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正式在武汉创刊,接受中共长江局领导,系长江局机关报。在此之前以号外或传单的方式发行,革命根据地可以公开阅读,国统区却不允许,一直以秘密印刷散发的方式运作。直到1938年10月25日武汉失守后,报社迁重庆继续出版,才成为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唯一机关报。
司马若愚之所以让徐朝霞担心,不是他共产党员身份,而是工作性质的特殊性:他利用不上课的间隙和晚上业余时间抽空带领学生党员在秘密印刷点进行印刷,原稿来自武汉,再加入一些重庆当地民主人士和进步青年撰写的文章,类似于传单,然后在全城张贴发放。
印刷地点极其隐蔽,只有特委极少数负责人知道,由专人负责传递,通常是特委专职交通员,传递到各交通站后再转运出去。这是一条横向互通的渠道,每一环都是死结,也即是:接收报纸的人仅限于认识本区域交通站发报人,发报人仅限于认识特委专职交通员,特委专职交通员仅限于认识印刷点工人,只有印刷点工人才认识司马若愚。
司马若愚站在金字塔顶端,指挥着这场声势浩大的人民战争,用纸和笔代替枪炮向国民党反动政府开火,号召民众团结一心共同抗日。
这种方式已经运作了很长时间,为何徐朝霞还如此担心?凭着女性特有的直觉和多年斗争经验,她感到这次非同寻常。复兴社特务处最新计划内容是什么?有没有清晰的抓捕对象?司马若愚是否进入敌人监控范围?重庆地下交通网是否出现纰漏?徐朝霞想了很久,觉得头痛欲裂。
徐朝霞是地下斗争经验丰富的老党员,引起她焦虑的不仅有担忧,还因为最近两天出现意外情况——印刷点一名兼职工人突然失踪了,他不是普通工人,来自重庆大学,还是司马若愚任课班级的学生。
司马若愚对此事的解释是:这个学生名叫韩松柏,家住九龙坡,家境清贫,父亲早亡,母亲长期卧病在床,没有兄弟姐妹,靠亲戚接济和勤工俭学度日。司马若愚曾经做过家访,情况属实。韩松柏聪明勤奋,积极要求进步,已经成为入党积极分子。
韩松柏以前也多次请假,最长不超过三天,学校有规定:任课老师可以给予学生三天假,超过时间就要上报教务处批准。这回韩松柏请假三天,但一周过去,仍然不见踪影。司马若愚派人去他家查看,老婆婆说没见儿子回来,也没有亲戚来通报。
徐朝霞为此高度警觉,毕竟是夫妻,她不能以上级名义对丈夫下达命令,只能告诫提醒,希望司马若愚暂停印刷发放《新华日报》。然而司马若愚不以为然,认为妻子过于敏感,继续马不停蹄印刷报纸。
徐朝霞看了一下墙上的时钟,时针指向九点三十分,十一点是高嘉天与特委约定交换情报的时间,联络人是梁海。徐朝霞换了身衣服,拿起菜篮,装作买菜的样子走出家门。
在距离沙坪坝不远的一处小旅店两人接上头,梁海见徐朝霞亲自前来颇感意外,一定有重要任务要向他交待。
小旅馆阁楼有个小包间,平常都房门紧锁从不对外,是交通站秘密联络点,备有专用软梯,遇到紧急情况可以迅速脱身,从后面小巷逃生。
梁海首先汇报了近期工作进展情况:通过不懈努力,高嘉天已成功建立人脉关系网,上至军政要员,下至帮派闲杂,均有熟人朋友,消息来源极为广泛。莫小米按照党组织要求,减少了情报输送,由原来半月一次改为两月一次,最近几天可能要回来。
徐朝霞边听边思考,脑海里掠过一个念头,问道:“以前听你讲过,这个莫小米会武功?”“嗯,是的,武功还很高。”梁海回答。“哦,可他还不是党员。” 徐朝霞有些惋惜。梁海声调陡然提高:“他早应该入党了,真搞不懂为啥没有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