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杨九龄的担心,刘明笑道:“这一点你完全不用担心,中国是一个以汉民族为主、融合和包容了许多其他民族的国家。大唐皇帝胸襟豁达,对所有的民族都一视同仁,包括中国人所说的南蛮、北狄、东夷、西戎。远的不说,就说新任的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契苾何力,还有沃沮道行军大总管庞孝泰,他们都不是汉人,但比很多汉人将领更受皇帝信任和重用。在皇上的心里,没有汉夷之分,只有忠奸之别,只要你们归顺之后忠于朝廷,朝廷绝对不会因为你们是外族降将而区别对待。当然了,我不能保证大唐所有的高级将领都不会歧视外族人,但据我观察,对外族人有歧视的人极少。如果你不放心,将来可以跟我去幽州都督府任职,我绝对不会歧视你,只要你立功,我肯定给你升官、给你应得的赏赐。令尊是位有名的大将,我希望你是位将门虎子,将来大有前途。说老实话,高句丽这片天地太小了,真正有才能的人得不到足够大的发展空间。一个池塘,养不活大鱼,一个土丘,不会有老虎,大唐是一片大海、一片高山,只要你是长鲸,你就可以任意遨游,只要你是老虎,你就可以任意驰骋。”
听了刘明这番推心置腹的话,杨九龄深受触动,当即表示:“刘元帅,早就听说过您的威名,今日聆听您一番教诲,在下更是感佩在心。如果您不嫌弃,在下愿意率本部人马追随在你麾下,唯您的马首是瞻。”
“太好了。”刘明说:“我本来就已经选了六千高句丽降兵,充实到我的部队里,如果你能加入,我更是如虎添翼。我其实早就有意组建一支纯粹由高句丽人组成的部队,让这支部队在攻城时充当先锋。你不要误会,我不是让高句丽人当炮灰,而是让他们不战而屈人之兵。中国的兵法讲,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不管是大唐士兵还是高句丽士兵,都有父母妻儿,不管谁战死,他的家人都会非常悲痛,如果不用死人就可以解决问题,对双方的士兵都有好处。我打仗一贯的追求,第一就是劝降或逼降,不用死人,第二就是用突袭的办法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少死人。毕竟你们都是高句丽人,劝降的效果比我去说要好得多,咱们就这么说定了,以后再攻城,只要劝降的可能性比较大,我就让你先出马。”
杨九龄站起身,深施一礼,说:“元帅请放心,末将决不辜负元帅的信任。”
杨九龄返回安市城,把跟刘明交谈的过程向杨万秋和其他将领详细地介绍了一遍,言谈神情之中透露出对刘明的敬佩。原来最反对投降的是杨九龄,如今他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别人就更没什么话说了,杨万秋马上派人跟杨明教联系,洽谈投降的细节。
杨万秋暂时被任命为辽东道行营高级参赞,杨明教被任命为安市城城主,留下一万五千名辽东兵和一万五千兵安市兵驻守安市城,另外五千名辽东兵和一万名安市兵,还给辽东城城主李金生。刘明告诉李金生,以后会给他补充五千人马。杨九龄率领他手下的将领和五千士兵整建制投到刘明麾下。
杨明教的任命一公布,高句丽降将就全都看明白了,刘明对降将确实没有任何歧视,从不吝惜官职,不过也不是白给,得自己去抢,从其他高句丽将领手里抢,抢来就是你的,抢不来也别怨别人。有不少降将心里在想:“什么时候打国内城呀?”
安市城向杨明教投降,刘乙三打了几天仗,没捞到什么功劳,感到闷闷不乐。刘明察觉到了,问明情由后安慰道:“虽然安市城是向杨明教投降,可没有你的进攻,安市城不会这么快就投降,你也有功。如果你还不满意,我再给你个机会,去打白岩城。苏元帅占领辽东城后,并没有攻打白岩城,现在我们的大军都在安市城,辽东城里只剩下一万人,白岩城守军绝对想不到我们会打白岩,更想不到我们这么快就去。我把幽州兵的一万匹战马都给你,再从安市城调三千匹,把你的部下全部变成骑兵,你马上启程,今天夜间对白岩成发动突袭,定能轻松破城。”
刘乙三说:“轻松打破白岩城,末将相信没有任何问题,可是小小的白岩城,打下来又有什么意思呀?”
刘明笑道:“白岩城城主的位置没什么意思,白岩城里的财物还是有点意思的。打下白岩城后,城里的财物七成归你,三成算是我借马给你的费用,怎么样?对了,白岩城的战马也归你。”
刘乙三眼睛一亮,高兴地说:“元帅,末将明白了,末将马上去准备,尽快出发。”
正如刘明判断的那样,白岩城守军果然没想到大唐军队会攻打白岩城,没有任何防备。这天夜里,刘乙三率军赶到白岩城,于黎明时分发起突袭,一举登上城头,几乎是兵不血刃,就拿下了白岩城,白岩城城主在被窝里举手投降。
刘乙三在白岩城歇兵一日,带着白岩城府库里的财物和一千匹战马,返回玄菟城。按照刘明的吩咐,白岩城的城主还当他的城主,除了府库变空、战马无存外,白岩城一切如故。后来,被迫“纳币请降”的那些城池得知了白岩城的遭遇,庆幸自己得到了“纳币请降”的机会,因此还能保留下一些财物。
高句丽的形势是北面喜人,南面喜忧参半,而在半岛的最南端,百济故地,则发生了既在预料之外又在预料之中的重大变故——百济人反叛了。
说到百济人反叛,刘明早就对此有所担忧,因为平定百济的胜利来得太快了。除了泗沘城外,百济的其他城池都没有打仗,百济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并没有遭到重大的打击,百济人有反叛的实力。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刚刚被平定的时候,总是有一些人甚至相当多的人不太服气,具有反叛的动机,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保持局势稳定,必须有强大的外力镇慑,让那些人不敢反叛。假以时日,百姓的生活逐渐安定下来,大部分人逐渐适应新的统治,反叛之心渐消,这时候才可以撤去外力的镇慑,当初刘明向苏定方建议大军留驻百济,就是出于这种认识。只可惜,苏定方从自己立功的角度考虑,兴趣转移到平定高句丽上,对百济不再关注,李治和武皇后也急于解决半岛问题,把注意力放在高句丽,而忽略了百济的稳定,隐患终于暴发出来。
百济人选择这个时候反叛,跟一位大唐将领有关,他就是能津都督王文度。王文度立过功,也干过坏事。在贞观十九年征讨高句丽的行动中,他作为程名振手下的副总管,奔袭卑沙城,第一个登上城头,立下头功。高宗永徽五年,在征讨西突厥可汗阿史那贺鲁的行动中,作为副总管的王文度,嫉妒前军将领苏定方的功劳,矫诏收兵,致使行动功败垂成。苏定方平定百济后,任命王文度为熊津都督,镇守熊津城。
王文度这个人太不知轻重,作为大唐在百济故地的最高长官,不把心思放在与百济酋长联络感情、维持百济局势的大事上,动不动就擅离职守,乘船出熊津江,到海上游玩,吹吹海风,听听海浪,看看海鸥,烧上几条鲜鱼,喝上几口小酒,悠哉游哉,一心过他的小日子。
不想乐极生悲,这一天王文正在海上钓鱼,不知道怎么突然起了一个大浪,船剧烈地晃动了一下,王文度没有防备,一下子被摔了出去。喜欢在海上玩,你倒是抽时间学学游泳呀,他又懒,光贪玩儿了,一直也没学游泳,连狗刨都不会,是一只标准的旱鸭子,一掉进水里就晕菜了。等军兵们跳到海里把他捞起来时,他的肚皮已经鼓得像西瓜一样,灌满了海水,一命呜呼。因为是在擅离职守期间出的事,又不是因为公事,所以不能算因公死亡,一文钱的抚恤金都没有,死得毫无价值。
这么个不大地道的人死了也就死了,要命的是,驻守熊津的大唐军队群龙无首,被那些原本就有心反叛、蠢蠢欲动的百济人看到了机会。扶余义慈的堂弟扶余福信和一个法名道琛的和尚趁机聚众造反,占据了周留城,声称将把在倭国当人质的王子扶余丰接回来,拥立为百济王。百济故地一直涌动的反叛的暗流霎时间翻起滔天巨浪,百济西部和北部的城池群起响应,叛军势力大盛。
扶余福信和道琛率领数万士兵包围了泗沘城,日夜攻打,镇守泗沘城的唐将刘仁愿手下只有一万大唐士兵,要抵抗数倍于自己的百济军队的进攻,兵力颇感不足,处境十分艰难。驻守熊津城的唐军失去了主将,无人拿主意,只求自保,无力增援刘仁愿,刘仁愿只能孤军奋战。
最令刘仁愿担心的还不是叛军的进攻,而是泗沘城内可能发生的叛乱。大唐军队身处异国,可以说几乎每一个百济人都把他们当成侵略者,在叛军围攻泗沘城的情况下,谁能保证泗沘城的居民中不会有胆大包天之人,暗中对大唐军队下黑手?他们不需要做多大的事情,只需放把火、杀死落单的唐军士兵,就足以搞得唐军官兵神经紧张,令大唐军队的士气受到挫折。
面对着内外交困、危机四伏的局面,刘仁愿能不能守住泗沘城呢?欲知详情,且待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