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诚问:“白公子,这对银镯不像是高句丽出产的,你怎么会有这样银镯?”
白子震说:“大人好眼力,这对银镯是家父从大唐带回来。小人并不是高句丽人,是百济人,家父在百济做官,有机会去过几次大唐,带回来一些精致的首饰,这对银镯就是从大唐带回来的。”
“噢,原来如此。”信诚看着白子震,问:“白公子,你又请我吃饭,又送给我这么贵重的礼物,有什么事要求我呀?你先说说,要是我能办得到,礼物我就收下,要是办不到,礼物决不敢收。”
“办得到,绝对办得到,对大人来说那只是小事一桩。”说到这里,白子震的脸色突然沉下来,语气沉痛地说:“去年百济遭了大难,唐军占领了百济,家父身为百济官员,不得不曲身接受大唐人的管辖。舍妹长得很漂亮,被一个大唐军官看中了,非要纳为小妾。那名军官年龄比家父还大,家父当然不愿意把舍妹嫁给他,便匆匆地把舍妹嫁了人。那名大唐军官很生气,但表面上什么都没说,一直隐忍着,大约两个月前,他指使一伙百济士兵,假扮成强盗,半夜闯入小人家里,见人就杀,见东西就抢,家父、家母全都被他们杀死,家里值钱的东西也都被他们抢了。幸亏家父早就感觉到那名大唐军官有可能对我家下黑手,早就收拾了一些金银细软,藏在我家的一座别院里,小人每天晚上都在别院里睡觉,这才逃过一劫。出事后,小人害怕那名大唐军官斩草除根,带着一名家人逃离百济,辗转来到平壤城。小人身边虽然有些财物,可坐吃山空总不行,小人请大人吃饭,是想求大人给小人找份差事做。”
“就这事呀。”信诚把银镯收起来,说:“这是小事一桩,说说你能干些什么,我帮你安排个差事。”
白子震惊喜地说:“哎呀,太感谢大人了,看来小人求大人是求对了。小人来到平壤城以后,四处寻找门路,听很多人说,信诚大人为人慷慨仗义,小人才决定不求别人,只求大人您。小人没什么大本事,读过十来年书,写写算算没有问题,写文书、记账的事都能干。小人还练过几年武功,水平不高,学了几招花拳绣腿。不管什么事情,只要大人觉得小人合适,小人决不挑捡。”
“没想到你还文武双全呀。”信诚说:“那你先跟着我吧,我是个大老粗,只会武功,不认识几个字,在泉大人面前还好,在泉大公子面前时常会出丑。泉大公子说话喜欢咬文嚼字,有时候我听不太明白。你先跟在我身边,说不定能得到泉大公子的赏识,那你就有出息了。”
白子震赶紧给信诚施礼:“多谢大人,小人一定好好伺候大人。”
就这样,白子震成了信诚的贴身伴当,信诚办公事时他基本上都跟在身边,特别当信诚跟泉盖苏文、泉男生或泉男建在一起时,必然把白子震带在身边。白子震的身份只是个仆从,没人关注他,自然更没人想到要去调查他的来历,白子震顺利地潜伏下来。
虽然只是个仆从,但白子震能够接触到很多高句丽的军政大事,有些是他直接听泉家人对信诚说的,有些是信诚在闲聊的时候透露出来的。泉盖苏文身体不好,大部分事务都交给泉男生和泉男建去处理,泉男生主要负责政务,泉男建主要负责军务。信诚是个军官,跟泉男建接触得比较多。泉男生外出时,常让信诚带队保护他,实际上是学泉盖苏文的样子,摆威风,所以信诚跟泉男生也常有接触。这样一来,白子震对高句丽军政两方面的大事知道得都比较清楚。
在信诚手下混了两个月,白子震把了解到的军政大事捡重要的写了几条,派张木子送到营州。由于泉盖苏文已经决定不再挑衅大唐,高句丽的军政之事对刘明来说价值不大,不过刘明还是很高兴,对张木子说:“子震这么快就能接触到泉家的人,说明他很能干,我没看借他,回去后你告诉他,我很高兴。以后像这样的情报就不用送了,免得过边境的时候被查出来。你告诉子震,他的主要任务是离间泉氏弟兄,所以还要想办法接近泉氏弟兄,要能跟他们说上话。以后除非有跟大唐相关的重大时间,否则你尽量不要过来,避免做一切有可能让你们暴露的事。”
得到了刘明的肯定,白子震心里很美,每次随信诚见过泉家人后,都尽可能针对当时的议题,向信诚发表自己的看法。很快,信诚发现,白子震年纪虽轻,对一些国家大事却很有见地,从此不再只把他当成个跟班,还给他涨了工钱。有时候,信诚会当着泉家人的面向白子震咨询一些问题,慢慢地,泉家人也注意到了这个小跟班儿。尤其是泉男生,他很欣赏这个年轻人,曾经委婉地向信诚提出,把白子震让给他,被信诚委婉地拒绝,信诚已经变得有点离不开白子震了。
作为营州都督府的最高军政长官,刘明并非只策划抢掠辽东、向平壤城派遣卧底,他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花在了发展辽东的农业生产上。榆关以外中国人很少,整个营州,总共只有不到一千户人家,三千多人。 人口少产量就少,本地根本就无法为军队提供粮食,驻军所需的粮食全部来自河北、河南、淮北诸州。每次要征讨高句丽之前,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往营州大量输送军粮,暂囤于辽西的几座军镇里,打一次仗非常不容易。
经过几次征讨高句丽,大唐掳掠了大量高句丽人,大部分安置在营州城东北部荒无人烟的地方,让他们在那里开荒垦田。虽然朝廷有十年不收赋税的优惠政策,暂时还不能指望他们提供军粮,可只要老百姓手上有粮食,事情就好办,关键时刻可以先向老百姓借粮以应急,事后再从关内运粮来还他们。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不仅可以让这些高句丽人安心地在辽西住下去,对大唐军队征讨高句丽的行动也有好处。
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劳动力不足,高句丽人的习惯,男人什么事都不干,田里家里所有的事都由女人负责。这样一来,这些高句丽人能够种植的田地数量有限,大片大片肥沃的荒地无力开垦。为了帮高句丽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刘明挑选出几千匹牙口比较老的战马和驮马,租给老百姓用,让他们秋后用粮食支付租金。这样一来,老百姓可以多种地多产粮,军队也能收入一些军粮,两得其便。
高句丽男人不干庄稼活儿,这一点刘明很看不惯,他觉得这是劳动力的一种巨大浪费。可是改变这种传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便用行政的手段干预民族习惯,刘明另外想了个办法——让部队屯垦。营州都督府所辖的军队里,大约三分之二的人是中国人,三分之一是高句丽人,不管是是哪里的人,全都得参加屯垦,刘明带头下地抡锄头。
屯垦措施的实施,大大改善了营州都督府军粮的供应状况,基本上实现了自给自足。这一成效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和嘉勉,朝廷拨下一笔专款,让幽州都督府采购了三千头耕牛,送到营州。有了这些牛,营州都督府的军粮完全实现了本地化生产,无需再从关内调运。
在搞抢掠行动时临时征召上来充数的那些高句丽年轻男人,既然他们没什么事干,刘明就把他们组织起来进行军事训练,名义上是为了让他们具备抢掠的能力,只管饭不发军饷。冬天到来时,这些人接受了几个月的训练,初步具备了士兵的基本素质。麟德元年,也就是公元六六四年,这年的冬天,刘明按计划组织高句丽人抢掠扶余川,这些人全部参加行动,参加抢掠行动的总人数达到了七万多人。
七万多人涌进扶余川,那些只有数千人马的小城池根本不敢出动军兵阻止,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那些人一个接一个地扫荡村庄。扶余川的居民没怎么遭受过大唐军队的掳掠,相对来说人口稠密得多、老百姓也富裕得多,抢掠队出动了三次才结束行动,抢到的财物和人口比上一个冬天多出一倍多。
新抢来的高句丽人,刘明把他们安置在离辽水比较远的地方。有抢他们的那些高句丽人挡在他们与辽水之间,他们没法逃回高句丽。只要过上几年,他们安顿下来,就不再想往回跑了。为了让他们安心,刘明尽最大可能帮他们解决困难,衣食住行各个方面,能帮的尽量帮。
麟德二年冬天,刘明组织了第三次抢掠活动,目标仍是扶余川。可是扶余川离辽水百里以内的地方,除了城池外,已经变成了无人区,所有的村落都被抢劫一空,还有什么地方可抢呢?村落抢光了就抢城池,抢掠队攻破了一座城池,逼降了三座城池,满载而归。
刘明担任检校营州都督整整三年,呕心沥血、宵夜旰食,使得营州都督府的军队素质明显提高,军粮供应实现自给,老百姓生活明显改善,军民关系非常融洽。取得这些成绩的代价,是刘明的身体状况明显变差,除了操劳过度的原因外,营州天气寒冷也是重要原因。
方圆早就建议刘明申请调职,离开营州,到天气比较暖和的地方去,刘明一直没下决心。他考虑的是,在营州任职打高句丽比较方便,幽州没有他的位置,一旦调离营州,就不知道会调到哪里去,将来打高句丽的时候还能不能参加。这年冬天,刘明生了一场大病,方圆又提出调职的问题,刘明不得不同意。刘明终于想通了,这样在营州硬挺着,身体不好,打高句丽时照样无法参加。
刘明给朝廷上了一道奏折,介绍自己的身体状况,请求调到天气比较温暖的地方。欲知朝廷把刘明调到哪里,且待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