非常地欣赏。甚至当日还曾下令不准发射铁炮或弓箭,命全军短兵相接发起了反冲锋。也算一试两军的战力。”
    此时的唐卫轩,也不禁望向了那日史儒所部最后激战之地,青山绿草依旧,只是已不见了那数百同袍与大明旗帜的身影。一旁的大同江水依旧在滚滚流淌,侧耳听去,似乎还能听到那波涛中依稀回荡着的《凯歌》声,正如那日史儒所部二百余壮士最后殉国之时所高歌的那样:
    “万众一心兮,群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远远望向大同江畔的唐卫轩,依然记得史儒将军对自己最后的嘱托:克复平壤之际,在大同江边点起三炷香,告知大明王师已尽驱此地倭寇……数月已过,光阴回转,自己又重游故地,怎奈何,平壤城内却依旧是盘踞的倭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