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74章 太子的大礼(二)
    杨一清随着众人前往永宁县衙,但是他一路上看到百姓们放完鞭炮完成迎接仪式之后,各自三五成群的出城而去,杨一清很是费解于是问梅翡。
    “梅县尊,百姓们这都是去干什么?”
    “大人,那些百姓们是到制造厂上工的,在永宁有多半的百姓都在制造厂谋一份差事。制造厂规模庞大,现在还是初建阶段,不过所需人力确实不少,将来制造厂完全建成之后,整个永宁百姓家家都会有人在制造厂做工赚钱养家。永宁百姓的日子就会更好,殿下说过,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意思就是不种田就会不稳定,没有工厂百姓就过不上好日子。要想让百姓生活富裕,就必须在种好田的基础上,多给百姓挣钱的机会。工业是国家强盛助力,农业是维持发展的基础,二者缺一不可。有了工业国家能够提高制造水平,百姓能够增加收入,这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好事情啊。”
    “殿下说的不错,你们做得更好。若是全大明都能像永宁这样那可就太好了。怪不得本官见这永宁百姓和别处不一样呢,根源原来在这里,家中有粮又有钱,任何人心里都会高兴的,也会感念朝廷和陛下的恩德,太子殿下这一招棋高明啊。”
    曾贤:“殿下高明之处还不在于此。大人有所不知,在永宁虽说还有匠户军户等户籍之分,但是如今匠户的地位已经大幅度提高,再不是过去那种朝不保夕的状态,制造厂里那些匠师的收入就连梅县令都羡慕呢。永宁军户已经建成预备役制度,类似于汉唐时期屯田和募兵制度的结合。这样一来既可以保证战时有兵可用,又可以保证平时不耽误生产,最主要的是百姓心气足了,官府干什么都会大力支持,这和过去有天壤之别。”
    “这样会不会有妄改祖制之嫌?”
    江彬:“大人,殿下说过,祖制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先祖当时指定的制度适合当时的情况,那么百年之后呢?就不一定了。纵观有史以来变法者不胜枚举,变法成功者无一不是建立起强的政权,所以说抱着祖制不变的叫因循守旧,根据时代特点调整方向和做法的叫做与时俱进,人总得往前走不是?”
    杨一清:“此话有理,国朝大体不可废,政策法纪要与时俱进,高,实在是高。”
    永宁县衙内,杨一清位居上座,他不等江彬等人张罗上酒席,就立即拿出朱厚照就给他的那封信交给江彬。原本杨一清是不打算用这个的,朱厚照给他的不少了,杨一清都有些不好意思再开口了。不过当他到了永宁才发现,朱厚照在永宁给他准备的大礼才是最重要的,胜过那十万白银太多了。别的不说,怎样把百姓人心聚拢起来这一条,就让杨一清恨不得立刻把太子的做法和思路弄个清清楚楚。
    江彬:“大人,殿下早已吩咐过,即使没有这封信该给大人的也必须交给大人。”
    杨一清:“好,无需多言,快快拿来。”
    江彬三人相视一笑,知道此时杨一清根本没心思吃饭,于是江彬大手一挥,只见常胜领着十几个侦骑营士兵抬着箱子走进来站在一旁。
    江彬:“大人,此将名叫常胜,在永宁从军多年对战阵执法和训练之法颇有心得。常胜为人勇悍,是我永宁军中第一猛将。殿下吩咐,从此以后常胜追随大人在军中效力。另外殿下所书《大明军操典》,已经交给常胜,大人麾下兵马均可交给常胜训练。另有二百侦骑营将士,一百火器营将士也将追随大人。殿下说,陕甘之事就托付大人了。”
    “末将常胜愿追随大人边关建功。”
    “好,好,得此猛将陕甘无忧矣。着箱子里是什么?”
    既然是一家人杨一清也就不客气了,直接指着那些箱子问。箱子逐一打开,只见一领领新式铠甲出现在杨一清面前。
    常胜:“大人请看,这是制造厂新制板甲,防护力极强,可在百步外挡住强弩射击。但是重量却是重甲的一半,极其适合步军和骑兵穿戴。大人再看。”
    常胜从另一只箱子里拿出一把雪亮的长刀,随手将一张纸放在刀刃上迎风一挥,只见那张纸唰的被分成两半,切口极为整齐。
    “此乃用水锤锻打而成的钢刀,这种钢刀韧性锋利度极强,在和鞑虏交战过程中可以直接斩断对方弯刀而锋利依旧。此刀名为破虏刀我永宁军已经批量装备。大人再看。”
    常胜又取出一只手弩,这只弩除了拖把是木质之外剩下的全是钢铁打造,就连弩弦都闪着金属的寒光。
    “此弩也是制造厂新制名曰连发弩,按上箭匣之后可连续发射十只纯钢弩箭,射程达一千五百步,千步之外依然有效,可贯穿三重重甲。而且此弩全部用钢铁制作,在雨天依然可以使用。”
    常胜说完从最后一个箱子里拿出一杆黑沉沉的火铳。
    “大人请看,这是制造厂新制火铳名唤五连珠。此铳采用纸质整体子弹,撞针击发,弹仓容弹量五法,可连续发射,射程可达一千八百步,可贯穿五重重甲防护。集火射击时可以和连发弩一起形成密集的拦阻网,是对付骑兵的利器。大人只需编练一支装备连发弩和五连珠的部队,鞑虏骑兵皆形同纸人纸马一般。”
    杨一清挨个抚摸着这些装备,恨不能全都拿走。
    “这个,太好了,实在是太好了。就是这个,这个,少点儿啊。”
    曾贤:“哈哈哈,大人这只是给您看的,真正的装备已经装箱密封随同大人一起赴任。殿下说了,只要大人需要,要多少给多少。将来还会有各类火炮,不过现在正在研制,还需等一些时日。”
    杨一清:“这就很好了,很好了。自从放弃大宁之后,我朝能得到的好马日趋减少,再也没有像汉唐那样大规模的骑兵了,但是只要有了这个我们再也不怕鞑虏范边了。常胜,这些装备都交给你,以后的训练也都有你一手操持,有你在本官高枕无忧矣。殿下这礼物送的太好了,还有什么?一起拿来。”
    杨一清此时已经不拿自己当外人了,直接开口要了。梅翡捧着一摞书递给杨一清,杨一清赶紧接过一看只见封面上写着《施政要务》四个大字。
    “大人,这套书是殿下亲手交给我的,来永宁后下官按其施政感觉颇见奇效。下官还做了心得笔记,希望能和大人一同切磋。”
    “好好好,这才是老夫想要的东西。殿下诚不欺我,这才是最好的礼物哇。对了,曾贤侄,能不能给我几位匠人哦匠师,老夫打算在陕西也弄个制造厂。”
    “早就为杨叔叔准备好了,一定是最好的。所需印钱也不用叔叔操心,殿下早有准备。”
    “这可实在是好的不能再好了,这份礼必须收,不收都不行,不收就是白痴了。哈哈哈。”
    老少几个笑成一团,杨一清至此算是正式的把自己绑在了朱厚照的战车上。
    次日清晨众人送杨一清离开永宁,杨一清看看身边的三百精锐,再看看彪悍神勇的常胜,看看身后上百辆四轮马车拉着的物资,这还只是朱厚照答应给他的一小部分呢。杨一清心中感叹,太子真有钱,也真舍得花。不过有钱用在刀刃上,这是于国于民都有利的事情,花就花了。现在杨一清总算明白那每月十万辆的银子是干嘛的了,别的不说组建一支强军还是可以的,要知道宣府整个一个镇一年的军费才四十多万两,朱厚照给杨一清的钱赶上仨宣府的军费了,由此可知朱厚照对杨一清得有多大方了。
    杨一清现在也不摆上官的架子了,拍拍这个捶捶那个俨然一副长辈看见子侄们有长进的欣慰做派。如今他不仅要钱有钱要人有人要装备有装备,而且还有永宁这个后盾有太子这座靠山,他觉得他这个陕西巡抚应该是所有巡抚当中最轻松的。
    杨一清上马之后忽然看见不少半大孩子,穿着崭新的军装在城门外列队,他好奇地问江彬。
    “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有鞑虏范边?”
    “大人,这是太子殿下征召九边军户子弟入京城国学馆,最近殿下又开设了大明国学馆战役指挥学科,为的是给边军培养指挥人才。”
    “哎呀,但不知陕西是否接到殿下诏命?”
    “应该也接到了,九边一个没落下。”
    “哦哦,那就好那就好,等老夫到任第一个就问这件事情,敢不派人去老夫饶不了他。走啦,莫送。常胜,加快速度。”
    “末将遵令!”
    常胜一马当先奔了出去,杨一清向江彬等人拱拱手后催马而去。
    江彬:“杨大人人不错,关键能明白太子的用意,像咱们自己人。”
    曾贤:“不是像自己人,就是自己人。”
    梅翡:“不错,就是自己人。要知道我爹当初对杨大人可是赞誉有加的,说他是出将入相的人物,太子独具慧眼,一下子就把杨大人抓住了,像这样的人才必须让他心向太子,咱们今后也要多发现这样的人才才是。”
    江彬:“对,就这么办。唉,可惜了常胜兄弟。”
    梅翡:“有啥好可惜的,忘了殿下怎么说的了?我们是宣传队,我们是播种机。就是要让所有人知道太子的理念,把我们培养好的人才撒遍大明,常胜就是咱们撒出去的第一颗种子,以后还会有更多。咱们不仅自己要做种子,还要帮助殿下把更多的种子撒出去。”
    曾贤:“梅贤弟,你长进啦,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