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1月5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何应钦在南京召开的国防最高会议报告中宣布:淞沪战场中国军队伤亡已达187200人。此外,1937年11月5日至12月2日之间,后撤途中伤亡约为10万人,两项合计约为29万人。我军阵亡中将军长1人,阵亡师长、副师长4人,阵亡团长28人,阵亡营长44人。
战争是国家实力的角逐,同时也是民族精神的抗衡,淞沪会战既检验了中日两国军队的战斗力,也对人心进行了一次大考验。古往今来,人心向背历来决定朝代更替,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日本侵略者野蛮行径不仅遭到中国广大民众强烈抵抗,更激起国际舆论一致谴责,最终形成同盟国统一战线,对轴心国展开全面反击,使法西斯反动派土崩瓦解,走上覆灭之路。
民国26年年末,北国已经进入隆冬时节,南方广袤土地上也是寒风凌冽,这种严寒季节如果在和平年代老百姓早已穿上冬衣,或收工返乡,或窝在家里,为即将到来的春节做准备。
昔日十里洋行的上海滩没有了往常的繁华热闹,许多外国商团都撤离大上海,迁往香港或者南洋等地。不少有钱人也携家带口离开上海,前往没有战乱的地方,只留下一栋栋空房。
有些达官显贵舍不得房产和家财,举家搬到英租界或法租界去居住。那里虽然房租较高,但相对安全,日本还未向这些国家宣战,日本兵不至于打进来。
为应对日军特种部队袭扰而临时组建的中国特战队已经进入战前状态,磨刀砺马整戈待发。各小分队都提交了作战方案,只有莫小米率领的川军还没有完成,张治中将军并未催促,他对莫小米有信心。
其实莫小米早已写好方案,正在完善,范绍增给了他不少建议,然而总觉得缺点什么。缺什么呢?莫小米也说不上来,或许因为实战经验太少,对日军缺乏了解,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老祖宗都明白这个道理,何况一个现代军人?
在第三战区内部军情通报上,莫小米看到近期发生的几宗真实案例,都是血淋淋的教训。尤其那起桂军指挥部血案,日军兽行令人发指,不仅三百多号人全部牺牲,而且被焚烧掩埋,找不到一具完整的遗骸,无法辨认死者身份。这些案发现场战区随军记者均拍照报道,刊发在全国各地报纸上,以此揭露日军暴行,想必范绍增也看到了。
既然日军可以长驱直入,对我军指挥部实施斩首行动,为什么我方不能反其道而行之?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变被动为主动,消灭敌人锐气,增长自己威风?莫小米越想越兴奋,干脆推翻以前所有方案,换上一张白纸,上面仅有一行字:深入虎穴,取敌首级。
张治中将军收到行动计划书后,只瞥了一眼便完全洞悉了莫小米的心思,不禁莞尔一笑:他何尝没有想过这个大胆计划?根据各方面收集的情报显示,日寇特种部队起码有一个支队或者联队,从四面八方涌入后方阵地,在淞沪战区与上海市区之间构筑了一张网,密不透风,企图把我军各部队指挥中心彻底摧毁。
这张网十分严密,想撕破它很难,至少现在不具备基础条件。会战已经持续了近两个月,以目前态势来看,还会延续一段时期,时间长短取决于中日双方耐力和谋略。张治中对国民政府不抱什么期望,他太清楚国军实力了,武器装备落后、人心涣散、单兵素养差,跟日军根本不在一个层次。
中国军队亟需一场胜仗来激励士气,中国老百姓亟需一场胜仗来鼓舞人心,中国政府也亟需一场胜仗来申请援助,但现实情况是:国军边打边退,军心不稳,各部队都想保存实力,无心再战,大溃逃已成定局,前景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