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暴君最新章节!
魏忠贤其实已经做好了去孝陵养老或者在京城坐冷板凳的心理准备了,毕竟成化年间威风八面力压东厂和锦衣卫的西厂被崇祯皇帝给弄成了一个单纯的监察机构,权力基本上没多少了。。
可是今天,崇祯皇帝突然来的这么一出,却又让魏忠贤觉得自己可能是想多了。
如果皇爷真的是打算把自己冷藏或者干脆弄死自己,只要暗示一下锦衣卫或者东厂内厂,自己的脑袋就绝对保不住,如今还让自己替皇帝盯着陕西的赈济事宜,这不是天大的信任和恩宠是什么?
至于得罪了陕西的官员什么的?这他娘的不搞笑吗?
俺老魏自打先皇时起,那就是那些读书人和官员们口中的阉贼,死太监,九千岁,得罪个把官员算什么?只要皇爷能满意,哪怕是把他全陕西官员的皮都给扒喽,俺老魏也不带眨一下眼的!
怀着这种颇为悲壮的士为知己者死或者说君以国士待我,我便以国士报君的思想,魏忠贤可算是豁出去了,整个陕西能调动的,还有紧急从京城调动过来的西厂番子们全撒了出去。
一时之间,一张硕大无比的大网,便在陕西和江浙一带全面铺开,魏忠贤便如同坐阵中间的蜘蛛一般,每日里都是听着手下人汇报各地汇总上来的消息,或是传递给锦衣卫或者东厂,或是挑出其中某些敏感一些的内容,直接再快马进京,呈交给崇祯皇帝。
而回到京城的崇祯皇帝,刚刚搞完了京城地震的善后,又开始头疼了。
当初牛逼吹的有点儿大,好像是周边的地方随便藩王挑,挑完了拿国内的封地进行置换,以后大明也不再把藩王当猪养。
自己吹的牛逼,哭着也得艹完,现在就到了崇祯皇帝哭的时候了。
唐王世孙朱聿键现在就来找崇祯皇帝了。
自打过完天启七年,朱聿键回到自己的封地后就没干别的,所有的土地也不种了,全部封存起来,珠宝啥玩意儿的不能吃不能喝的,卖,吩咐王府中的锦衣卫和太监们拿去卖了换成银子,为了能多卖点钱,朱小王爷特地命人陆陆续续地卖,差不多到了上个月才全换成了银子。
至于那些给王府种地的苦哈哈,或者卖身为奴的,朱小王爷大手一挥,给钱给地给卖身契,先行收买一波人心再说。
等到都准备好了之后,朱小王爷才又跑来了京城找崇祯皇帝,打算现在就先去海外开国去。
本来吧,如果有人置换封地,而且还是朱聿键这种自己比较看好的藩王带头,按说崇祯皇帝应该很高兴才是。
可是看着朱聿键在江山堪舆图上指出的位置,崇祯皇帝确实笑不出来——朱聿键修长的手指指的是后世的台湾岛,现在的大琉球。
崇祯皇帝嘴角抽了抽,对朱聿键道:“琉球这个位置……王叔祖何不换一个?”
朱聿键的武力值不错,雄心壮志也是有的,问题是战略眼光还是不太够,或者说心里也没想太多,闻言只是好奇地望着崇祯:“臣愚钝,请陛下明示。”
崇祯皇帝看着朱聿键一副好奇宝宝的模样,无奈地道:“朕也不和王叔祖说些虚的,此地乃是大明的海上门户,不可能拿来置换封地。
这也就是王叔祖忠敬为国,换个人来,朕便要怀疑其居心何在了。”
朱聿键闻言,嘴角也是一抽。你他娘的还不如说你担心老子在那儿封锁你得了:“陛下,臣有一言,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崇祯道:“王叔祖想要说的是此地现在乃是在荷兰夷人手中,并不归大明所有罢?”
朱聿键躬身道:“陛下圣明,臣有罪。”
崇祯却摆了摆手,对朱聿键道:“王叔祖何罪之有?咱们都是一家人,自然要替自家人考虑。朕也知晓,王叔祖是想要替朝廷把此地收回来。
只是,朕已经命大明水师整顿训练,打造宝船,到时候琉球自然一鼓而下,重新归我大明所有。到时候,不管是面临哪一方面的海上威胁,大明都有足够大的纵深来回旋,所以此地万万不能置换。
王叔祖也不要说朕食言而肥,实在是此地太过重要。”
朱聿键心头奔腾过多少知神兽,外人不得而知。只是原本便盯上了这块好地方,其他的地方根本就没考虑过,如今封地里的田也荒了,珠宝也换成银子了,就等着崇祯皇帝点头便要去招募流民去开国了,这他娘的忽然说不能换这块地儿,朱聿键觉得要不是崇祯是皇帝,他能亲自操刀子砍死他。
既然老子看上的地你不给,那你替老子挑,看你能挑个多烂的地方!心中打定主意的朱聿键道:“臣请陛下指点,为臣择一地置换。”
这下子轮到崇祯皇帝头疼了。堪舆图够大,可是想要挑个合适的地方还真不太好办。
往北,那边儿的苦寒之地实际上是个大大的宝库,崇祯皇帝舍不得。
往西,印度那块地儿也是个好地方,据说上面宝石什么的多的是,崇祯皇帝还是舍不得。
往南,那地方一年三熟的大粮仓,再往南的海里好东西更多,扇贝生蚝都是好东西,崇祯皇帝想想还是舍不得。
往东?往东就算了,往东现在除了日本还有那大大小小的岛屿之外,就剩下了海水了。海下建国这种事儿,别说现在的大明了,就算是过上个几百年也没有人搞的定。
至于再往东,跑到阿拉斯加或者美洲那块地儿上,崇祯倒是想让朱聿键去,问题是人家得去啊,尤其是带着几万甚至于十几万或者更多的无地流民跑的那么远,到地方还能剩下多少人,崇祯皇帝心里也是真没有底。
所以现在的情况就是朱聿键省心了,难题扔给了崇祯皇帝。而觉得朱聿键这个人还不错的崇祯皇帝现在就头疼的很了,这他娘的,难办啊。
要不然,打个太极?
打定主意的崇祯皇帝问道:“王叔祖可都准备妥当了?流民的招募,还有官员,军队,这些都准备妥当了?”
朱聿键闻言,躬身道:“启奏陛下,现在还没有准备招募人手。但是臣已经准备好了银子,只要确定了往哪儿置换,臣便立即去招募人手。臣听闻陕西那边儿受了旱灾,臣便去陕西招募,到时候由厂卫监督,也算是微臣为朝廷分忧?”
崇祯皇帝唔了一声,便接着道:“王叔祖想的简单了。”
朱聿键问道:“请陛下示下。”
崇祯皇帝眼见转移话题成功,便接着忽悠道:“一国之中,需要有丞相,需要有各部官员,还需要有各郡各县的官员,更需要有军队。这些都没有准备,王叔祖如何去海外建国?
一如我大明开国之明,乃是与蒙元不断的战争才打下了这偌大的疆土,朕也算是带过兵的,知道军伍之事不易,王叔祖可曾带过兵?
旁的不说,光是粮草,战功统计,赏赐,便足以令人头痛。”
朱聿键心道,这些玩意儿麻烦老子也知道,但是知道也得去干啊,总好过在大明被当成猪一样圈养。只要到了海外,一言兴绝继的感觉简直不要太爽吧?要不然咋那么多人想要当皇帝呢。
心中虽然着急封地的事儿,但是朱聿键却也不是一个真正的蠢材,当下便躬身道:“请陛下明示。”
崇祯皇帝嗯了一声,沉吟一番后便接着道:“王叔祖预计招募多少流民?”
一句话却是将朱聿键给问住了。若是直接说老子打算招募个百八十万的流民,这皇帝会不会以为老子想要造反?若是招募个十万八万的,那还有个球的意思?
崇祯皇帝见朱聿键面露为难之色,心中大概也猜到了是为什么为难,便淡淡地道:“朕前番有言在先,王叔祖能招募多少便招募多少,朕绝不阻拦。再者,陕西一地受灾民众何止十万,王叔祖招募的越多,朝廷赈济灾民的压力便越小,因此,王叔祖倒也不必担心朕会猜忌于你。
再者说,我大明藩王占据了大明之外所有的土地,朕才高兴。到时候不管怎么乱,那也算是肉烂在了锅里,左右都是我汉人自己的事儿,只要不是如同建奴一般便好。”
听到崇祯皇帝这么说,朱聿键却是先放下了一部分的心。这也算是崇祯皇帝向自己交了个底,自己心好心中有数。
沉吟一番后,朱聿键躬身道:“启奏陛下,臣欲招募十万或者二十万流民。”
崇祯嗯了一声,接着问道:“便先以十万流民为数,若是要管理这十万流民,其所需官员几何?兵丁几何?教导这些流民之子和当地土人之子说汉活写汉字,又需要多少教授?从大明前往封地,又需要多少粮草?”
一番话将朱聿键给问住了。
朱聿键觉得自己有钱,这是事实,唐王一系这么多年的积累,说没钱才是笑话。
可是有钱不代表能搞定一切,首先这个官员就是最大的问题,有多少当官的愿意放弃大明的花花世界,跟着跑去海外建国?纵然是有从龙之功的诱惑,可是求变不如求稳,再加上故土难离,就更是难上加难了。难道真个从流民里边儿和那些不得志的书生里边儿挑选官员?别的不说,这些读书人是什么德性,朱聿键纵然不是十分清楚,也能猜到个八九分。
见朱聿键面色更加的为难,崇祯皇帝才笑道:“毕竟万事开头难。王叔祖乃是第一个请求移封的藩王,前面并无先例可循,因此才麻烦了些。
但是朕也不是那不近人情的。这样儿吧,朕现在便传诏内阁辅臣和六部尚书,与王叔祖一同商议,如何?”
朱聿键闻言大喜,看起来自己做出来的决定果然是对的。
不管是前边儿自己散了部分家财想要带兵勤王,还是第一个带头赞同皇帝的置换封地的政策,都给自己带来了莫大的好处。
现在看自己可能吃点儿亏,但是从长远来看,绝对是好事儿,绝对的。依着当今皇帝的性子,以后还能少得了自己这么忠心的藩王的好处?
心下大定的朱聿键赶忙躬身道:“一切但凭陛下做主。”
见朱聿键这般的知情识趣,崇祯皇帝也表态道:“王叔祖放心,朕不会亏了自家人的。”
说完,也不等朱聿键再谢恩,崇祯皇帝直接吩咐王承恩道:“传,内阁首辅温体仁,次辅施凤来,户部尚书郭允厚,吏部尚书房壮丽,兵部尚书崔呈秀,还有锦衣卫提督许显纯,东厂提督曹化淳,入宫来见朕。”
王承恩记下后,赶忙躬身应是。
等到几人入宫之后,一见唐王世孙朱聿键也在皇帝这里,再加上传召的自己这些人,心中便明白了几分,估计是和皇帝之前便说过的给藩王置换封地一事有关。
果然,等几人先后给崇祯皇帝和唐王世孙朱聿键见礼过后,就听崇祯皇帝开口道:“朕前番便说过许大明藩王海外建国之事,如今召各位爱卿前来,便是要商议此事。”
温体仁身为首辅,当选躬身道:“请陛下明示。”
崇祯道:“朕欲许唐王招募流民去往海外建国,然则陕西一地及其他地方的受灾百姓有多少?有多少人愿意跟着去?到时候又需要多少兵丁?多少官员?
再刚,无论哪位藩王的封地,不论是跟着过去的大明百姓,还是当地的土人,皆需要说汉话,写汉字,到时候又需要多少教授孩童的先生?
诸事烦杂,朕欲与众位爱卿一起商议一番。”
温体仁闻言,便躬身道:“启奏陛下,如今招募流民,并非易事。”
崇祯心下却是暗骂一句卧槽尼玛,不是说大明朝晚期的时候有的是流民么?怎么还不好招募了?跟着唐王世孙朱聿键,怎么着也能吃饱饭吧?
见崇祯皇帝望着自己却不开口说话,温体仁便接着道:“此中缘由,还是在于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