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18章:平台奏对(一)
    当威海民团在山东剿匪时,北京的紫禁城里,在崇祯皇帝面前的一场奏对,也牵动了整个大明朝的士大夫阶层。浙江朱家终于在最高权力层露面了。
    孙元化上疏朝廷,推荐威海民团出海平定东江镇之叛乱。正常的情况下,应该是兵部或者内阁加一个批注意见,也叫票拟。秉笔太监用印,皇帝过目还是不过目那就不一定了,然后往下一发,就是朝廷的旨意,或者叫圣旨。
    东江镇就是个扎手的刺猬,牵扯多方利益和责任,没有人敢擅作主张。这次偏偏又赶上了吏部拟定一批调动的官员,其中就有任命朱大典为山东巡抚。朱大典虽然一直平淡不张扬(低调),但是金华朱家的影响了越来越大,首先是精良的工匠作坊、冶铁、玻璃等等,随后又有减租减息、工商经济贸易,最后是强劲的家丁队伍,无不引人注目。
    威海民团的千总是毛承祚,他是毛文龙的长子。但威海民团的来历朝廷还是知道的,他们本就是打着孙元化家丁旗号在遵化助战的家丁队,撤出遵化后来到山东,在登莱参与剿灭闻香教之后成立了民团。表面看是孙家的武装,其背后隐约就是金华朱家。
    通过锦衣卫,朝廷还是知道一些情况的。
    所以孙元化上疏一到,这些朝廷大员们谁也不敢自作主张,只能大家共同商议,共担责任。于是,这个条陈就由兵部尚书梁廷栋在朝会上提出来,让各位大佬拿主意。话题敏感,大佬们都怕粘包,都闷着头,谁也不说话,当时就冷了场。
    年轻的崇祯并不糊涂,知道敏感的问题不能这么大张旗鼓的在朝会上议论。说巧不巧,上朝前曹化淳(秉笔太监)奏报,说拿到了金华朱家制作的火铳,崇祯叫他准备好,下了朝会就来观看,这件事又和金华朱家有关系。于是,崇祯点了周延儒(首辅)、温体仁(礼部尚书)、梁廷栋到平台候驾。朝会就散了。
    这个平台就是一座依宫而建半边向阳的阁台。皇宫建极殿(今保和殿)以北居中为云台门,其两侧为云台左右门,又名平台。明朝皇帝有“召对”群臣制度,从万历中期怠政便中断了。泰昌、天启两朝,都没有进行“平台召对”。崇祯帝是大明一朝少有的勤奋皇帝,他继位以后,从崇祯元年(1628年)起,崇祯帝在平台频繁召对群臣,商讨国事。对于皇帝来说是召对廷臣,所以叫“平台召对”。对于大臣来说是“奏对”崇祯帝,所以又称作“平台奏对”。总之是小范围的君臣商议国事,用现在的话就是召开个常委会,内部磋商。
    故事讲到了宫廷,就要简单介绍一个主要人物,他就是温体仁。整个崇祯朝走马灯一般的更换首辅,就是内阁的头头,崇祯在位十七年,担任这个职务的不下十几人,平均一年一个,由此也反映出崇祯皇帝疑心太重,对谁都不大相信。但是温体仁在首辅的位置上长达六七年,可以说明朝末年朝廷的得失,温体仁的责任重大。明朝实行的是内阁制,内阁首辅相当于现代国家制度中的总理,是个仅次于皇帝的举足轻重的职务。
    明朝的内阁制还是比较好的制度,国家的大政方针不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起码强于皇帝专权。如果在加上一个议会的话,就是君主立宪制了。
    崇祯帝是一位有理想,希望有所作为的皇帝,也非常勤奋,面对他的哥哥明熹宗留下的烂摊子,他决心励精图治,重振大明国威。他首先对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进行了彻底的大清洗。崇祯不懂得‘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凡与逆案有关的官员,不论是首犯,还是胁从犯,统统给予严惩。这就造成了打击面过宽、株连太多,以致朝廷人才匮乏,尤其是作为权力基础的内阁缺员太多,严重影响官僚机构的正常运转。
    于是崇祯帝决定增补内阁阁员,办法想的也很好。崇祯元年冬,诏令会推阁臣。‘会推’就是有头有脸的大臣们投票选举,还是蛮民主的嘛!结果是江南才子钱谦益名列第一。温体仁榜上无名,资望较高的周延儒也不在被推选的名单上。周延儒为人乖巧.很善于察言观色,左右逢源,深得皇上宠信。周延儒落选,温体仁揣测皇上必定要产生怀疑。果然,崇祯帝见名单上没有周延儒的名字,感到很是不满。也就忘记了‘会推’是他自己出的主意。他轻易的就抛弃了民主,改行垄断专权,犯了朝令夕改的毛病。
    温体仁认为这是翻案的大好机会。他和周延儒很快地勾结在一起,将矛头直接指向钱谦益。他们上疏皇上,老话重提,重新抖露出钱谦益身上已经定案的旧案,敦促皇上取消钱谦益阁臣资格。
    以下的故事太长,与本书关系不大,就不说了。总之,崇祯朝令夕改,温体仁结盟周延儒捧臭屁,忽悠糊涂的崇祯,击垮了钱谦益,后来又整死了袁崇焕,获得了入阁的机会。崇祯三年正是温体仁入阁的头一年,这时周延儒是首辅,也是温体仁的盟友。这两位都不是好饼,这期间受他们攻讦陷害的官员不少,如毛九华、任赞化、曹于汴等等都是。
    这次平台奏对就是在温体仁已经入阁,并且和周延儒结成同盟的时期。
    之后,温体仁联合周延儒打到一大批共同的敌人,紧跟着,温体仁用同样的手段打到了周延儒,当上了首辅。他还不罢不休的对下了台的政敌穷追猛打中,居然忘乎所以,整到了曹化淳身上,此前温体仁也是联合曹化淳为盟友的。曹化淳岂是寻常人物,一怒之下,反手一击彻底把温体仁打倒。半年之间,温体仁罢官、回家、病死,最后史书上落个奸臣的下场。
    温体仁为官数年,为政、治国无一建树,干了一辈子整人的事儿,最后把自己整进去了。穷途末路的大明朝,遇上温体仁这个首辅更是雪上加霜。
    崇祯三年,八月初十,巳正十分(上午10点)。
    周延儒、温体仁、梁廷栋等人简单的用了一点皇上赐下的点心,就恭恭敬敬的等在平台上。终于在曹化淳的陪同下,崇祯皇帝来到了平台。这时崇祯已经脱去了朝会穿的龙袍,换上了常规便服,坐在中间的御座上。旁边的桌案上,一个小太监把两支火铳放在上面,侍立在一旁。众臣叩拜,口称万岁。崇祯抬手虚扶,口说:“免礼平身。”一套礼仪过后,崇祯开口了。
    他说:“都说金华朱家的火铳厉害,昨天得了一支,还是左都督赵希龙(赵率教)敬献的。今天给各位看看。曹爱卿,你给讲解一二。”
    曹化淳躬身,说一声“遵旨!”就命人把桌案抬到御座旁边。然后开始介绍:
    “陛下,这两只火铳,一支是金华朱家的,他们称作新式火铳,另一支是我们神机营火铳队使用的,不妨称之为老式火铳,用它来作为对照比较。
    先从外观看,老式火铳的铳管是锻铁卷制的,锻打和卷制留下的合口痕迹清晰可见,用手摸一下,表面粗糙。内膛虽然经过打磨,也不是很平整。这支新式火铳的枪管光滑规整,带着蓝黑色的光芒(烤蓝),锻打卷制的痕迹全无,内膛同样规整,铳口圆润。可以断定这绝不是工匠手工锻打出来的,必是奇淫之机器所制。如果这不是卷制的,我想不透,这个内膛是如何打造出来,它的铁料明显强于老式火铳,这么硬的铁料,这又长又细的管子,是怎么做的?”
    崇祯用手摸摸两只火铳,仔细观看。然后抬手示意,几个大臣全都围上来,口中渍渍称奇。
    梁廷栋眼尖,看到铳管上有一行字,说道:“这铳管上有字,说的是什么?”
    曹化淳问过赵率教,所以明白,他说:“这个是型制和编号。这行字是:‘零贰铳.崇祯三年一月三五六’。表示的意思就是:火铳的型制是零二式火铳,就是崇祯二年试验定型的火铳。后面的崇祯三年一月三五六,是说这支火铳是崇祯三年一月制造的第三百五十六支。赵大人验收火铳时,也要验这个编号,并在合同文书上签收。所以无论得到哪一只火铳都可以查到他的来历。”
    梁廷栋说:“这就好,朱家的火铳都卖给了谁,谁的火铳丢失了,都能查到。”
    曹化淳又拿起火铳所配的刺刀,从刀鞘中拔出,双手捧给崇祯观看。这把刺刀,钢口好,制作精良,寒光闪闪。崇祯指着刀背的锯齿问道:“刀背为什么是这样的,有什么用?”
    曹化淳答道“回陛下的话,这是锯子,士兵可以用它锯东西,这刀,战场上是武器,平时是兵丁手中的工具。”
    崇祯把刺刀交给大臣们传看,看到的人无不称奇,暗想,它的精良程度可以比得上宝剑了。
    古代的宝剑和腰刀绝不是一个层次的,宝剑都是绝对上好的原料,有名的匠人精工打造,耗时数月,甚至数年。好的宝剑可谓是无价之宝。一般的刀只是常规的兵器而已。个别的宝刀则另当别论。
    曹化淳又说:“新、老式火铳经比较,就可知长短:首先老式火铳是发射太慢,每放一铳,都要清理内膛、装药、装弹、装引火捻、点火。十吸之间(时间单位,一吸大约五六秒,十吸大约一分钟)发不了一铳。弓箭每一吸都可以射出一支箭,所以我们的将领都不喜欢用火铳。新式火铳打十铳左右才需要清理内膛,他的装药和子弹是定装在一起的。”
    说着拿出几发子弹分给众人观看。
    “因此,装药快,分量准,它不需要点火,是燧石发火,射击快。兵丁们大约四吸左右可以打一铳。二是老式火铳稍有不慎就炸膛,未伤人先伤己。新式火铳,铳管好,装药定量,绝不会炸膛。三是老式火铳点火时要闭眼,否则眼睛就烧伤了。新式火铳点火门封闭,可以瞄准开火。四是老式火铳阴雨天点不着火,大风天引药被风吹跑,无法点火。新式火铳什么天气都可以用。五是老式火铳没有准头,全靠多铳齐发。新式火铳有准星照门,可以瞄准,说百步穿杨也不过分。六是老式火铳杀伤距离大约四、五十步,与弓箭差不多。新式火铳杀伤距离大约150步,远远的超过了弓箭。简单一句话,新式火铳打得远、打得准、打得快。最后就是,近战时,老式火铳最多是一根铁棒子。新式火铳可以上刺刀。”
    说着,他“咔!”地一声,装上了刺刀。
    “这上了刺刀的火铳,就是近战的兵器。”
    众人听得两眼放光。这么好的火铳,如果用它装备官军,必定天下无敌。
    ---第118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