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检坐在会议室长桌的上方冷冷看了一眼下方跪着的诸位大臣,终于缓和了情绪说道:“各位都请起来吧,朕不过是一时有感而发罢了。既然大家都认同,让冯学士入陕西整顿学风、士风,那么朕看,内阁今天就拟个意见出来吧。
对于整顿学风、士风,澄清吏治,巩固国本的事情,总是宜早不宜迟。你说是吗,黄先生?”
在张瑞图搀扶下起身的黄立极,此时也只能顺着崇祯的意思答应了一声。
虽然安排冯振鹭去陕西的事已经完结,但是黄立极依然有些不安的感觉,他总觉的崇祯刚刚说的话,似乎在什么地方看到过。
冯铨心满意足的,带着新任陕西督学御史的名头走出了文华殿。此时殿内,崇祯正让王承恩一叠资料摆放在了每位阁臣的面前。
黄立极眯着眼睛看了看面前的文件,不由抬头对着崇祯迟疑的问道:“敢问陛下,这是?”
朱由检脸上有些冷峻的说道:“黄先生可以看看,这是宫内特意挤出拨付给户部的赈灾银两,在抵达陕西之后,地方官府实际收到的银两同粮食物资的账目。”
郭允厚顿时急切的打开了面前的账本,其他阁臣互相对视了一眼,也低下头开始阅读了起来。
诸人在翻看账本时,崇祯并没有说话,只是闭上了眼睛开始养神。一时之间,会议室内顿时安静了下来,只听到纸张翻折的声音。
只是翻看了一刻钟,户部尚书郭允厚的额头上就有些冒汗了。宫内拨给户部的第一笔银子是15万两,但是还没出北京城就已经消失了两成。
而前往河南、山西收购粮食的户部官吏,从中又截留下了三成。抵达陕西境内时,粮食的数量只有预计的六、七成,但是这些粮食中有一半是已经霉变的陈年旧粮。
账目到进入陕西后就被截止了,显然陕西地方官员的作为,崇祯并不想让他们这些阁臣过目。
郭允厚虽然知道,户部官吏行事比较混账,但是他从来没想过,他们连赈灾款都敢下手。下手也就算了,居然能让皇帝把这么清楚的账目放在自己面前,可见这些官员不仅混账,还很无能。
然而作为户部尚书,他也不得不站出来为自己的部下顶缸,毕竟真的要追查下去,这把火总是会烧到他自己身上来的。
“陛下,这些官员的确是罪无可恕,但是还请陛下给老臣一个机会将功赎罪,让老臣亲自处理这件案子,老臣必然会给陛下一个交代。” 郭允厚脸色涨的通红,干巴巴的对着皇帝请求道。
黄立极、张瑞图、施鳯来等人看到了郭允厚求援的神情,黄立极微微思考了一会,也就主动站出来替这位大明的财相求了情。有首辅带头,半数以上的阁臣也就都发出声音替郭允厚求情了。
朱由检身体向前倾了倾,然后开口板着脸严肃的说道:“朕不是那种眼睛里揉不得沙子的人,朕也明白,什么叫和光同尘的道理。
不过做人要有底线,做官同样要有底线。连灾民口中最后一口食物都夺取的人,朕已经无法再容忍下去了。
这赈灾粮食抵达不了灾区,那些嗷嗷待哺的灾民难道会去分辨,到底是朕不守诺言,还是赈灾银两被黑心官吏贪污了吗?
朕只知道一件事,灾民没有这几口粮食就会饿死,而这些官吏贪污这点钱能够发家致富吗?”
郭允厚张了张嘴,终于没有发出任何声音。黄立极等阁臣也保持了沉默,他们都已经听出了,崇祯话语中压抑的愤怒。他们虽然想要保一保自己的门生亲友,但是并没想过要替他们承受皇帝的愤怒。
朱由检突然用手指敲了敲桌面,然后稍稍平静了些说道:“从接手内库银两的官员开始,直到押送赈灾物资入陕的官吏为止,全部抓起来进行审讯,关于赈灾事务,户部另外派人去办。”
黄立极脸色终于变了,他终于沉不住气对皇帝说道:“陛下,这次赈灾的行动牵涉的人数众多,光是京城户部官吏就有数十人之多,若是全部抓拿审问,恐怕要上百人之多啊。
陕西现在旱情严重,又加上山西大同边镇大战在即,还有南方夏收时节也到了。如果这些人都被抓起来拿问,恐怕户部的人手就更为紧张了。
且如此大案,必将引起天下震动。传扬出去,说不好会激起陕西饥民发生暴动。臣以为不如给他们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让他们按照所贪份额的三倍,缴还银两用于赈灾。
臣以为,这些罪人一定会感念皇恩浩大,必然会将功赎罪,完成此次朝廷赈济陕西灾民行动的。”
崇祯很有耐心得听完了黄立极的话语,但是他并不认同首辅的说法。他颇为平淡的说道:“陕西如果乱了,朝廷要花多少银子去平乱?
天下百姓本就苦于三饷,现在西北再乱,朝廷该如何去筹集,平息西北民乱的军饷呢?
陕西变乱一起,周边还能勉强活下去的县市还能保证稳定吗?乱民一起,必然只有破坏没有建设。且这些民变军一旦突入内地,河南、湖广必然是首当其冲。
如今我大明百姓,全仰赖着这两处地方的粮食,乱民若是祸害了这两处地方,天下也就糜烂了。外有建奴之边祸,内有民变之乱,内外夹击之下,大明还能撑上多久?
这些官吏贪污的不是银子,他们是想要挖我大明的根基,他们这是想要朕的脑袋啊。
将功赎罪?不过是痴人说梦。乱世一起,岂是人力可以抗衡的。就凭这些腐败无能之材,还想立功?
户部人手不足,那就重新招募人手好了。户部弊端重生,最大的一个问题,还是在于户部官吏能够直接接触钱粮,所以才能监守自盗。
另外户部小吏都是世代相袭,数辈不离其职,自然情弊丛生。且几辈相处下来之后,相互之间不是姻亲就故旧世交,因此上下其手,从中渔利者人人皆是。
是以朕决定,改六部小吏为公务员,今后一律不得顶替上岗。每年吏部按照六部空缺公务员人数,编制公务员招募考试,统一向社会进行招考。
户部所缺官员,从新科进士和地方官员中抽调;所缺吏员,从大学、京城商业学校中择优录入。
重新挑选的赈济官员只负责监管和设定赈灾计划,赈灾的钱粮调配,全部由中央银行负责实施。”
黄立极有些听出来了,皇帝的不满大多是针对他而来的。毕竟上次制定赈济陕西灾民的方案时,崇祯已经提出了让户部监管,而让中央银行负责实施的提议了。
但是在他和郭允厚两人的努力劝说下,崇祯终于改变了自己的主张,同意由户部自己派员实施这次赈济陕西灾民的行动。
黄立极也是有苦难言,赈济灾民最大的困难就在于朝廷资金匮乏,现在皇帝主动从内库中拨付出银两,又是在旱情还没有恶化之前筹划的行动。
因此对于任何官员来说,这都是一项送上门的政绩。作为刚刚推行了内阁改制,朝野舆论对他评价不一的时候,如果能够加上一个成功赈济陕西旱灾的功绩,大约可以抵消掉不少负面评价。
但是想要获得这项政绩,赈灾行动就不能交给一帮徽州朝奉去做。否则,事情完毕之后论起功劳来,难道让他这个首辅同一群商人去争功嘛。
而郭允厚除了同黄立极同样的想法之外,还存着压制一下中央银行发展势头的心里。
虽说中央银行还是在户部的监管之下,但是中央银行背后有着宫内的股份,户部官员根本无法正常的行驶这个监管权力。
反倒是中央银行在户部挂名成立的金融管理局,正在慢慢的影响着户部的工作方式。
郭允厚觉得这个势头很危险,这样下去,就不是户部领导中央银行,而是中央银行指挥户部配合了。
相比起出了京城,就是一头雾水的户部,中央银行对于地方上经济情况的掌握和管理,远较户部更为便宜。毕竟户部除了几个派驻地方,无固定任期和据点的官员,在地方上就没啥组织机构了。
而中央银行就不同了,刚刚草创不久的中央银行,在南方和京城已经设立了37处分行据点。可以说,要人手有人手,要组织有组织,自然在地方上完全压倒了户部的力量。
郭允厚此时已经发觉,原本崇祯建议的,户部在各省建立下属机构,从而避开地方官员对户部征收赋税的干扰,的确是个非常不错的主意。
他原本以为,官员设置太多,会加重百姓负担的想法,显然有一些局限性。他已经着手准备方案,准备过些日子向皇帝提出这个在各省设立户部分支机构的计划。
但是在这之前,他希望能够迟缓中央银行在各地的迅速发展,以免造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但是谁会想到,这些户部的白痴,居然连送到手上的功劳,都能够给他搞砸呢?
不管是黄立极还是郭允厚,都不会再次为户部官吏担保,这些官吏不会再犯错,毕竟这会把他们自己给套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