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一切都很顺利,十四日夜,第31舰队在没有遇到任何麻烦的情况下到达了维图群岛东南海域。因为美英在腊包尔部署了十来艘鱼雷快艇,而且这些快艇一直在俾斯麦海与圣乔治海峡活动,所以白佑彬没有让舰队继续南下,只能让“嘉陵江”号轻巡洋舰独自前往金贝湾,将第五大队的五十名侦察兵送上新不列颠岛。
接下来,白佑彬要做的还是耐心等待。
一是等侦察兵的消息,二是等第32特混舰队的消息。
直到这个时候,白佑彬对杨定方都不是很放心。
虽然要想成为舰队司令官,就必须首先担任主力舰,而且最好是战列舰的舰长,但是帝国海军有几十艘主力舰,却没有几十位舰队司令官。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战列舰舰长都能成为,或者都适合成为舰队指挥官。
指挥舰队作战与指挥战舰作战有很大的区别,主要就体现在协调与控制能力上。
指挥战舰作战时,首要任务就是控制好本舰的行动,如果能够理会舰队指挥官的战术意图,就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舰长。
说到底,白佑彬的担心多半来自他对杨定方的不了解。
虽然“东海”号战列舰在白佑彬的指挥下参加过多场海战,而且都有不错的表现,但是在白佑彬担任第12舰队与第62舰队指挥官的时候,一直由“果敢”号担任旗舰,而且由“果敢”号上的高级军官充任舰队的参谋军官,杨定方在指挥舰队作战方面基本上没有贡献,也没有能够引人注目的表现。
将杨定方编入舰队司令部,并且安排其兼任作战参谋,一是谢昶伦留在了“果敢”号上,二是白佑彬需要一个比闵瑞生更优秀的“枪炮长”。至于杨定方到底有多少能耐,白佑彬心里还真没底。
只是,让很多参谋感到不解的是,在心情不安的情况下,白佑彬仍然吃得好睡得香。
十六日,彭鸿飞率领的侦察兵陆续将敌人的防御部署情况,特别是一些重要的防御设施,比如炮兵阵地,军营的位置与规模,重型岸防炮的部署情况,岸防永备工事等等目标的准确信息发了回来。
收到消息后,白佑彬立即着手规划各艘战舰的炮击任务。
原本,这个工作应该由杨定方负责,现在白佑彬不得不亲自“操刀”。也许是偷懒,也许是想让闵瑞生获得更多的经验,白佑彬将一些基础工作交给了“副官”,他只负责主要的统筹安排。
实际上,舰队炮击规划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首先,必须对目标的性质进行甄别。按照对登陆作战的威胁大小,分成不同的级别。其中甲级目标最为重要,必须要在陆战队到达之前将其摧毁;乙级目标对陆战队的行动有较大影响,要尽量在前期炮火准备中摧毁,如果办不到,就得在直接炮火支援中将其升级为甲级目标;丙级目标对陆战队扩大登陆场有一定的影响,在前期炮火中应给予打击,如不能摧毁,或没有摧毁,则要在直接炮火支援中将其升级为乙级目标;丁级目标对登陆作战无太大影响,却能对敌人的调动与部署提供帮助,因此在有足够能力的情况下,也要尽量给予打击,以减缓敌人在登陆战斗打响后的反应速度。
这一套目标甄别办法绝不是白佑彬凭空想像出来的,而是帝国陆战队在数百年的战斗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另外,每一大类的目标都有明确的规定,比如重型岸防炮绝对是甲类目标。另外,因为实际情况不同,所以有些目标在不同的战役中其归属类别不一样。比如炮兵阵地,如果距离登陆场很近,而且数量众多,弹药充足,那就是甲类目标;相反,如果距离登陆场比较远,数量稀少,弹药不够充足,就可以将其列为乙类目标。
因为舰队是登陆作战中不可否缺的支援力量,所以任何一名学枪炮专业出身的舰队军官都必须掌握登陆作战的基本知识。在海军学院,炮火支援还是一门枪炮专业军官的必修课,其学识与学分在同类课程中排名第三。
完成目标甄别之后,就得进行目标分类。
这是按照目标的防御强度,距离炮击海域的距离进行分类。换句话说,就是确定各个目标需要用什么口径的火炮才能摧毁。
显然,这个工作非常繁琐,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与精力。
完成分类之后,再根据参加炮击的战舰的具体情况,将任务分配给每一艘战舰。
相对而言,这项工作比较简单。只需要让每艘战舰的舰长知道打击目标的情况,并且按照战舰的火炮装备情况,结合目标的级别,来编排炮击顺序。大部分情况下,最后的工作都是由各舰的舰长与枪炮长完成,舰队司令部不会明确安排每艘战舰的作战行动。
由此可见,舰队的炮火打击绝对是一门学问,一门专门用来杀戮与破坏的学问。
所有工作都在十七日之前准备就绪,可是第32特混舰队仍然没有发来消息。按照原先制订的计划,以及现在所掌握的情况,炮火准备必须在十七日凌晨四点之前开始,这样才能在二十二日之前完成所有的打击任务。
当天晚上,白佑彬一反常态的没有把工作交给于右任,而是留在了司令舰桥。
随着各艘战舰陆续发来准备就绪的灯光信号,白佑彬的心情也逐渐紧张了起来。虽然他的神色仍然很平静,显得胸有成竹,万事在握,但是从他抬头看航海钟的频率变化就能看出,这位年轻的舰队指挥官的心情正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十一点三十分,最后一批驱逐舰发来了准备就绪的信号。
白佑彬在这个时候看了眼航海钟。
五分钟后,“青戈江”号轻巡洋舰报告一门主炮出了故障,无法按时参加炮击行动。
白佑彬也在这个时候看了眼航海钟。
二分钟后,于右任走了过来。
白佑彬再次抬头看了眼航海钟。
“需要进入炮击航线吗?”
“现在几点了?”
“十一点三十八分。”
预定的转向时间是十一点三十分,这样舰队就能在十七日凌晨三点半到达炮击海域,算上重新编队,以及测量战舰的准确位置所需的半个小时时间,炮击将在四点准时进行。
沉思了一会,白佑彬点了点头。“转向吧,另外调整航速,在三点三十分到达炮击海域。”
此时,刚好十一点四十分。
要将浪费的十分钟抢回来,并不是一件麻烦事,只需要将航速提高一点就行了。
完成转向之后,于右任将“东海”号的速度设定为十六节,其他战舰则跟随在旗舰后面,将速度提高到了十六节。
十二点刚过,一部电台响了起来。
当时,白佑彬还高兴了一下,可是当他看到那是一部用于与战区司令部通信的长波电台之后,脸色又阴沉了下来。
五分钟后,毕长胜快步走了过来,将电文递给了白佑彬。
确实是战区司令部发来的电报,为第31舰队提供弹药的快速战斗支援舰编队已经进入了俾斯麦海,预计在十七日上午就能到达维图群岛东部海域,并且随时能够为第31舰队提供支援。
舰队后勤支援与保障的事情不需要白佑彬操心。
当时,所有快速战斗支援舰与综合补给舰都由海军总参谋部下辖的海军后勤处(原后勤装备处的一部分)进行统筹管理,并且按照战役安排,以及舰队活动,为各战区与各舰队提供相应的后勤保障舰船。随后,各战区司令部将负责舰队后勤支援的具体工作,比如什么时候安排补给舰船,补给什么样的物资,确定补给海域,安排护航战舰等。
前线舰队指挥官只需要指挥作战行动,并且根据作战行动提出不同的后勤保障要求,不必为后勤支援花费过多的时间与精力。
这套管理体制是比较出色的,直到大战结束,帝国海军的后勤支援与保障体系都没有做太大的变动,并且有效的支援了包括舰队在内的,各作战部队的作战行动,为帝国与帝国海军铺好了通往胜利的坚实道路。
战后,美国海军将领在评价帝国海军的作战体系时,就将后勤保障体系列为了三大优势体系之一,并且认为帝国海军的出色表现,以及远超过美国海军的战舰出勤率,主要就是帝国海军拥有当时最强大,也是最有效率的后勤保障体系。
不说别的,美国参战时,帝国海军有超过二十艘的快速战斗支援舰,其年在航率超过了二百四十天。同期,美国海军只有四艘快速战斗支援舰,其年在航率不到一百八十天。这两者对双方舰队的作战效率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问题是,当时第31舰队不需要补充弹药。
需要的是第32特混舰队的战斗报告。
凌晨一点三十分,白佑彬已经显得很不耐烦了,在司令舰桥内来回转了不下一百圈,而且还在不断的走动着。
当电台再次发出“滴答”声的时候,白佑彬才停下了脚步。(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a href="http://www.qidian.com" target="_blank" class="linkcontent">www.qidian.com</a>,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