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匈奴来说,这几天形势可以说是飘忽不定。
仲平将燕青严严实实地监控起来。不过燕青好像并不在意,每天在帐篷里呼呼大睡。仲平几次下令军官突击检查,要么见到燕青在蒙头大睡,要么见到他在大吃大喝。
朔方前线终于安静了下来,仲廷传来消息,他们正在和落军谈退兵的事。目前匈奴军已停止攻击,但据他们观察,落军好像并没有退去,相反,落军在朔方城的兵力越来越多,好像每天都有一队队步兵和骑兵开进城。仲平颇为恼火。但是祭司传来的消息却相反,说落军一部分已经退去了,现在谈判很顺利。仲平也无法对朔方的情况作出判断,他只好命令仲廷随时准备出击。更多的匈奴骑兵也开始由后方开进右部前线,仲廷指挥的军队大概达到了十五万,仲平这才稍微放心了一些。
与洛夫迟迟没有被带过来,仲平怀疑汉人的诚意,派人去法正那里催了几次。法正给他的消息是落尘和曹操停止对峙,与洛夫将先到曹操控制的九原郡,然后从九原直接向北入草原中部的王庭,这样比较安全,但绕了一点路,但也很快会到达。法正甚至拿出了有所谓落尘签名的命令书,翻译过来,上面写的是:命将与洛夫交予法正全权安排,从九原交给匈奴。下面“落尘”两个汉字写得龙飞凤舞。仲平虽然向来不相信汉人的这些玩意,但是这次也自我安慰一番,毕竟主动权仍然牢牢掌握在匈奴人手里。仲廷那里有十五万,他这里有十五万。这是他控制的大部分军队,他借这两股铁骑横扫匈奴诸部。最重要的是,他正在训练一支强悍而神秘的力量,足以把汉人打得落花流水。这就是他的底气所在。
和平时期,匈奴的军队驻扎时,就不算不是纯军队,往往以军民混合的队伍形式。军队缺员可以随时得到补充,全民皆兵,又全兵皆民。匈奴广袤的草原分三部分,西面称右部,乃是仲平传统势力所在,仲平经营多年。中部称为王庭。东部为左部。匈奴没有首都,大单于在王庭各个绿洲、水草丰茂处轮流扎寨,大单于在哪里,哪里就是首都。仲平政变后兵入王庭,第一时间控制了王庭全境,王庭各部除一二部第一时间被定点剿灭,其他各部纷纷投降。也有部落逃到左部去了。仲平大军随即入左部,左部纷纷易帜,现只有大将刘成率部在左部北面扫荡残敌。武帝及以后多个时期匈奴常有分裂混乱,不少匈奴部落南下归汉,汉朝皇帝有的赐匈奴贵族姓刘,以示拉拢。刘成祖上即是归汉的匈奴贵族,到刘成这一代,已经基本汉化。不料汉末中原大乱,董卓等纷纷登场,刘成又率领族人重新迁回匈奴。
刘成足智多谋,带来内地先进的技术,很快就受羌渠的注意,破格提拔为将领。仲平不余遗力地进行了拉拢,那刘成也是个老谋深算之人,看出仲平实力愈加强大,乃趁势投靠,成为仲平重要心腹大将。仲平政变后刘成显然摇身变成仲平集团的高层,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仲平将镇压匈奴左部的任务交给了他。刘成率五万余骑兵,在左部横行无阻,凡有叛乱或不肯易帜者,立即剿杀。
仲平政变酝酿已久,进行得颇为平稳顺利。但是仲平最为担心的倒不是内部,而是中原的趁机干预。中原国力强大,从武帝开始,匈奴人就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凡中原处于统一平稳时期,举国相战,匈奴注定要失败。甚至仅仅是中原一主要诸侯,如果主力相攻,匈奴也是难以匹敌的。不过现在对仲平有利的一点是中原处在混乱相争的状态,中原主要的三个诸侯,袁绍集团已经基本完蛋,落尘和曹操尖锐对峙,无力顾及北方。所以仲平敢于悍然发动政变。不过话又说回来,谁都不是神仙,世上也没有绝对的事。虽然曹操落尘两家在对峙,但是如果两家暂时处于平稳状态,中原诸侯得以抽出主力出兵北上,那就麻烦了。当年羌渠新定草原,曹操当时是新兴诸侯,异军崛起,举世瞩目,而且周边没有明显受到威胁。曹操当时令夏侯惇率领骑兵主力北上,在匈奴草原南部一路向西,匈奴军队凡接敌者皆被击溃,匈奴将领凡上阵者皆被斩杀。一时间夏侯惇横行匈奴草原南部,一直过了朔方,几乎要到马腾的地盘。匈奴军队当时还不够强大,兵力还不够多,不能迅速集结超过十万的大兵团兵力。面对夏侯惇重兵集团,只能仓皇退避,不能匹敌。
夏侯惇让匈奴人感到耻辱,一时间匈奴妇孺皆知。不过不久袁绍有向西打击抑制曹操的倾向,曹操急令夏侯惇领骑兵主力回许昌。夏侯惇打击匈奴告一段落。后来曹操和落尘打,落尘主力入蜀,曹操主力在官渡、乌巢、仓亭等地重创袁绍,中原地区一时间天昏地暗,血流成河,哀鸿遍野。百姓多被征为兵丁、劳役,土地荒废,村庄、城市被焚毁。
趁此机会,羌渠扩充军队,将牧民组织化。平定诸部落,一步步落实对草原的全面统治。匈奴的力量得到整合,纷争平息,国力大大提高。此时羌渠的大将仲平也多次立下战功,成为赫赫有名的匈奴战神。仲平暗地里拉拢帮手,组织集团,打造自己的军队,扩充自己的势力和影响力。
这样,在羌渠和仲平的努力下,匈奴国力、动员力大大提高。那个夏侯惇让他们深刻认识了自己,并努力提升了自己。不过匈奴虽然现在比以前强大,但是面对中原主力,包括仲平,心里也十分没底。仲平希望中原主力不要进攻草原,那样的话情况会很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