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52章粮食统购政策
    朱由检沉默了一会,才对着黄立极说道:“原本朕以为,可以依赖发行粮食公债,建立粮食储备局,从市场上收购粮食,从而对各地的粮食市场进行调节。
    可是朕没想到,今年陕西会继续大旱。连续两年的旱灾,想来最底层的陕西百姓已经毫无抵御灾害的能力了。
    但是现在公债还没有发行完成,粮食储备局也还处于筹建之中,我们现在完全无法依赖粮食储备局对各地粮食市场进行干预,并对受灾百姓进行赈济。
    如果光光依靠内库拨付银两,而不加以政府的行政干预,那么这些银两只会造成粮食产地价格的上涨,而未必能筹集到足够的物资入陕救荒。
    所以朕以为,这次对陕西的赈灾,重点还是在于政府的政策干预和引导,其次才是购粮的资金筹措。”
    黄立极踌躇了一下,心里也不由认同了崇祯的判断,但是他的担心反而更为强烈了。崇祯登基以来,不管是整顿京城治安,还是收揽京营军权,从来都是不管不顾的横冲直撞。
    虽然这位少年皇帝的运气很不错,京城勋戚早就不是国初时的模样,对于皇帝蛮横的剥夺了他们最后的一丝军权,也捏着鼻子认可了。
    而英国公年老体衰,一心想要保住英国公府的荣华富贵,根本无意得罪年少的皇帝,从而给自家招来祸患。
    对于朝廷的文官来说,因为要应付魏忠贤下台带来的人事变革,也无人敢出头,阻扰皇帝对京营军权的掌控,生怕因此招来皇帝的猜忌,从而成为皇帝斗争的对象。
    在这种种机缘巧合之下,崇祯才能够顺利的控制了京营,并在京畿地区推行了卫所改制。但是即便是如此,也还是出现了京营兵变和顺义民变。
    对于黄立极这样在宦海沉浮的官僚来说,最讨厌的一件事就是,事情的发展脱离自己的掌握,而崇祯的行事,则每次都能造成事态失去控制。
    虽然到现在为止,皇帝推行的这些事情的结局都还是令人满意的,但是谁也不能保证,今后事情也会这么顺利。
    看着黄立极沉默不语,朱由检不由继续说了下去,“朕希望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今年暂时恢复实物劳役,不再以白银作为税收要求。”
    这个要求并不出格,对比起银两来,现在陕西更需要的是粮食,黄立极点头赞同了崇祯的意见。
    朱由检毫不迟疑的继续说道:“朕还要求内阁下令,对这三省实行粮食统购统销的政策,除了朝廷设立的粮食局和拥有朝廷颁发粮食贩卖执照的粮商,任何人不得在三省经营粮食贸易,包括亲王在内。
    另外,今年陕西的粮食没有经过内阁和朕的批准,不准一颗粮食运出省外。而山西、河南两省的节余粮食,只准运往陕西销售。
    还有,所有运往陕西出售的粮食,朝廷决定予以免税。并且凡是往陕西贩卖了1000石以上的商人,可以减免相等价值的货物税收。
    但是敢于在以上三省对粮食生意进行囤积居奇者,不得享受以上优惠政策。政府除没收其违法所得之外,并对其处以违法所得1-3倍的罚款,吊销其在以上三省经营粮食贸易的执照。”
    徐光启大为赞同,崇祯制定的类似粮食专营的政策,他认为这样的强制政策,显然可以救助更多的陕西灾民。
    但是黄立极同郭允厚都下意识的出声反对了,黄立极和郭允厚都认为,如果内阁颁发了这样的政策,恐怕会遭到三省士绅的强烈反对。
    黄立极为想要说服崇祯道:“陛下,凡是经营粮食生意的,大多是家中田地众多的士绅,或是有地方权要人士支持的官商。
    这些人物都是安定地方的关键,但是陛下这个政策一出,岂不是等于是从他们口袋里拿粮食。到时这些维护地方的士绅,恐怕反而会变成变乱之源啊。”
    朱由检神色有些奇怪的看着自己的首辅问道:“那么首辅大人,如果陕西同河南两省必然有一处要发生叛乱,你觉得那一处对我大明危害最小呢?”
    黄立极同郭允厚对了下眼神,才对着崇祯回道:“局势当不至于此,若是陕西下半年能够下上两场雨,今年终究还是能够勉强度过的。”
    朱由检摆了摆手说道:“朕不想靠天意来决定我大明的国运,朕只想问一问诸位先生,如果河南同陕西必然有一处要乱,我们应当选择在何处最为有利?”
    郭允厚从旁为黄立极解围道:“陛下,河南地处中原,又与运河相邻,此地实在是乱不得啊。”
    黄立极对于郭允厚的话语表示了默认,显然两人都觉得,如果一定要选,他们还是要保河南,而抛弃陕西的。
    然而朱由检却摇了摇头,他对着两人说道:“朕以为,要乱还不如先乱河南。
    陕西是三边之地,和塞外民族打了数百年仗,民风剽悍远过于内地之民。更何况陕西连年灾荒,这些能够熬下来的百姓,都是意志坚定,身体素质最为出色之人。
    反观河南,虽然人口众多,但是毕竟位于内地,承平以久,民风趋向于柔弱,连卫所军将都已经不修武备久矣。
    陕西若是生变,能够入陕平乱的唯有边军,而山西兵力不足,又要防守蒙古人寇关,我们只能调辽东军入陕。现在辽东军对上建奴不过勉强自保,若是再抽调辽东军去陕西,建奴会放弃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吗?
    而河南则不然,河南本就是一马平川的平原,虽然靠着运河,有截断漕运之风险,但是南方有中都凤阳守陵之军可以抵御,而北方可以招陕西边军入河南,就算有一时之乱,终究还是能够平息的。
    再一个,陕西受灾日久,连百姓都活不下去了,如何还能负担平乱军队的费用?而河南这两年起码没有受灾,可以负担军队的平乱物资,加上邻近运河,也可以从江南调拨物资,这也是对朝廷最节省的平乱费用。
    最后,陕西之乱是饥民作乱,只要朝廷解决不了陕西百姓的吃饭问题,陕西的民乱就永远平息不了。无论我们消灭了多少叛军,总还是会有饥民参加乱军的,除非朝廷把整个陕西人口杀到朝廷可以赈济的程度。
    而河南则不同,不过是一小撮野心家和土豪劣绅的自私自利之举,就算一时有百姓被他们所蒙蔽,但是最终还是会抛弃这些人的,因为河南百姓现在还没有到活不下去的时候。”
    黄立极和郭允厚两人沉默了许久,连徐光启都有些难以认同崇祯这么功利的计算了。
    黄立极左思右想,还是有些犹豫的说道:“陛下,这三省士绅毕竟还是我大明的栋梁,如此行事,会不会让这些士绅对朝廷离心离德呢?”
    朱由检温和而坚定的说道:“共体时艰,才是我大明的栋梁之辈。如果有好处就要,没好处就想闹事,这样的大明栋梁,不要也罢。”
    皇帝的坚持,终于还是让黄立极、郭云厚软弱了下来,不管崇祯这番话有多功利,两人都不得不承认,这是避免最坏局面的最为可行的政策。
    徐光启思考了一会,不由插嘴道:“那么山西怎么办?山西山河环抱之地,若是出事,恐怕比陕西民变也好不上多少。”
    黄立极反应极快的回道:“山西同河南、陕西不同,大同边镇欠饷不多,只要边军不乱,则山西必然无事。
    不过新上任的河南巡抚邱兆麟尚算得力,但是现在的山西巡抚牟志夔御下甚为苛刻,被言官弹劾的次数也最多。臣以为,山西巡抚应当另选一得力人士,可以掌控山西全局,以协助陕西安抚民众,剿灭叛军。”
    朱由检点了点头问道:“那么先生以为,谁可以接任山西巡抚呢?”
    黄立极马上推荐到:“太仆寺少卿李鲁生行事谨慎,正可为之。”
    朱由检顿时皱着眉头反对了:“李鲁生没有接触过边事,山西乃是边境之地,非是熟悉军事之人,如何能够掌握得了边军?
    宣大总督张晓、大同巡抚张宗衡守边,这山西巡抚既要支持大同边镇,又要协防陕西,还要整治地方,不是手段强硬有力者,恐怕是难以担当重任的。”
    黄立极还在思考,除了李鲁生之外,还有谁比较合适,这边郭允厚已经出口说道:“不知陛下心中可有人选?”
    朱由检思绪良久,才神情复杂的说道:“陕西布政使参政洪承畴行事干练,一向甚得同僚、上司的赞许。就令他升任山西巡抚,执行山西征购粮食的政策吧。”
    黄立极和郭允厚只是考虑了下,便发觉他们提出的人选,未必能够完成皇帝交付的任务。这种得罪地方士绅的工作,也不是什么人都愿意去做的。
    而洪承畴虽然年轻,但是任官的年限却已经不短了,勉强也够得上担任山西巡抚的职位。且这位被众人看好的政治新秀,在政治上也很平和,并不是东林党人的支持者。
    黄立极、郭允厚终于还是认可了皇帝对于山西巡抚的提名人选,但是他们对于皇帝接下来任命杨鹤,摒弃了冯三元接任陕西巡抚,则表示了极大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