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命运最终如何安排,当下才是最重要的,况且人生能得这样一个志同道合的知己,也是一种莫大的荣幸。
两人此时此刻脑子里就是这么想的。
不过拈花还是怕自己与生俱来的性格伤害到他,因此对他们的未来没抱太大希望,不过命运如此安排,自有其用意,与其总是多愁善感,还不如让他多了解一点自己,这样即使某天他真正离去,也不至于留下遗憾,不过,她也相信他走过的路,行过的桥,读过的书,吃过苦,他一定不会随意离去,他是一个好男生,只是未来变数太多,一切难以言说。
拈花将自己如同林黛玉般忧思情结收起来,与他聊起了《红楼梦》,因为曾有人写诗形容她性格与林黛玉相似。
“你看《红楼梦》吗?”
“没看过,看不懂,不过还是听过一些的。”
“给你推荐一个人——蒋勋,他讲的红楼梦特别好,你肯定会喜欢。”
“是吗?我试着读读,看能不能读懂。”
庭宇回罢,女朋友复制粘贴了曾经收藏的关于蒋勋《舍得,舍不得》给他看。
“《舍得,舍不得》
——蒋勋
我们如此眷恋,放不了手
青春岁月,欢爱温暖
许许多多舍不得
原来,都必须舍得
舍不得,终究只是妄想而已
无论甘心,或不甘心
无论多么舍不得
我们最终都要学会舍得
初识蒋勋缘与《红楼梦》,曾几何时,醉心与他的声音以致废寝忘食,娓娓道来无杂糅之感,无卖弄学问之非,举例说理,贯通古今,中外典故,信手拈来。一次偶然,得知蒋勋老师出了新书,毫不犹豫,立马买了下来。
短短五个字,可带给人的思考绝不能用数字来衡量。开篇自序,蒋老师讲到自己有两方印,一方刻“舍得”,一方刻“舍不得”,但在他的书画引首中,“舍得”常用,“舍不得”却从来没用过。有朋友问他为什么只用“舍得”,不用“舍不得”,他却回答不上来,自己也纳闷。
作者有位朋友丧偶,伤痛不能自持,作者就抄经给她,希望有一点安慰。但朋友看到引首“舍得”这一方印时,摇着头,泪眼婆娑,万般无奈,哀痛叫道:“就是舍不得啊!”作者这才知道自己对人的帮助其实这么小,于是发问:每个人“舍不得”的时候,我们究竟能做什么?
读到这句话,我的心头一颤,是啊,当舍不得的时候,我们究竟能做些什么?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答案,每个答案也许都不如最初所愿。随性,随缘,随遇而安,要让时间慢慢检验……”
“《舍得,舍不得》——带着《金刚经》旅行
多年来,作者习惯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先盘坐读一遍《金刚经》。有人问他:为什么是《金刚经》?他其实不十分清楚,只是觉得读了心安就读下去了。
是的,每个人都有使自己心安的办法。方法不同,能心安就好。
像经文里说的“不惊、不怖、不畏”,文字简单,初读很容易懂。不惊吓、不恐惧、不害怕,读了这几个字,懂了,觉得心安,好像就做到了。但是,离开经文,回到生活,有一点风吹草动、东西遗失、亲人生病、病疫流行、飞机遇到乱流、狂暴风雨、打雷、闪电、地震……还有这么多事让我们害怕、恐惧、惊慌。
作者说:读懂经文很容易,能在生活里切实做到,原来这么困难。
“不惊、不怖、不畏”,还有这么多惊吓慌张,还有这么多舍不得,害怕失去,害怕痛,害怕苦,害怕受辱,害怕得不到,害怕分离,害怕灾难,害怕无常。因为还有这么多害怕,还有这么多惊恐怖惧,每次读到同样一句“不惊、不怖、不惧”,每一次听到、看到一个人因为“舍不得”受苦,就热泪盈眶,作者如是说。”
“《舍得,舍不得》——什么是文学
文学不是一味自我炫耀、自我表现,文学,不是聒噪的嚣张。
文学,或许有一种力量,使青年可以向内对自己做更深的生命质问——我活着为了什么?
我可以不再只是现在的我吗?我可以告别亲爱的人,告别俗世,独自一个人出走吗?
赫尔曼·黑塞的文学使一整个世代的台湾青年记得一种独白的安静文体。文学首先是倾听自己内在的安静的声音,学习独自一个人与自己对话的力量。
许多青年喜欢在背包里带着赫尔本·黑塞的书,一个人出走,独自走向流浪途中。
赫尔本·黑塞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写作了《彷徨少年时》这部小说,用青年心灵对话的形式反省人类的困境,试图为废墟里的文明找寻出路。这部小说到战争结束一九一九年才出版,也在欧洲适当地成为许多战争幸存青年的精神依靠。
文学并不是虚无缥缈的,它确确实实地存在与我们的生活当中。一首诗,可以带给我们心灵的满足;一篇文章,可以开导低沉的失败者;一个故事,可以看遍生活的形形色色……
因为文学,生活精彩!”
“他的这本书我也特别喜欢。”
庭宇投去呆萌萌的表情,不停地点着头回:“[嗯嗯],舍得,舍不得。”
“对。”
“我有时间也好好细细品尝品尝,说不定还能品尝出不一样的韵味。”
“嗯嗯~,加油,对你有信心。”
“谢谢,小白!”
“不用哒![羞涩][羞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