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废除科举的命令如同一道旋风一般席卷了整个大明,这不仅仅是大明近三百年来知识分子的根本,甚至是整个华夏至汉以来,中华知识分子的根本,现在居然在崇祯的一句话下被废除了,这让很多人都觉得太过儿戏!
不过这很多人也就是那些士子而已,对于那些百姓来说,感受最多的还是各地土改队的到达,强行推行土地改革后,百姓们所得到的不少实际利益,崇祯的新一轮举动是彻彻底底的站在了大明旧式势力的对面,先是动了大明氏族的根本土地,又是断了大明氏族唯一可以做强做大的道路科举,这让大明的氛围开始变得诡异起来!
不过崇祯的呵呵武功也摆在哪里,明摆着的强悍武力,崇祯的狠话也放了出来,凡是敢闹腾的,一次劝了不听,直接全部斩首,而且崇祯也并不是把事情做绝了,还是给氏族们留下了不少的余地,就比如说对于他们的土地赔款就十分的高额,有些超级大的氏族甚至可以仅靠土地就获得多达百万的银两赔款,不过这也从测面表示出了明末土地的兼并要有多严重!
仅一家一族之地,便可得十万两白银,换算成现代的钱财,那可是多达上亿人民币的巨款啊!
一面是崇祯早已举起的屠刀,一面是赔偿优越的款项,他们也都知道该怎么选择,崇祯对于怎么刺激大明的商业发展是没有什么办法的,但是有一个笨办法却可以被崇祯拿来用,那就是给了你们大量钱,又不让你们跑去买地,那么你们也就只剩下跑去经商这一条路可以选了,到时候大量怀揣巨款的无知士子们茫茫然的跨进商业的世界,面对的是什么?是崇祯早已设计好的一个接一个的圈套,到时候崇祯现在撒出去的钱会以一种极快的速度又回流回来!
当然,崇祯也不会丧心病狂的下狠手,还是会留下很多的机会给那些初入商界的士子氏族们,这是一个淘汰的过程,只有那些适合经商的,有经商才能的人才会坚挺到最后,不然崇祯要是将那些携带着大量白银的氏族士子们放任式的管理的话,那么会很容易引起一系列金融危机,到时候崇祯可就不会像现在这样那么好控制了!
暂且不说在外界因为崇祯取消科举的种种举动而一片沸腾的大明,崇祯的命令下的很清楚,只要他们这些士子做的不是太过火,那么就不管,但是他们一旦做出了什么过火的行动,那么崇祯安排出去的新军就可以动用一切手段来进行压制!
你真要说崇祯的做法是对是错的话,那么崇祯还真是没得说,你要说他错,可是难道崇祯不应该废除科举吗?于其像后世那些写历史小说的一样,来一个换汤不换药,科举留着,考试内容给他换了,还不如现在干脆一点,来个一刀两断,华夏在近代化上面已经开始落后于西方,崇祯要是想要奋起直追,那么需要的不是自己的军队有多么的强大,物质有多么的丰富,真正需要的是一个先进于所有国家与民族的教育机制,只有这样,华夏才可以永远的领先于其他的国家!
科举不是说废就废的,崇祯在这之前还需要做大量的准备,不过因为早有预谋,所以说崇祯的前期准备工作做的十分的好,其实也很简单,就是随着四川土地改革同时进行的教育改革,那些由军人以军医所组建的一座座小型的学堂,通过这么几年的发展,现在是时候设立更高等的学校了,现在崇祯唯一缺少的,就只有一个,那就是一个合适的教育部长!
而这个人选崇祯也是早有选择,那就是孙承宗!
没有什么会比孙承宗更合适来做这个教育部长了,他首先是一名大明的士子,接着又是一名上过战场的军人,他几乎符合崇祯对于教育部长人选的所有要求,让一个上过战场的知识分子来做这个教育部长,而且还是一个大明士子,这多少可以为崇祯平息一下大明士子们的怨气,毕竟换个角度看来,崇祯不过是将科举的方式给换了一下,以前他们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到京师来赶考,而现在也不过是在特定的时间到特定的地点“赶考”唯一有区别的不过是考题会略有出入,但是连管理教育这一块的最高长官都是他们士子中人,那考题再怎么改也不会太过离谱不是?
而且这改革也不是毫无好处,就比如说现在在各地都可以参加最终考试,不像以往一样非要跑到京师来,而崇祯更是在各地开设了不少的学堂,里面的老师全部都是崇祯从军队,原厂区,与较为接受自己想法的旧式士子中选拔出来的,因为人员的紧张,崇祯还无法做到全面的覆盖,不过用来做中高等学堂的老师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而那些覆盖面最广,所需老师最多的小学堂,崇祯都是不缺人,因为四川教育的原因,除了一笔各项指标全部拔尖的学生被选拔进了军营以外,其余的人全部都被派往了全国各地去做那小学的老师!
他们学的知识不多,但是仅仅来教导一下小学还是能够完全胜任的!那些原来的士子们想要考试还必须自己跑到各个考试的试点去,而通过崇祯的教育体系出来的考生却是由官方掏钱,统一送去考试,大家不要小看了这一个小小的举动,就是这个举动可以让不少的大明旧式士子跑到崇祯开办的学堂中去读书,这样一来崇祯多少可以同化不少的士子!
在崇祯宣布废除科举之后,紧跟着就是报社的铺天盖地的对于新式教育改革的宣传,先是通报了孙承宗为新成立的教育部部长,以此安抚了一下士子们,紧跟着又是强制性的要求各个家庭必须把适龄儿童送到最近的学堂中去读书,在哪里一切费用都是免费,同时学校还会保证孩子们的两顿饭食,中午的与下午的{四川与陕西只有中午一顿}!
这里面值得一提的是崇祯的一条明文规定,不管何时何地,凡是发现地方政府县衙修的比学校好的,不需询问缘由,当地官员一律斩首,同时地方官员的成绩考核中,多了一条当地学堂的修缮情况,这样的一条规定或许在现在的人们眼中看不出来代表着什么意味,可是来之后世的崇祯却是知道!
这样的做法有两个好处,第一,至少不会再出现一旦发生大地震,最先遭难的不是那些官老爷,而是孩子们!第二,在这种潜移默化之下,学校的神圣性会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这样一来,即便崇祯死去,那么华夏的教育依然不会停下,到时候华夏才是真正的立于不败之地!
在离开了教育这一块,出去寻找造船匠人的队伍也为崇祯传回来了好消息,有了地方部门的“配合”通过户籍的帮助,寻人的队伍在经过七天的寻找之后,已经为崇祯积累了大量的人力储备,就等着崇祯计划好,就可以马上开工进行战船的研制与生产!
看着所有的一切都终于开始走上正轨,崇祯终于可以安心的想办法解决属于他的问题了,无他,一个钱粮,一个关林军与左良玉等旧式军队的交接工作!前者相对于后者而言,前者还比较让崇祯省心,因为提前对四川的改革,所以对于外界的百姓而言,相对于白花花的银子,他们更喜欢用白花花的大米来作为对他们的补助,现在是冬季,除了给农民们把土地优先分好外,也就只花了不到一周的时间来对土地进行开耕,更多的荒地眼下处于缺少工具的时节,根本就无法进行有效的开耕,所以这就造成了大量的百姓拥有大量的空余时间而没有事干!
一般到了这样的时节,百姓们没了经济来源,又没有上面有效的赈灾,很多地方又要开始闹民变了,所以说崇祯不能够让百姓们闲下来,反正为了维稳,崇祯会下拨很多的粮食,于其拿来白给百姓们,还不如用来以工代赈,为了明年开春土地的开耕做准备,各地都是在四川出产的粮食下,努力的搭桥修路,又是乘着现在的机会,开始对各个学堂与一系列的水利基础设施进行修筑工作!
不过因为四川的粮食生产再怎么变态也是有限,如果仅仅只是给百姓吃饭的话,那么四川的粮食倒还是够,但是眼下不仅仅要给百姓发作为工资的粮食,还要支付给陕西的建设队伍与厂方的开工,紧靠着四川的粮食与香烟和一定量的海贸是无法满足崇祯眼下的需求的,而且又加之对于那些氏族们的土地赔款,崇祯的钱包再一次的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干瘪了下去!
现在的崇祯必须开始想办法,到底应该怎样来解决眼前的这个问题,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