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第二天,增田赶到了训练场。
也许是出于礼貌,他还带马啸天参观了训练基地的布置。
从方位上看,这里属于地堡城的北侧,很可能还有地下设施,甚至是直通富贵山下的国防工事。
有人告诉马啸天,这个国防工事能容纳一师之众,还储藏了一大批的武器和弹药,可以供守卫南京的十几万部队作战十天到半个月。
撤退时,最后一个工兵连封掉了其它的通道,从北面排水沟撤入到玄武湖。也就是说,这条通路有可能还能重新启用。
马啸天有个真觉,那个马艳很有可能是主动被捕,再利用自己找到富贵山地下工事的入口,炸掉南京。
02
马艳出身于南京城的昆曲班,也是青浦特训班里的学员。
经过一个月的短期培训,苏浙行动委员会把她要去做了一个文秘。
上海沦陷后,上面要她先回家乡,想办法在秦淮河上跑一跑运输。谁也没有想到,中统和军统留在华东的地下组织都不堪一击,使马艳便成了一只断线的风筝。
半年前,她才与急于用人的戴老板取得了联系,说是负责策反英国军情六处的南京组。就是这点让人生疑,戴笠真敢打英国人的主意?真挖了别人的墙角,怎么善后?
马艳知道爱听戏的增田知贞搞了一个读书沙龙,就在家里吊嗓子,令人心烦。
那个肖窦娥会不会也有问题?李承泽为什么要挤过来趟浑水?就不怕踩湿了自己的脚!
03
回到二十一号,马啸天就听说李承泽也出了事。
昨晚,李承泽路过夫子庙时,遭到两个枪手的突然袭击,挂了彩。
勘察现场,其作案手法很像军统所为。周佛海也把电话打到了马啸天的手上:“你说,我们还能不能上街?”
“能!怎么不能?那边敢派,我就敢悉数全收……”
“少吹牛,多干实事!”
马啸天心里清楚:“飞鸟尽,良弓葳;狡兔死,走狗烹。”
自己只要真正盯住了黑沙龙和富贵山,就可以牵住戴笠的牛鼻子。
04
西里龙夫对富贵山也很兴趣,还在山凹里拣到了几块元青花的碎片。
在陶瓷工艺史上,元青花是一座高峰。其釉色浓艳深沉,构图生动明快,纹饰饱满。
当时,中东地区和欧洲都十分推崇中国景德镇烧制的青花瓷,把这座迅速崛起的山间小镇称为瓷都。
西里龙夫在日本读卖新闻的附刊上写了一篇颇见功底的文章,名为沈万山与青花瓷之路。
一三二八年,蒙古帝国第十位大汗也孙铁木儿驾崩。蒙古高层卷入皇权之争,从相互攻讦演变为两都之战,乱成一团。
这一年,朱元璋与沈万三都生于江南。不到三十年,朱元璋据南京拥兵十万,沈万三拥有一支庞大的远洋船队,富可敌国。
05
朱元璋自称吴国公,有一统山河之志。
谋士刘基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朱元璋打下金陵城,立大帐于富贵山,写诗云:天为罗幕地为毡,日月星晨伴我眠。夜里不敢长伸脚,恐怕踹翻海底天。
沈万三听说后,就把整座山和连带着孤凄埂都买了下来,又修起沈园。民间有一个传说,沈万三从西域带回一只聚宝盆,日日生金。
明史记载:沈万三帮助朱元璋修好了帝国,又提出再拿出百万两黄金犒劳军队。朱元璋大怒:“匹夫敢犒劳天子的军队,就是找死!”
马皇后劝解说:“开国定基,当外威内慈。不法之徒可以杀,沈万三只是一个行事乖张的草民,由天灭之。”
朱元璋想了好半天,又说道:“这厮十分嚣张,朕真是饶他不得……”
都说,马皇后爱民如子。在其规劝下,朱元璋把沈万三全家七十余口流放到了云南。
06
当年,沈园位于富贵山北麓,坐拥玄武湖。
隔着一座城中之山,南面的皇宫气象森严,北边的雕栏画栋却是曲径通幽:烟红露绿晓风香,燕舞莺啼春日长。
沈万三爱听戏,家里养了三个昆曲班,优伶逾百人。家里还有一帮西域人,在湖水深处修出了一座清真寺,有联曰:达天俊路,来世慈航。
增田知贞看到了西里龙夫的文章,总结说:“沈万三以一已之力,辟开重洋波涛闯出一番新天地,为郑和七下西洋铺路,功在千秋。朱元璋与沈万三之争,也是军人政权与豪商势力间的大较量。这件事绝不简单,可以深究。”
西里龙夫受到鼓舞,又查找到了一些文字资料:一、洪武六年初,朱元璋攻取张士诚驻守的苏州城。沈万三有点瞧不起出身草莽的朱元璋,大力支持以盐商集团为班底起家的张士诚。当年秋,周王张士诚兵败被俘,自缢身亡。沈万三只好转投明军,帮助朱元璋在金陵建都。二、洪武廿六年,沈万三被发配充军到云南,又做起了茶马生意,有口皆碑。洪武三十一年,其女婿顾学文又牵扯到蓝玉案中,致使周庄的沈家一族几乎满门抄斩。
据说,在云贵山间,有人找到了沈万三的后裔,还从家谱上录下一诗:壶中日月洞中春,二十三年静里身。遥知远徒云南客,蠢雨蛮风忆故人。
07
郑和本是云南回民,本名为马三宝。
洪武十四年,明军平定云南,把还不满十二岁的马三宝抓到南京献俘。
献俘后,马三宝受宫刑并到尚衣局做事。不久,转到燕王府,做了朱棣的小侍从,改名为郑和。
朱棣称帝时,郑和因功升任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两年后,朱棣又任命郑和为钦差总兵太监,招抚安南。
郑和寻访沈万三的故人,在苏州太仓浏家港重新组织了一支庞大的远洋船队。建大船六十余艘,其长四十四丈,宽近二十丈。
永乐三年夏,郑和率三万兵从福建五虎门杨帆,收复了安南。明成祖朱棣诏告天下,改安南为交趾省。
郑和率船队南航到爪哇,平定该岛内乱。
接着又深入印度洋,甚至远航到了东非,以和平的方式与沿途的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
可以说,郑和借助于沈万三的知识积累,吹响了大航海时代的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