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67章:准备会谈
    正月下旬周延儒以朝廷首辅的身份做了中央的特派员(临时职务是监军)到达了潼关,他的唯一使命就是监督洪承畴出兵河南。当然也包括洪承畴如果抗命,则就地拿下,接管三边总督的职权。崇祯是下了决心要出兵的,也就会给周延儒最大的权利。
    由于有了报纸,朝廷调洪承畴去河南的消息,不但中华日报连篇累牍的报道,朝廷的大明日报也同样刊登,并且头一篇就是调他出战的圣旨。所以,宣旨的周延儒到来之前,洪承畴已经知道了圣旨的内容和各家的态度。之后他又收到了朱万化的信件,洪承畴是明白人,并不糊涂,撇开浙江的是非,他知道朱万化说的对,潼关的兵不能动,要动也是出兵围剿乱民。他认为:西北的乱民已经是穷途末路,应该重兵向山西围剿,毕其功于一役,则西北大局就安定了。
    但是皇上不让他出兵进入山西、河南,只让他站在边上看热闹,他已经是很不理解了。难道皇帝不想剿灭乱民,想留个尾巴解闷?
    其实崇祯是怕洪承畴功劳太大,又手握重兵,他手中的强军——‘洪兵’就有好几万!在这乱世之中功高震主之臣是难于驾驭的。
    洪承畴很聪明,但是他没有当过皇帝,不知道皇帝的心思。
    这一回可好,朝廷干脆放开陕西边界,放出瓶子里的魔鬼,让西北的重兵去围剿南阳的花皮。皇帝和朝堂上的大佬们都吃错了药?发癔症了?是不是朝廷想自杀?早知如此还折腾几年,耗费无数钱粮去围剿干什么?任由着乱民去闹就完了吗?
    洪承畴是绝对想不通的。
    洪承畴对于朱家主张的议会、宪政有一些理解,觉得办法也不错。但是他也知道这样就削减了皇帝的权利,可是朱家毕竟还是以皇帝为尊的,只是让他少管一点事。皇帝反对浙江宪政,他理解。但是这种反对办法实在无法理解。
    洪承畴已经打定了主意——按兵不动,除非撤了他的职!同时他上了一道奏疏给朝廷,言说利害,劝朝廷收回成命。
    这就决定了周延儒到潼关的使命将困难重重。
    周延儒怀抱着尚方宝剑,手托圣旨来见洪承畴。洪承畴按规矩设香案跪接圣旨,待周延儒宣读完毕,洪承畴口称“吾皇万岁,万万岁!”,没有说“臣接旨”,起身接过圣旨看了一遍,双手奉还。这个意思就是拒绝执行。
    按规矩他有决绝圣旨的权利。
    周延儒一手举起了尚方宝剑,问道:“洪承畴!你敢抗旨吗?”
    洪承畴说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我已经上疏朝廷,申明理由,待朝廷批复再说。送客!”
    洪承畴毫不客气,就把周延儒撵出了大堂。
    在洪承畴的大帐之中都是他的护卫,周延儒拿着尚方宝剑也毫无办法。
    洪承畴的第一招就是拖!
    ......
    京城正阳门的谈判,也是天天斗嘴,虽然双方都有一些让步,但是距离达成一致意见还差的很远,就这样一天一天的拖延着。有时候甚至例行公事,每天见一面,你念一篇发言稿子,我也念一篇,然后转身走人。
    南阳农牧场已经全部撤离疏散完毕,除了各个村庄的留守人员,是一片的寂静,今年的地也不打算种了。只有镍矿场是热火朝天的工作场面,以最大的能力开采着矿石,然后粉碎选矿,加紧运输。
    独立一团,和武警全部以最高级别的战备守卫着矿场和通往老河口的通道,高高的气球不断的与派出去的侦察兵取得联系。
    黄河以北的两个营,也全部收缩了兵力,全面戒备,随时准备撤离。
    由于冬季黄河封冻,黄河上的巡逻船队现在也不能出动了,要等到四月中旬桃花汛过后,黄河才能通航。所以黄河北岸的部队撤离只能乘车、骑马、步行,不能乘船。
    浙江的改制依然紧锣密鼓的进行,除了杭州城之外,已经遍布浙江全境,浙江官府的政令已经出不了杭州城了。
    局面就这样僵持着。
    在辽宁却很有进展,到了三月中下旬,交易陆续展开,清国的马车开始忙碌于盛京到金州的路上。三月二十二日当第一队满载着粮食布匹的马车进入盛京城时,皇太极领着清国的大小官员们站在城头观看,压在心中许久的一块沉重的石头算是落了地。心情大好的皇太极回宫就是摆酒庆贺。
    两天以后皇太极又收到朱万化的一封信,这封信的内容是要求双方决策层的人物会面,说是有重要的事情需要面谈,地点就选在永陵,国防军绝对保证清国使者的安全。
    皇太极和代善,他们已经尝到了甜头,感到国防军方面没有恶意,于是就决定派出使者赴永陵。使者的选择很费了一番心思,代善自己表示愿意去,但是皇太极没有答应,他现在觉得离不开代善。与花皮之间,双方的信任还不到那个层次,万一出问题损失太大。皇太极提出让豪格出使,代善也不同意,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多次出征,屡立战功,虽然还没有被立为世子,但是大家都把他当做是皇太极的继承人了。
    最后定下来的是岳托,他是代善的长子,三十四岁,也已经是清国的知名将领了。地位,和亲信程度足够。
    皇太极还有几个弟弟,为什么不用呢?这是由于他的弟弟中间最成器的就是多尔衮,但是多尔衮前两年曾经追随阿敏,这就犯了大忌。阿济格、多铎是多尔衮的同母兄弟,所以均不能用。
    接到皇太极的复信朱万化就打算亲赴辽宁了,永陵是国防军控制的地盘,会谈危险性很小,所以朱万化的意思是亲自出面会谈。但是朱大典不同意,无论危险大小,毕竟是有危险,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可是有替代的人吗?毛承祚级别不够,不足以使对方信任。
    朱大典提出朱万雄,重量足够,但是略显年轻,他才十六岁,能担此重任吗?
    朱万雄来到山东也快有一个月了,他有两个任务,一是安老太太的心,二是相亲,为了定亲之事耽搁了时日。女方是浙江绍兴的知名大户汪家,虽然老太太早就约定汪家家长带女儿前来济南相亲,毕竟路途遥远还是来的比较晚。女孩是大家闺秀,知书达理,更难得的还是百里挑一的美人,老太太看了非常满意。
    朱万雄年轻有为,身为国防海军总监,经历了不少事情,比同龄人更显得沉稳练达。虽然没有功名,但是书也没少读,言谈之间学问见解均属上乘。因此女方老人也是一百个满意。何况朱家眼下的势力更是天下无双,能攀上这样的亲戚,他们全家都沾光。
    好歹事情办成,两家皆大欢喜,朱家也下了定礼,预定了吉期。于是朱万雄就准备择日返回台湾了。
    朱大典找万雄商议,被老太太知道了。老太太不太明白外面的事,但是她知道是因为事情有风险才找老五顶替,老太太不干了,老儿子是她的心头肉,她岂能允许?结果大闹一通给搅黄了。
    朱大典实在没有办法了,就想起了阚文琪。阚文琪是直隶沧州人,幼年习武,一身的好功夫,朱大典在福建任上召入亲兵队,曾一度是朱大典的贴身卫士,忠诚武艺都没得说。此前一直任威海独立团的教官,去年山东部队改编调整到辽宁任第四师教官。这次谈判的地点刚好是辽宁,于是朱大典写了一封亲笔信给阚文琪,令其以会谈副使的身份保护朱万化。在自己的辖区,这种安排应该是万无一失了。
    三月二十八日,朱万化离开济南,经威海前往辽宁安东。在威海,他告诉黄海舰队司令赵显涂:“派出一个小的舰队编队,你亲自带队到海参崴,第一次走这个航路要小心探查。我四月初会从陆路到达那里,我们一起研究组建一个北洋舰队的问题。”
    三十日,辽宁的一干官员在安东码头迎接了朱万化。到场的官员有巡抚王元雅、布政使毛九华、按察使任赞化、都指挥使毛承祚、第四师教官阚文琪等。
    按照中国的文化接风酒宴是免不了的,朱万化行程比较紧,在辽宁时间不会太多,所以,干脆就这酒宴之前的机会,与辽宁的官员谈一谈,安排一些工作。
    首先他介绍了浙江、河南的形势和国防军的应对措施。
    然后介绍了自己的行程:明天起程前往赫图阿拉城,会见清国使者,会见的真实内容他没有说,只是说谋求辽宁的稳定和让清国逐渐回归大明,避免国家分裂。并且嘱咐大家这次会谈是秘密进行的,要大家严守机密。
    会谈之后将取道通化到集安,从集安向北视察到海参崴的公路。安东到海参崴的公路,历时一年半已经修通,为此,毛承祚和其他有功人员到得到了勋章和赏赐。朱万化沿途将视察茂山,直到海参崴。在海参崴将考察修建港口的情况,研究如何组建舰队,安排至关重要的北方领土的方略。之后沿公路返回安东。
    这次出行需要辽宁的两名官员陪同,就是布政使毛九华和第四师教官阚文琪。
    朱万化说:从现在起,辽宁的政务学校要扩大规模,增加学员,可以到山东招生。并且告诉他们,已经与大都督商议过了,在山东招收150到200名学员。培养这些学员是为全面接收辽宁做准备的,大家务必上心,否则地盘大扩张时官员不够用。
    朝廷任命的省级官员已经差不多快两年了,还有一年的任期,朱万化逐一询问,到期后是否愿意继续留在辽宁任职,有没有其他的打算?这些官员,也包括任赞化,都一口同声的愿意继续留任,朱万化也就放了心。辽宁、山东、台湾的官员朝廷不愿意管,如果不是朱家提出,连任也罢,调配职务也罢,朝廷是不会过问的。
    四月初一,朱万化带着毛九华、阚文琪以及自己的私人班子、卫队,另外第四师又派来一个连的部队以加强保卫,一个辎重连(提供车辆),同时又调配了30辆四轮马车,沿着公路奔赫图阿拉而去。辽宁现有的各县已经全部联通了公路,因此,乘车出行很便利。
    朱万化刚刚启程,尚未到达赫图阿拉城,电报就传来了消息:潼关的官军出动了,直奔南阳而去。
    朱万化的车队有无线电通信车,可以随时保持联络。
    朱万化得到报告后首先是心惊!也很心痛!朝廷终于走出了这一步。但是,他并不着急,因为在济南时,各种情况及应对的措施已经商议过了,按照既定方案执行即可,他只要每日关注事态的发展,不失控就行了。因此,他依然继续自己的行程。因为,这边也是耽误不得,与清国已经约定了时间,清国的使者也已经出发,第一次会晤不能失信。
    何况对于清国的行动是一连串的,一环扣一环,中间也不能无缘无故地停下来。
    ---第267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