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1回 刘家梁延师教后辈 于小翠冷面拒提亲(2)
    武德五年,盼儿长到十岁,师从杨茂才习武整整一年,已经有了一定的武功基础,刘家梁认为可以让他开始学习马上功夫了,就利用在幽州做工的机会,给盼儿、方天戟和杨茂才买马。前一年从混混手里得来的那一百多两银子,刘家梁一直没动,为的就是派这个用场。
    刘家梁已经在幽州的马市上转了几次,没有找到特别中意的马,这天店里不太忙,他又到马市里转悠。正转着,就听有个颤巍巍的声音说:“先生,需不需要写家书?代写家书,给钱就行啊,照顾照顾生意吧。”
    刘家梁扭头顺着声音看去,见墙角摆着一张桌子,桌子上挂着一条横布,上写“代写家书”四个字。桌子后面坐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只见他脸庞削瘦、十指如爪,衣衫单薄,在寒风中瑟瑟发抖。那四个字笔法严谨、苍劲有力,引起了刘家梁的注意。刘家梁走到老人跟前,问:“老人家,这四个字是您写的吗?”
    老人微微点点头。刘家梁说:“看这四个字,笔法苍劲,力透纸背,在下说句话您老可别不爱听,不太像您写的。”
    老人叹口气说:“老朽流落至此,经年有余,食不裹腹,衣不蔽体,形销骨立,老迈衰微,再也没有当年的力道了,难怪客官不信。不过写家书还是绰绰有余,给两文钱就行,客官就写一封吧。”
    刘家梁说:“老人家,我不需要写家书,这样,您把这个四字写一遍,只要能证明这四个字是您老写的,在下另有话说。”
    老人盯着刘家梁看了几眼,感觉他不像是在戏弄人,就从怀里拿出一个布包,从布包里拿出笔,在纸上写下“代写家书”四个字。由于寒冷饥饿,老人的手微微发颤,写出的字笔划边缘不齐,也没有那样的力度,不过看得出来,布上那四个字确实是老人写的。
    刘家梁脱下身上的棉坎肩,给老人披上,说:“老人家,看您写字、听您说话,您应该是个有学问的人,怎么会沦落到这个境地呢?”
    听刘家梁这一问,老人悲从中来,两行老泪夺眶而出,沉默片刻才说:“不瞒客官,老朽名叫赵光文,洛阳人氏,出身于书香世家,自幼颇读诗书,祖上留下有十几顷良田,靠收地租,日子算不上富裕,却也无饥寒之虞,育儿教子,含饴弄孙,尽享天伦,其乐融融。不料恶贼王世充,占据洛阳,僭称皇帝,手下贪官恶吏,竟将老朽地产强行霸去,断我生理。塌天大祸,此犹未已,我那儿媳生得温婉淑娴,被王仁则看中,强行抢去,不知生死。我一家在洛阳无法立足,只能离开,可世充恶贼下令,禁止城中百姓外出,我一家只好偷潜出城,中途被世充逆兵发现,我儿引开逆兵,我祖孙三人才得已脱身。老朽带着十来岁的孙子孙女,一路东逃,历尽艰辛,辗转来至幽州,无以为生,只好为人捉刀,勉强度日。就连我那十二三岁的小孙女,也得代人浆洗,这样冷的天气,小手都快冻烂了,苦不堪言呀……”说到这里,赵光文忍不住失声痛哭。冻馁加上激动,赵光文眼前发黑,晃了两晃,一头栽倒在地。
    刘家梁赶紧扶起赵光文,大声呼唤。有人围拢上来,刘家梁焦急地说:“这个老人又冷又饿,那位行行好,帮忙讨碗热水来。”
    有人端来热水,刘家梁喂赵光文喝下去,赵光文悠悠醒来。刘家梁让别人照看赵光文,到旁边的馒头铺买了四个肉馒头回来,对赵光文说:“老人家,您一定是饿坏了,快把这几个馒头吃了吧。”
    赵光文道过谢,接过馒头,慢慢吃起来。一看就是个礼数多的人,都饿成这个样子了,还一小口一小口地吃,嚼的时候闭着嘴唇,不露牙齿。
    吃完一个馒头,赵光文精神好多了,把另外三个馒头揣进怀里。刘家梁赶紧说:“老人家,这几个馒头都是给您的,您把它们全部吃掉,我另外给您的孙子孙女买。”
    “这、这怎么能行,太让您破费了,使不得、使不得。”赵光文连连推辞。
    刘家梁说:“老人家,您别客气,我还有事求您。您先吃饱,带我到您住的地方,我有话跟您说。”
    看刘家梁一脸的真挚,赵光文点点头,掏出馒头,全部吃光。刘家梁又买了几个馒头,让赵光文揣在怀里,收起他的桌椅,跟他一起前往他的住处。在路上,刘家梁向赵光文讨教了一些学问,赵光文一一做答,刘家梁暗道:“老爷子确实有学问,真我师也,给盼儿请先生的事算是有着落了。”
    赵光文住在城外的土地庙里,刘家梁跟着赵光文走进土地庙,见殿中生着小小的一堆火,旁边放着一个木桶和一个木盆,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女孩儿正在洗衣服,一个十来岁的小男孩儿蹲在火边烤火。火苗太小,殿中觉不出暖意,只能使水不结冰而已,桶里还飘着几丝冰茬儿。
    看见赵光文,小女孩儿放下洗服,甩了甩手,拉着小男孩儿迎上来,冲赵光文躬身施礼,道:“爷爷,您回来啦?”
    赵光文点点头,回身对站在门外的刘家梁说:“刘先生,请进吧。”
    两个孩子这才注意到门外有人,小女孩儿有点羞怯,冲刘家梁福了一福,没有说话,小男孩儿冲刘家梁躬身施礼道:“先生好,小子这厢有礼了。”
    “好有礼貌的孩子。”刘家梁赞叹一句,对赵光文说:“赵老先生,赶紧把馒头给孩子们吃吧。”
    赵光文这才想起他怀里有馒头,掏出来递给小女孩儿,说:“今天遇到这位好心的刘先生,给你们买了几个馒头,赶紧吃吧。”
    小女孩儿冲刘家梁施礼谢道:“多谢刘先生。”她把馒头捧在面前,对赵光文说:“爷爷,您先吃吧。”
    “这孩子真懂事。”刘家梁在心里赞叹。看着小女孩儿冻得通红发肿的小手,刘家梁心里非常难受。
    赵光文说:“孩子,爷爷已经吃饱了,这是刘先生买给你们俩的。”
    小女孩儿看着刘家梁,刘家梁点点头:“你爷爷确实已经吃过了,你们赶紧吃吧。”小女孩儿这才打开纸包,分了一半包子给小男孩儿。小男孩儿饿急了,接过包子就咬了一大口,用力嚼起来,小女孩儿嗔道:“孟雄,注意吃相。”小男孩儿闻言,赶紧把嘴捂住。
    刘家梁安慰道:“没事、没事,你们都饿坏了,赶紧吃吧,我跟你爷爷有话说。”
    刘家梁把赵光文拉到一边,说:“赵老先生,晚生是幽州蓟县刘家村人,您要是不嫌弃,晚生想请您到鄙村开馆授业,教导村里的孩子,使他们不至于两眼一抹黑。鄙乡虽是农村,倒还有读书的风气,您到了鄙村,不敢说能挣到钱,你们祖孙三人的衣食住行绝对有保障,这些都可以着落在晚生身上。令孙和令孙女年纪虽小,一看就知道是读书懂礼之人,赵老先生若是不嫌弃乡野之人粗鄙,将来他们娶妻嫁人之事,也由晚生负责。不知赵老先生意下如何?”
    听了这话,赵光文愣住了,他不敢相信有这样的好事,狐疑地问:“刘先生,看得出您是位大好人,让我们祖孙三人吃一顿饱饭我们就非常感激了,顶多赏我们几十钱也就到头了,咱们素不相识,又非亲非故,您为什么要这么帮我们?”
    刘家梁笑了,解释说:“赵老先生,晚生这样做是有求于老先生。晚生有个舍侄,聪明伶俐,性喜读书,今年刚满十周岁,晚生读的那点书已经全都教给了他。晚生觉得这孩子将来大有出息,想让他多读些诗书,怎奈乡野之间难觅高人,这件事成了晚生的一块心病。今日得遇老先生,实乃上天之赐、舍侄之幸,还望老先生俯允。”
    赵光文点点头:“刘先生,士为知己者死,不要说你为老朽解除了后顾之忧,单是为了你对老朽的殷殷之情,老朽也义不容辞。”
    刘家梁大喜,冲赵光文深施一礼,说:“晚生多谢赵老先生。这里不是住人之所,等孩子们吃饱,请随晚生寻一客栈暂且住下。晚生在城东一家店铺之中帮掌柜的记账,再有十来天就回家过年,那时候再请老先生随晚生一同回家。”
    二人又聊了一会儿,刘家梁得知赵光文的孙女叫赵淑雅,十三岁,孙子叫赵孟雄,十一岁。
    两个孩子吃完了馒头,刘家梁说:“赵老先生,咱们走吧。”
    赵淑雅听到了二人的谈话,知道马上要离开土地庙去住店,对赵光文说:“爷爷,现在还不能走,衣服还没洗完呢。”
    赵光文对刘家梁说:“刘先生,我们接了洗衣服的活计,得做完才能走,要不您先行一步?”
    刘家梁摇摇头:“不洗了、不洗了,把衣服还给人家,那份钱咱们不要了。赵老先生,您看孩子的手都冻成什么样了,看着就让人心疼。”
    赵光文叹口气说:“唉,落魄到这一步,有什么办法呢。刘先生,钱可以不要,答应了人家的事不能不善始善终。您还有事,先去忙吧,我们洗完这些衣服自己去寻客栈。”
    刘家梁想了想,点点头说:“那也好。咱们来的时候看到一家秦家老店,你们就住在那里吧,过几天我再来看你们。”他掏出一吊钱交给赵光文,嘱咐道:“快过年了,给孩子们买些好吃的东西,别怕花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