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48章治标治本
    看着额头微微出汗的郭允厚,朱由检思考了一会,才继续说道:“郭先生,我们现在手头上收集到的数据,就算以户部的数据为准好了。
    扣除了几处受灾的地区,天下有那个县没有钱粮积欠的?有些如苏、松地区,历年积欠加起来,都已经超过当地一年的正赋了。
    现在是江南的积欠高于南方各省,而南方各省的积欠又高于北方诸省。扣除掉某些士绅故意拖欠,不想缴纳朝廷赋税外。
    大多数积欠的原因,不就是地方豪族兼并土地成风,导致县内的自耕农数量减少,因此这些人应当缴纳的税收被摊派到剩下的缴税丁户头上,导致剩下的丁户无法承收了么?
    说到底,便是大明的土地日益集中到少数人手中,而承担大明国税的自耕农数量越来越少,无地或少地的百姓越来越多。
    两位先生都是学识渊博之人,不如教教朕,这兼并之风朝廷要不要管,又要怎么管?”
    黄立极依然沉默不语,郭允厚虽然明白崇祯问话的用意,但是他委实不愿从自己嘴中说出,赞同皇帝抛弃一部分士绅的想法。
    抛弃一部分士绅,这话听起来很文雅,但是他很明白这淡淡话语后面的血腥味道。那些被挑选出来抛弃的士绅,总不可能这么心甘情愿的被朝廷抛弃掉,拿走他们的土地和财富。
    当年张江陵不过是让士绅拿出一点利益,好让朝廷周转下去,他还没敢动士绅的土地呢,结果死后被那些官员和士绅们报复成什么样子了。
    现在崇祯提出的这个主张,显然是要黄立极在内阁提议,看起来黄立极的风险很大,但是真正执行这个政策的,必然是他这个户部尚书,他实在是不想替黄立极顶这个黑锅。
    看着郭允厚始终一言不发,黄立极终于开口说道:“从两汉开始,抑制兼并,打压豪强,都是历朝历代有为之君必然要施行的政策。
    臣以为,陛下之言是可行的。但是凡事过犹不及,打压地方豪强,抑制兼并,我们也不能搞的人心惶惶,天下大乱。
    臣以为,办事之前总要先制定个度,也好让臣等有个底线。我们要抛弃那些人,抛弃的数量是多少,要达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完成了…”
    听完了黄立极的发言,朱由检转头望向郭允厚说道:“郭先生是不是也认同黄先生的意见?”
    无法在躲避下去的郭允厚,只得轻声细语的说道:“黄首辅说的还是蛮有道理的,臣附议。”
    朱由检看着两人如此说,便开诚布公的说道:“这抛弃一部分士绅的标准,朕以为倒是蛮简单的,就看他是不是支持朝廷的政策。
    我们打压豪强,抑制兼并,也许能在一时一地取得一些成果。但是想要让大明的士绅从此不再兼并土地,并把自己的土地全部交出来,那显然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再加上大明境内的荒地开垦已经接近极限,而大明人口的增长却变得越来越快了。因此耕地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大明人口,也许几十年后就会变为现实。
    所以打压豪强,抑制兼并,不过是缓和一下当下的社会矛盾,只是治标之策。想要治本,光靠老祖宗留下的那些方式显然已经不行了。”
    郭允厚思考了下,便认同的说道:“陛下这话说的不错,今日大明光靠抑制兼并,来保证每个百姓有地可耕,显然是不太现实的。
    国初之时,地多人少,所以即便有人占有了大量的土地,百姓也能迁移到别处去,自己开垦出一片田地来过活。但是现在可不行了,天下土地大多已经有主,若是百姓手中的田地被当地大户兼并了去,他们就只好做大户的佃户,若是连佃户都没得做,便只能当流民去了。
    不知陛下究竟有什么妙策,可以解决这些没有土地的百姓的生存问题呢?”
    朱由检看了一眼两人的神情,才说道:“朕以为,想要治本,便只有两条路,一是兴办工矿;二是海外拓殖。”
    郭允厚低头沉思的时候,黄立极则有些疑虑的出声说道:“这海外拓殖,臣倒是没有什么异议。但是兴办工矿是不是先缓一缓?”
    朱由检有些意外的看着黄立极说道:“黄先生为何如此说?”
    黄立极皱着眉头说道:“兴办工矿就需要大量的流民聚集在一个地方,地方官府本就人手稀少,这么多矿丁工人聚集在一处,龙蛇混杂,他们内部肯定会生出事端来,到时臣怕地方监管不了啊。
    另外,一旦有心怀不轨之徒借机煽动矿丁工人闹事,这些矿区就是祸乱之源啊。而且现在下面许多官员在私下里议论,说开矿不仅污染了地方水土,还有破坏风水之嫌。
    臣以为,现在还是把京畿、山西、山东、云南等地的矿山先办好,再徐徐图之为好。”
    朱由检摇了摇头说道:“朕倒是也想徐徐图之,但是这老天爷他不让啊。如果不大肆兴办工矿,各地的灾民要如何安置?
    今年是陕西、京畿、浙江受灾,那么明年呢?我们现在的农业就是靠天吃饭,如果老天爷不给面子,百姓就没饭吃。
    但是兴办工矿就不一样了,受到天气的干扰很小,只要我们能够保证矿山采出的矿石、工厂制造的产品能卖的掉,那么被工厂和矿山雇佣的工人就有饭吃。
    只要工人们有饭吃,又会又多少人跟着那些心怀不轨的野心家造反呢?古往今来,史书上有的是活不下去的百姓揭竿而起的事例。但倒没怎么记录,吃饱饭的百姓起来造反的。
    此外,兴办工厂和矿山自然是有大量人群集聚的状况。数千人聚集在一起生活,要是没个摩擦那才叫有问题。就算是一家人住在一起,都要有个口角,不是吗?
    朕以为,重要的是,当地官府有没有去进行管理。这一乡一里的,还要设置乡老和里长。一个矿区数千人,比有些小县县城的人口都多了,你还只设一两名小吏进行管理,显然是管不过来的么。
    所以把矿区、工厂集结区域,单独拉出来设置比县小一级的乡镇,按照县城的衙门设置管理机构,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至于所谓的矿丁工人暴动什么的,朕让总参谋部设立的地方都督区,完全有足够的武力进行镇压了,没必要再做担忧之状了。
    而开矿污染水土、破坏风水什么的,应该赔偿就赔偿,应该进行恢复就进行恢复,没必要弄的这么紧张。这开矿又不是从我大明才开始的,历朝历代都有,有那个王朝是亡在开矿坏了风水上了?”
    黄立极心里算是明白了,崇祯这是下定了决心了。他原本反对的意志就不坚决,现在明白了皇帝的心思,自然也就沉默了下去。
    另一边的郭允厚也同样被崇祯所说服了,和海外拓殖相比,他更能接受兴办工矿。虽然说海外拓殖,可以大量迁走流民,这后遗症也较小。
    但是,除了几个南方的沿海省份,其他各省的百姓从来没有迁移到海外的习俗。一来大明百姓基本还是属于大陆民族,安土重迁才是他们的本性;二来按照大明主流的观念,离开了大陆,相当于是抛弃了祖宗庐墓,实在是大不孝。
    因此,当浙江杭嘉湖地区遭遇水灾,朝廷想要迁移一些灾民前往台湾时,响应者可以说是寥寥无几。基本是一些没有土地的百姓,也不愿意迁移台湾去获取20亩无偿的土地。
    但是兴办工矿则不然,北方百姓本就有开采煤矿的传统,特别是山西、山东、河南和河北地区。因为这些地区开发较早,平原上早就没有什么成片的森林了,为了获得便宜的燃料,只能选择开矿。
    郭允厚想了想说道:“既然陛下有了这治标治本之策,那么我们倒是可以决定一些事情了。凡是拥护朝廷抑制兼并、兴办工矿、海外拓殖政策的官绅,自然是朝廷倚重的对象。那么与之相反的官绅,显然就是朝廷要进行打击的对象了?”
    朱由检轻轻鼓掌说道:“郭先生说的不错,此外,为了配合这地方卫所的改革,朕希望内阁提出配套的地方政府体制改革。”
    黄立极有些意外的看着朱由检说道:“陛下这话是何意?”
    朱由检认真的回道:“既然地方卫所制改成地方都督府,并建立三级武力体系。那么相应的,为了供给本地区都督府的物资供给,和政治地位上的对等。
    朕觉得,应当按照十个地方都督区的范围,建立十个总督区。而总督区之下分成若干巡抚区,巡抚区之下便是府、县两级行政区。
    巡抚管理民政和巡抚区内的武装力量,总督领导地方都督府和各巡抚公署。这样地方上可以及时处理一些突发事件和小事情,而朝廷就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整个国家政策的考量上。”
    黄立极同郭允厚对视了一眼,颇有些无可奈何的说道:“陛下,这样的话,地方的权力是不是过大了?总督掌握地方军政大权,这同唐时藩镇的节度使,岂不是一般无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