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21章 平衡
    张溥和张采联合上奏的弹劾奏折,在早朝的时候,引发了轩然大波。
    他们弹劾的对象是兵部左侍郎、左都御史、延绥巡抚郑勋睿,这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张溥出任都察院监督御史的时间不长,不过几个月的时间,张采就更不用说了,才刚刚上任,这个时候,他们应该是稍微低调一些的,想不到马上就开始弹劾朝中大人。
    张溥和郑勋睿之间有着巨大的矛盾,这是谁都知道的,若是张溥弹劾其他人,外人看起里还觉得能够理解,可是弹劾郑勋睿,不管怎么说,让外人觉得有狭私报复的意思。
    再说郑勋睿,人家在河南剿灭流寇,立下了巨大的功劳,惠登相等流寇首领,已经押解到京城来了,短短半个月的时间,剿灭十余万流寇,斩杀流寇首领三人,生擒五人,让荥阳大会的十三家流寇,仅仅剩下六家,这样的功劳若是还要遭受弹劾,岂不是引发众怒。
    当然很多事情说不清楚,监察御史的职责就是弹劾和监督官吏的行为,从这一点上面来说,张溥和张采没有做错。
    所以张溥当众念着弹劾奏折的时候,众人听的非常仔细,偌大的乾清宫,竟然是出奇的安静,这样的情况可不多见。
    内阁首辅温体仁的脸上没有什么表情,低眉垂目,好像什么都不在意,不过偶尔能够看见他抬起眼睛,看看张溥和张采,眼睛里面射出精光。
    内阁次辅文震孟脸色微微发白,看得出来内心是不平静的。
    内阁辅臣、兵部尚书张凤翼瞪着眼睛,看着张溥和张采两人,这次河南境内剿灭流寇的战斗,为兵部争光了,而且惠登相等人也押解到京城,等候处置,如此情况下,居然有人弹劾郑勋睿,兵部是难以接受的。
    最为奇怪的是皇上的脸上,也没有什么表情,至少没有发脾气,没有训斥张溥。
    联想到刘宗周和姚希孟的事宜,众人好像明白了什么。
    张溥和张采两人的弹劾奏折,不过一刻钟时间就念完了。
    这是一封语句温和的弹劾奏折,唯一提出来的要求,就是由兵部尚书、五省总督洪承畴负责剿灭流寇的事宜,强调的理由也是很清楚的,因为郑勋睿有失策的地方,特别是在最好的机会出来之后,没有能够调遣各路大军,没有形成合力,丧失了最好剿灭流寇的机会。
    至于说斩杀四川总兵邓玘的弹劾,就有些阴险的味道了,要知道邓玘是明显的贻误战机,克扣军饷不说,就连手下的参将都不知道上面下达的军令,结果导致合围的局面没有能够形成,要不是郑家军拼命的追击,贺一龙和贺锦两人就逃走了,可以说郑勋睿斩杀邓玘,任何人都说不出话来,至于说郑勋睿没有惩罚其余的军士,这也很好理解,当时的情况之下,剿灭流寇是放在第一位的,况且川军后来在剿灭流寇的战斗之中,立下巨大的功劳,自身也是伤亡惨重的,这里面肯定有郑勋睿的功劳。
    弹劾奏折刚刚念完,张凤翼就开口了。
    “一派胡言,不知道如何的打战,没有经历过厮杀,居然在这里弹劾在前方厮杀的朝廷大臣,二位御史是不是以为打战和你们写弹劾奏折一样简单的,坐而论道就够了。”
    性格火爆的张采当即就开口了。
    “御史的职责就是弹劾和监督朝中大人,难道没有打战就不能够弹劾了,下官不敢苟同,若是这样的规矩定下来,御史还有什么资格弹劾朝中大人,还怎么能够为皇上尽忠。”
    张凤翼被噎的说不话来了,他刚才的话语的确存在毛病。
    张溥也跟着开口了。
    “皇上,臣是关心如何尽早的剿灭流寇,郑大人在河南立下功劳,剿灭诸多流寇,臣没有否定郑大人之功劳,只是建议调整剿灭流寇之责任,洪大人老成持重,多次打击流寇,比郑大人更适合负责剿灭流寇事宜。”
    张溥的话语说出来之后,稍微沉默了一会。
    詹事府少詹事、顺天府府尹姚希孟开口了。
    “陈以为张溥大人和张采大人的建议是妥当的,郑大人在河南剿灭流寇,立下了功劳,这是不容置疑的,不过奏折上面所说之事,也是实实在在的,若是郑大人能够抓住时机,调动各方大军,是可以彻底剿灭流寇的。”
    少詹事杨廷枢忍不住了,他很明白,张溥和张采这就是公报私仇,害怕郑勋睿的功劳太大,若是剿灭流寇,郑勋睿肯定是要被皇上重用的。
    张溥、张采、杨彝、吴伟业、吴昌时和龚鼎孳等人,联合到一起的事情,杨廷枢是知道的,不过他无所谓了,也没有特别的看重,想不到这些人刚刚联合到一起,就开始动手了。
    “皇上,臣以为此弹劾奏折,纯属无稽之谈。”
    杨廷枢的开口,让四周更加的安静。
    “流寇造反,崇祯元年就开始了,迄今为止,持续八年的时间,郑大人负责剿灭流寇事宜,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剿灭流寇十余万人,斩杀流寇总首领罗汝才,流寇在荥阳聚集时候,有十三家之多,如今只剩下了五家,其余八家悉数被剿灭,敢问谁能够有如此的能力,没有能够亲自深入到战局之中,闭门造车,妄自揣摩,攻讦有功之臣,难道这也是所谓的御史之责吗。”
    杨廷枢的话语说的很重,本来是想着为郑勋睿辩解,说的也是实话,可惜在乾清宫说出来这样的话,效果肯定是不好的。
    张采脸红了,准备开口反击,身边的张溥拉拉他的袖子,示意他不要开口辩解。
    杨廷枢是支持郑勋睿的,如此情况下,众人已经明白这场辩论的意思,其余人不会开口说话了,他们将目光对准了内阁首辅温体仁和内阁次辅文震孟。
    文震孟低着头,没有开口说话的意思。
    杨廷枢也看着文震孟,他很清楚,文震孟这个时候开口,能够力挺郑勋睿,至少其他人说话的时候,也要多多考虑的,可惜文震孟没有开口,这让杨廷枢内心哀叹。
    温体仁看了看文震孟,脸上闪过一丝冷笑。
    “张溥大人和张采大人是监察御史,弹劾官吏本就是他们的职责,杨大人太激动了。”
    温体仁的开口,让张溥和张采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皇上,臣以为,郑大人在河南剿灭流寇,的确立下了大功,朝廷应该嘉奖,郑大人写来了奏折,为各部表功,臣以为可以全部照准,只是这指挥作战的事宜,可以考虑让洪承畴大人直接负责,便于调动各方的军队。。。”
    皇上没有在早朝的时候直接做出决定,而是要求内阁商议此事,其实这已经表明了态度,若是皇上支持郑勋睿,大可压下弹劾奏折。
    内阁商议的结果很快出来了,一天之后就呈奏皇上了。
    接下来就是皇上下旨了,不过这道旨意,迟迟没有下来,倒是引得诸多文武大臣注意了。
    朝中文武大臣都开始议论这件事情,绝大部分人认为,郑勋睿不可能负责剿灭流寇的事宜了,眼看着流寇就要被剿灭了,关键时刻,立下巨大功劳的郑勋睿,却要被撤换了,这样的事情,放到任何的时候说,都不合适,可惜郑勋睿太年轻了,在朝中没有什么资历,遭遇这样的暗算也是正常的,抱怨也没有用处。
    杨廷枢已经提笔给郑勋睿写信了,他不仅仅说到了张溥、张采、杨彝、吴伟业、吴昌时和龚鼎孳等人的联合,还说到了文震孟和姚希孟在这件事情上面的表现,他非常的失望,关键时刻,文震孟不能够站出来说话,身为内阁次辅有什么作用,这样的依靠不要也罢。
    杨廷枢气愤之中,言辞比较激烈,等到信函寄出去之后,又有些后悔。
    后宫,皇上身边只有王承恩。
    “王承恩,朕明白你的意思,郑勋睿在河南做的很好,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剿灭十余万流寇,杨鹤、陈奇瑜,包括洪承畴都没有能够做到,可朕没有办法啊,朕若是完全支持郑勋睿,必将引发朝中的反弹,奏折会源源不断的上来,朕不想为这点小事烦心,流寇的气焰被压下去了,这个时候,就让洪承畴出面来得到吗更大的功劳吧。”
    “郑勋睿还年轻,功劳太大,在朝中也不好立足,朕看这剿灭流寇的事宜,就让洪承畴负责去做。”
    “朕对文震孟很失望,文震孟很忠心,可惜在内阁之中,难以起到什么真正的作用,朕让他成为内阁次辅,可不是想着他洁身自好的。”
    王承恩看着皇上,没有开口说话,可皇上的意思他是明白的,文震孟在内阁之中,本来是和温体仁抗衡的,可惜这么长时间过去了,文震孟根本没有起到这样的作用,特别是在对待郑勋睿的事情上面,文震孟应该表明态度的,于公于私都应该有态度。
    王承恩内心也是微微叹气,他想到了徐光启,当年徐光启虽然病重不能够理事,但说出来的话语是掷地有声的,就算是内阁首辅,也不能够过多的反对,文震孟和徐光启比较起来,差距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