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取阳平关的重要性绝不亚于占领武都打通岐山道。
虽然人马奔波劳涉,姜维仍建议趁热打铁进攻南郑,邓艾遂派糜威、傅彤随姜维出征,派人打探金牛道汉军动向。
不久张翼、廖化领军到,言沙瓒与周信在后,邓艾令二人继续攻打定军山。又过两日,沙瓒与周信陆续到达,邓艾带魏昌、魏荣兄弟见周信,周信不住唏嘘感叹,以二人斩将献关有功封为中郎将。
邓艾把司马懿西走,曲阿攻打长安之事一说,周信不由直皱眉,他的想法与曲阿不同,周信认为司马懿比力微更有威胁;沙瓒则十分担忧沙漠汗。不过现在考虑司马懿的问题为时尚早,当务之急一是拿下汉中,二是协助曲阿夺取长安,三是协助周仓攻占上庸。
既得阳平关,拿下汉中已没有什么悬念,姜维和张翼的四万人马绰绰有余。
邓艾道:“文长死于陈仓,我可领军走陈仓道即可进逼长安,又可取回文长之尸骨。魏昌、魏荣兄弟可与我通行。”
魏昌含泪道:“多谢叔父。不过当初蜀军北伐,家父曾献计兵出子午谷可直达长安东南,诸葛亮未于采纳。若此时再出子午谷或可成为奇兵。”
沙瓒拱手道:“我愿领军走子午谷。世人当知魏延之奇谋!”
周信点头:“我岂不能如愿?”
邓艾率曲奉先、魏荣两万人马往陈仓道;沙瓒与罗宪、魏昌带军一万走子午谷,周信自与邓铜等人奔向南郑。
世事境迁,蜀军北伐时,汉中归蜀,魏军主将曹真兵多将广;此时北伐,长安魏军尚不知汉中危机,还把子午谷当做退路,张既此时在长安是被动挨打。故此子午谷奇谋,也就不再那么奇,沙瓒出征之路也就没有那么多的凶险。
沿途没有魏军的关卡和哨探,汉军畅通无阻突然出现在杜陵,张缉与段默密切关注西北方向,唯恐汉军不攻长安先取杜陵,丝毫没有想到竟然从自己的背后杀出一支汉军。
沙瓒在日暮后,下令防火,攻打魏营。段默临时召集的队伍本就缺乏默契和配合,又没有足够的准备和防御,更不知有多少汉军来袭,只见得火光四起,只听得喊杀声,未战先怯,沙瓒、罗宪、魏昌三路一冲,魏军抵挡不住溃败。张缉往长安逃;段默向潼关走,在华阴被马休所截杀。
沙瓒夺取杜陵,即派人与曲阿联络。
夺得杜陵,邓艾走陈仓道最多十几日也会赶到,从而对长安实现合围,曲阿喜出望外。
曲阿喜,张既忧。退路断绝,长安变为孤城,怎不叫他心急如焚。张既不仅忧长安难保,更忧攻打杜陵的定是周信的益州兵,汉中极可能已经失守,那么曹魏的江山难存!汉军围城近两个月,城中虽算安稳,但人心多少有些浮动,长久下去必然会生出乱子。
这也是庞山民最担心的事情,若对方是外族或叛贼还好说,可以发动城中百姓同仇敌忾,因为百姓也知道城破之日他们没有好日子过。问题是城外的是汉军,长安城就是大汉的故都!
不占大义怎么安抚百姓?空口白牙叫他们效忠曹魏?笑话!
以兵卒威慑?守城还依靠百姓相助,强力压制说不定民怨反弹,百姓造反,城中的兵力根本不够!
无义、无利、无力导致人心涣散,是现在长安最大的困难。
蒋济能够想出的办法就是许愿:一是许之以官,但凡有些勇力的都用为校尉都尉,哪怕就是一个手下无兵的光杆;二是许之与田,承诺战后每家赏田五亩,出兵源者十亩,免三年赋税;三是许之以释,放出囚犯,只要肯上阵杀敌便可免罪。
张既是只要有办法就用,立将此时交办给蒋济和张缉。此办法果然奏效,民心稍定,又招募出五千人,然而这五千人多是乞丐、地痞、无赖和罪犯,互称官位不成体统。
不几日,张既就发现这些人军纪败坏,除了好事什么都做,于是忽悠这群人出城袭击杜陵,尽被沙瓒斩杀。
罗宪见魏军如此,情知张既技穷;邓艾亦领兵到,罗宪以为时机已成熟,向沙瓒请缨入城劝降。
罗宪向张既发出三问:
一是,张既在雍州多有政绩,为百姓造福,广有恩德,但如今死守长安势必又将百姓陷之于水火,问张既于心何忍?难道就望着自己数十年的功绩就此泯灭?在百姓心中留下骂名?
二是,四方汉军齐聚,长安已成孤城,早晚必失,张既何必做无谓之斗?难道只是为证明自己是曹氏的忠臣?这与沽名钓誉、欺名盗世之人有何不同?
三是,天下本是大汉,宦官乱政、奸臣当道导致天下大乱,曹操虽扫平诸侯有功于社稷,然曹丕篡位实属不该,如今大汉政治清明、军力强盛,张既只因曹操提携之恩就枉顾天下太平吗?难道张既就不愿看到天下一统,百姓安居乐业吗?
张既归降大汉,愧对的只不过曹氏,然有利于雍州百姓,有功于社稷,孰大孰小、孰轻孰重请仔细思量。
罗宪虽然不过半瓶子醋,还是给张既又上了一课,讲解周仓的治国执政理念:国为重、民为先、君为轻;德与法刚柔并济用于治国,自力更生自食其力以教民;除皇帝,再无世袭,唯以德、以才之人用之;以议会为最高决策,以枢密院为最高执行,非一人独断,等等。
张既、蒋济、庞山民虽是智士却也听得云里雾里,至少他们搞明白罗宪的意思是若是能以百姓和天下为念就不该执拗于做曹魏的忠臣,更不应为做忠臣连累无辜百姓,三人沉默不语。
胡广、胡烈兄弟因父兄之死与沙瓒结下深仇大恨,宁死不降,见张既不语貌似心动,一同哭拜于地:“使君万不可听信罗宪之言,汉将狡诈,可怜我父兄被其所害,若使君执意归降请先斩我二人首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