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天赐回宫后,当即将种植水稻的技术要点写下来,命令李斯立即将此技术传给各地,让各地按照这个方法进行水稻种植。
其实这个方法说起来也很简单,就是集中育苗,待小麦收割后,将秧苗种植到田里便好。这一方法在后世得到普遍应用。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一、成活率大大提高;二、缩短生产周期。
十二邑的各长吏在看过这份由姬天赐亲自拟定的水稻种植方法后,召集一些宿老进行讨论。这样的方法这些与庄稼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农一看便知其中奥妙。纷纷表示方法可行,人人都对大王佩服不已。
虽然育苗方法都传了下去,但姬天赐还是不放心。三日后姬天赐又命四夷馆提督吴不弃召集分散到十二邑的南夷和四夷馆官员到金陵统一培训水稻育苗技术。
一日后,所有人员到齐。姬天赐率领队伍来到城外的水稻育秧田开始进行水稻育秧的培训。
幸好后世的自己从小在农村长大,小时候跟着父母也学到不少农业知识,生于南方的自己当然对水稻的育秧不陌生,只是缺少实操经验而已。
在这群两千年前的古人面前,自己脑中留存的那些关于农业种植的儿时记忆也显得如此宝贵和先进。
姬天赐首先询问了南夷和四夷馆的官员们,之前他们播种占城稻的方法和时间。南夷们七嘴八舌的纷纷说出自己种植的方法。
最后吴不弃翻译道:“他们说三月播种五月收获,然后大部分的就不种了,而有的还会再种一季,七月底收获。他们都是直接将稻种撒到田里,如果到了播种的时节遇到天气比较冷,他们就会等天气暖和一点再播种。”
姬天赐笑笑道:“温度影响稻种发芽,这个问题要解决也比较简单。大家都吃过豆芽吧?”
众人点头,豆芽是这个年代大家比较喜爱的食材之一,而南夷们因为乘坐战船也吃到了这种来自中土的美味,故而大家都不陌生。
姬天赐这么一说,几名老农便恍然大悟道:“大王,你的意思是就如发豆芽一般先在屋内保温发芽?”
姬天赐点点头,笑道:“正是如此。既然温度不够,我们就想办法提高温度来促进稻种发芽。”
“这真是个好办法!大王不愧是上天之子,这么聪明的办法也只有大王能想到。”一老农笑着拍马屁道。
虽然听着是拍马屁,但老农真诚的双眼中透露出的是虔诚的崇拜。而其他人也纷纷附和。
“大王,发芽问题解决了,可是发芽后的稻种总还是要播种到田里,外面温度低,怕稻种还是成活不了啊。”一老农皱着眉头忧虑道,一针见血的指出了这个关键问题。
姬天赐眉头一皱,的确如这老农所言,即使发芽的稻种到了室外田里依然会面临温度低的问题,这一点自己忽略掉了。
回想当初父母种植秧苗的时候,可是用塑料薄膜进行覆盖保温的,可这个时候可没有这个条件。
姬天赐抠抠脑袋,突然计上心头,没有塑料薄膜保温,用稻草也是可以保温的呀。眉头一展,喜道:“咱们可用干稻草进行覆盖保温。”
接着姬天赐又详细的将秧苗田要如何分块,如何用竹竿搭建骨架,然后再覆盖稻草的方法教授给大家,众人无不叹服。
接着姬天赐又教导大家在稻种发芽后,将草木灰、粪等肥料撒在平整好的育苗田,以保持足够的肥力保证秧苗生长所需,同时也起到一定保温作用。
天晴时将覆盖保温的干稻草移开,让发芽的稻种更好的吸收阳光,促进生长。
如此一项一项,姬天赐给大家细细的讲解,不仅告诉大家方法,还将如此会带来的好处都一一告诉在场的众人。
众人第一次知道种庄稼还有这么多讲究,还有这么多技巧。众人无不叹服,无不对姬天赐崇拜万分,惊为天人。
要知道在场的大都是跟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农民,而且都是各自所属区域的种田能手。但面对姬天赐所带给大家的种植方法,无不自愧不如。
这一堂占城稻种植课下来,姬天赐在众人心目中的形象更大高大丰满起来。以致在不久后,这种姬天赐传授的育种方法便被国人称为大王育种法流传四方,最后被史官记录,传扬后世。
而在不久后,姬天赐传授的育种方法给农业带来的变化,通过亩产量的增加让农民切身感受到好处后,各地农民自发的修建起生祠供奉姬天赐的塑像。
渐渐的每年收获时节,农民们都要到生祠举行祭祀仪式,祈求丰收,而姬天赐也渐渐演变为象征丰收的神,被农民尊称为丰收大帝。
这一活动逐渐演变为一个全国性的重大庆典活动,时间逐渐固定为9月15日这一天。
到了这一天,所有人都打扮一新,拿着代表丰收的各种作物,装饰品、工艺品等先祭拜丰收大帝,然后请出丰收大帝的塑像,由八名壮汉抬着走上街头进行巡游。
还有各种表演团队在这一天进行各种各样的表演,大家载歌载舞的欢庆丰收,这项活动被称为丰收节,民间还有一个称呼为狂欢节,一直流传后世。
这些后来发生的事情,此时的姬天赐和众人皆不知晓。课后,农民、南夷和四夷馆官员各自回到所属城邑,开始按照姬天赐传授的方法进行秧苗育苗试验。
经过一系列的实验后,各地都成功的培育出足够的秧苗。而各地的育苗方法也被四夷馆官员记录下来,汇集到金陵城户部农业司存档。
以便后期根据各地的种苗生长情况,最终产量来改进优化种植方法。
而这种针对农业的精确记录档案,也是姬天赐执政以来的一个创新要求。
以前无论哪国都没有做到如此。而正因有了姬天赐的这项要求,中华王国的农业呈现出飞速发展的状态,连年粮食产量屡创新高,极大的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