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城池都是些中小城池,本身粮食就不是很多,而且面处于四股大唐军队的夹击之中,从那边运粮到新城显然不可能,只剩下南苏、木底和苍岩三城。这三座城池在新城的东面,倒是不用太担心大唐军队袭击运粮队,只是这三座城池近年来屡遭大唐军队清零似的洗劫,粮食储备非常有限,自给尚且紧张,根本无力供应新城。
断不了大唐军队的粮道,自己的粮道先被大唐军队断掉了,这可如何是好?更为严重的是,刘乙三在撤离新城时,把新城的军粮全部烧光,迟受信进驻新城后,虽然抓紧时间从玄菟、辽东等城调拨粮食到新城,怎奈运力有限、时间尚短,更重要的是各城城主对调拨粮食供应新城持消极态度,导致新城的存粮相当有限,现在的储备只有七八万石,只够吃六七个月的。唐军若是赖着不走,新城真的会因为缺粮而不攻自破。补充粮食的办法一时想不出来,迟受信只能采取限粮措施,降低口粮定量,规定不打仗的时候,按照平时的八成供应口粮。另外,他还命令收缴城内居民的粮食,给每个成年人留一石、每个孩子留半石,多余的粮食全部收进官家粮库。
李世勣采取长期围困的办法攻打新城,刘之孝认为有利也有弊,最大的弊处是对粮食的需求太大。全军人数加在一起超过十四万,每个月至少需要四万石粮食,要是围上一年,就得准备五十石粮食,这对营州来说是个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把这些粮食从营州运到前线,工作量也非常大。以前刘明指挥打仗时,都是先攻下一座城池,取高句丽人的储备粮以供军用,基本上不需要从营州取粮。刘之孝认为,应该先集中兵力,攻下玄菟城或辽东城,这样一来就可以解决所需军粮的一大半,可是李世勣已经确定了方略,他位卑言轻,无力改变李世勣的想法。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补救呢?刘之孝不愧是刘明的儿子,智勇双全,他想出一个既不用大动刀兵,又能大规模解决军粮供应的办法。
刘之孝级别太低,跟李世勣说不上话,便去找薛仁贵,跟薛仁贵说:“三叔,咱们十几万人长期驻扎在辽东,所需粮草数量巨大,全靠营州供应压力太大了,应该想办法就地筹措。”
薛仁贵听方天戟说起过,刘之孝得到了刘明的真传,颇有计谋,好奇地问:“就地筹措军粮,你说说,怎么筹措?”
刘明说:“咱们不是围着玄菟、辽东和盖牟三城吗,管他们要粮食,让玄菟城和辽东城各出十万石,让盖牟城出七万石,这叫‘平安粮’。”
“怎么个‘平安粮’?”薛仁贵不解地问。
刘明解释说:“平安粮的意思是说,只要他们缴了这些粮食,我们就不进攻他们,保证他们平平安安。如果他们不缴,那他们就别想过安生日子了,咱们制作炮车,往城里发射火球。现在天干物燥,房屋很容易起火,不给粮食就烧他们。他们要是胆敢出城打仗,咱们就狠狠地削他们。”
“你这一招儿可真够损的,你这不是讹诈吗?”薛仁贵笑起来。
刘明也笑了:“三叔,您用点文雅的词好不好,什么叫讹诈呀,咱们好几万大军在城外的冰天雪地里保护他们,他们不该交点保护费吗?这已经够便宜他们的了,以前我父亲带着我们打仗,搞的是‘纳币请降’,我们什么都不用干,只管上门收钱,交了钱就可以投降,不交钱想投降都不成,往死里打。”
“是吗?”薛仁贵闻言大喜:“那你们没少发财吧?”
“那当然。”刘之孝得意地说:“我们自己都懒得带着车马去拉,规定好,每座城池按人头算,不管是当兵的还是老百姓,不管男女老幼,有一个算一个,每个人出价值二两银子的财物,装好车,送到城外,我们只管赶着车走。”
听了这话,薛仁贵贪财的毛病又犯了,眼睛直放光,略一沉吟,说:“之孝,咱们去趟南苏城怎么样?”
刘之孝赶紧摇头:“我说三叔,咱们现在是谈‘平安粮’,不是‘纳币请降’,您可别节外生枝。”
“你这孩子怎么说话呢,怎么跟你爹一个口气?”薛仁贵不满地说:“‘平安粮’是‘平安粮’,‘纳币请降’是‘纳币请降’,新城本来就没多少粮食,不可能管新城要‘平安粮’,新城守军又不出来,咱们在这里闲着也是闲着,抽空去趟南苏城,花不了几天时间。”
毕竟薛仁贵是长辈,刘之孝不好直说,换了个口气说:“三叔,南苏、木底、苍岩三城已经被我们清理过好几回了,比猴儿还瘦,根本没有油水,去也白去。再说了,咱们得先攻下一两座大城,那些中小城池才会害怕,才会乖乖地出钱出物。您别着急,等咱们拿下新城后,按照大总管的计划,再拿下盖牟、玄菟、辽东三城,‘纳币请降’的时机就成熟了。”
薛仁贵连连点头:“对对对,你说得有道理,这几座城一拿下来,剩下的那些小城谁还敢不听话?到时候咱们就一座城挨一座城地转,谁不出钱就削谁。一说到削,想起我们家乡的刀削面了,好长时间没吃了,有点嘴馋。”
“咳,您怎么又扯到刀削面上去了,还是说‘纳币请降’吧。”刘之孝原本没打算搞“纳币请降”,没有刘明做主他不敢乱搞,见薛仁贵对这件事如此上心,他灵机一动,想让薛仁贵带头搞,大家一起发财,就出主意说:“三叔,这一带的那些小城我们都搞过了,油水有限,而且咱们头顶上又是正副大总管又是好几个总管,就算咱们搞来,这一个分一点,那一个分一点,咱们还能剩下多少呀?要搞咱们就搞个大的,而且还要吃独食。”
“搞大的、吃独食,好哇。”薛仁贵兴致勃勃地问:“你说,怎么搞大的,怎么吃独食?”
“要搞就搞扶余川。”刘之孝说:“我们搞过一次扶余川,不过那是很多年前的事,那些城池早就缓过劲儿来了。扶余川总共有四十多座城池,只有扶余城一座大型城池和罗通、高俭这两座中型城池,只要把这三座城池攻下来,甚至只需攻克扶余城,其它城池就会望风而降。四十多座城池,嘿嘿,够咱们搞一阵子的了。更重要的是,扶余川离这里远,那些总管看不见咱们搞了多少,每个人送一点意思意思就行了,大部分都是咱们的。三叔,这个主意还可以吧?”
薛仁贵摇摇头,猛地一拍大腿:“不是可以,是他妈的好得不得了。行,就这么定了,等搞来财物,三叔拿多少就给你多少。”
刘之孝“嘿嘿”一笑,故作谦虚地说:“晚辈怎么能跟长辈一样多呢,侄子比三叔少拿一点还是可以的。这样吧,不管三叔给多少,侄子都拿出一锭银子或一匹绢,孝敬给三叔,这样就长幼有序了。”
“哈哈哈……”薛仁贵大笑几声,指点着刘之孝说:“惟勇他爹跟我说,你的智谋颇得你爹的真传,依我看,你小子比你爹还狡猾。”
“好了,不开玩笑了,咱们接着说‘平安粮’的事。”刘之孝回到正题上:“三叔,小侄写一封给玄菟、辽东、盖牟三城城主的信,向他们讲明利害,他们要是聪明就乖乖缴粮,要是不肯缴就狠狠地削他们,一直削到他们缴。小侄级别太低,跟大总管说不上话,这件事还得您去说。”
薛仁贵把手一挥:“没问题,你写吧,我去跟大总管说。”
听薛仁贵把索取“平安粮”的建议说完,李世勣没做什么表示,薛仁贵赶紧把刘之孝写的信递过去,说:“大总管,您看看这封信,末将以为,那几个城主看了这封信后,肯定会动心。”
李世勣接过信认真观看,信的大意是说:大唐军队此次出征辽东,只是为了打通新城道,没有打算进攻辽东其它城池,派兵监视各城,是为了防止各城干扰大唐军队进攻新城的行动。大唐军队此次出兵甚众,粮草供应任务繁重,因此向各城征收“平安粮”。只要不支援新城、不袭击大唐军队,缴纳平安粮后,大唐军队保证不骚扰城中军民的正常生活。不缴纳“平安粮”的城池,从即日开始将永无宁日,大唐军队将昼夜不停地袭扰城内军民,无论军民,出城者一律抓捕。
等李世勣看完后,薛仁贵补充道:“大总管,如果我们一直袭扰,这些城池不但日子过不踏实,城中的百姓还无法外出耕田。少种一年也会损失不少粮食,那些城主会知道哪头轻哪头重。”
李世勣点点头:“你说得有道理,不过我担心的是另一件事。我们保证不袭扰那些缴纳过平安粮的城池,这不就限制了我们自己吗?等拿下新城以后,我们再去攻打那几座城池,岂不就失信了?”
“不会的。”薛仁贵说:“信上只是说不袭扰那些城池,并没有说不攻打那些城池。等拿下新城以后,咱们集中兵力包围那些城池,要求他们投降,他们要是投降咱们就不动城里的人和财物,城主还当城主,要是不投降,咱们就攻城,并不算违背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