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90章:兵至汉中
    六月十八日,四川派遣军从广元出发,向褒城进军。
    他们是第14营和第16营,其中的第16营为带领三个临时营的部队。这三个临时营就有六千人,国防军的两个营合计1400人,全部人员不足八千人,带队的是朱明秋。
    这支队伍是山地部队的装备,就是说部队以步行为主,辎重采用驮马加独轮车。独轮车的优点是比驮马载重量大,缺点是需要基本平整的道路,遇到上下台阶的道路就要卸车扛过去。好在他们走的是传统的出入四川的官道,四川自古以来就习惯使用独轮车,所以这一路上独轮车并没有大的障碍。
    四川的独轮车形状非常简单,两根手臂粗的长木棍再连接几根横木就是车的主体,它的前方安装着木制车轮,车把上有布带子背在肩上协助负重。这就是最简单的车型,也可以叫做简易型,或者a型。为了平衡负重,还有一种从车架中部向前伸延出一个架子,也是用两根粗木棒组成的三角形,前方超过车轮,这样的车,装载货物之后其负重就不是完全由推车人的肩膀承担了,可以加大载重量,这种车也可以叫做负重型,或者b型车。这种独轮车还有一个名字,叫做鸡公车。与华北大地上的独轮车形状是完全不同的。
    其实它还有一个古老的名字,叫做木牛流马!是诸葛亮发明的。很多人根据木牛流马的名字猜想这个运输工具有多么神奇,甚至有人做出种种奇奇怪怪的东西,声称自己成功复原了诸葛亮的木牛流马,这都是大错特错了。诸葛亮的这种独轮车制作非常简单,却是解决了山地运输的大问题,它从来就没有失传,好东西,又实用怎么会失传呢?只能是越做越精,越做越好。
    可以设想,如果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很复杂,很神秘,很先进,那么当时的蜀汉能够生产多少台木牛流马呢?它如何能够为数十万,百万大军运输辎重呢?显然这是不成立的,正是因为独轮车简单易行,才能大量制作,供大军使用。不明白这个道理那就是胡思乱想了。
    三国演义是小说,是小说就会有虚构的成分,所以三国演义中木牛流马的名字多半是为了小说生动好看编写的,不足为凭。三国志才是历史,他们二者不能混淆。
    千百年来,这个推起来吱吱扭扭作响的独轮车,就成了四川的特色,当然也会流传到其他地区。
    但是,国防军的独轮车可不是鸡公车的形状,并且它有关键的先进部件——滚珠轴承和橡胶轮胎,整车钢木结构,轻便且载重量大。
    ......
    在即将到达褒城的时候,有一个地方非常有名气,那就是沔州,“沔”,读音mian。因为“沔”字为生僻字,所以后世新中国的政府下令,改“沔”为同音字的“勉”,所以后来这里就被称为“勉县”。无论叫做“沔州”还是“勉县”,知名度都不高,但是“定军山”可是大名鼎鼎。对了,这里就是三国时代的定军山,空城计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诸葛亮唱到:“我正在城头观山景,耳听得城外乱纷纷。”
    真是经典的国粹,诸葛亮多潇洒呀!
    诸葛亮死后也葬于这里,武侯墓就在勉县。
    我们为什么叫“汉族”呢?它来源于汉朝,汉朝的“汉”字,就来源于刘邦的封号为“汉王”。所以汉族的“汉”字就来源于汉中的“汉”字,作为汉族人知道一点汉中的知识还是必要的。
    朱明秋带领的队伍采用急行军,一天走80里,用了四天就到达了褒城,这条官道直接到达汉中平原的北部,并不通过汉中平原。从路程上说,要比宝鸡到褒城的距离短,并且道路平坦,便于行走,能够抢先到达就理所当然了。
    到达之后,朱明秋带领着一干军官进入山谷视察地形。现在是雨季,是河水最充沛的时候。谷口有两条水道,或者叫做河流,一条就是褒河,另一条在东侧,它就是人工修建的引水渠。
    由于此地是中华文明最古老的地区,所以这里是有引水渠的,并且建设的非常科学完善。汉水及其支流为汉中平原提供了丰富的水利资源,使它成为西北的富庶之地。
    褒河水量的大小会直接影响战场的作战方式,这是为什么呢?
    山中的河流落差大,所以河道中存不住水,当水量小的时候,绝大部分河床就裸露了出来,尽管有大大小小的乱石,毕竟人是可以行走的。就是说,作战时,河道本身就是通道,是战场。
    但是,如果在雨季,河水暴涨,并且落差比较大,河道中怪石林立,凶猛的河水打着漩涡奔腾而下,被卷入河水的人就是必死无疑,这种河流就成了天险。
    曹操所提的“衮雪”二字对于这种急流的形容是太形象了,被乱石激起的白色浪花像雪球一样翻滚而下。没有文学大家的功力绝对写不出“衮雪”二字。
    而褒河的河谷狭窄,两岸陡峭,水量充沛的时候,人们就只能从栈道上通行,没有第二条路。
    这就是说,如果在峡谷中双方遭遇,发生战斗时,这战斗就要在栈道上进行。
    这个时候的栈道是完整的,因为这里已经是数百年的和平时期,栈道是入川的重要交通线之一,这条道路上有官府的维护机构,随时维修,所以它是畅通无阻的。从褒城到宝鸡这500里的路也并非全是栈道,只是当实在无路可走时才修建栈道。
    朱明秋在现场对军官们分析了山谷栈道的特点,然后他说道:“我们的作战目标是:第一,阻挡乱民进入汉中,这个目标不能打折扣,必须达到。第二,围歼这伙乱民,这个目标需要看实际的战场情况,允许有所变化。
    国防军如果前进迎敌就要有在狭窄栈道上作战的准备,当然也有可能赶上陡峭山路,而不是栈道的战场,总之战场是很狭窄的,大家都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我们如何打好这一仗?”
    十四营的营长钱世忠说道:“按照地图看,这条路有500多里,全部是狭窄的道路,如果实际情况果真如此,那么这条路上随时随地都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形。这种地形对谁有利呢?当然是国防军。国防军的一挺机枪就可以封闭道路,敌方纵然有千军万马也过不来。反过来说,国防军要想抓俘虏也是极为困难的。如果不想抓俘虏,那么我们就是前进!胜利已经在掌握之中了。”
    钱世忠是老家丁,曾经在浙江的环山剿灭海盗之战中立功。台湾组建第二师的时候从第一师调配过去的。
    大家都觉得这个办法简单实用,所以又有几个军官附和这个意见。
    这时一个挂着少尉军衔的军官上前一步,喊了一声“报告!”
    少尉是军官的最低官衔,职务一般对应着排长、副连长。这个军官朱明秋不认识,大说:“请讲!”
    这名少尉打着立正姿势说道:“报告长官,14营二连副连长詹世有报告。乱民有一种手段:他们会把携裹的老弱妇孺驱赶到作战前线打头阵,在狭窄的道路上,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我们的阻击就失效了。下官浅见,请长官训示!”
    朱明秋眼睛一亮,这个意见非常及时,于是他说道:“很好,詹少尉,你的意见很好。你是何时参军的?”
    “报告长官,我是崇祯四年八月参军的,那一年我们全家从山西移民到了台湾。”
    朱明秋明白了,他是山西移民出身,自然对乱民的手段很清楚。看来这个兵不错,当了两年兵,没有经过战斗就能升到少尉,必定有突出的成绩。以后应该问一问,这人很有前途。
    詹世有很幸运,今天的军官视察,召集的军官就到连一级,他要是个排长今天就不能参加了。
    钱世忠又说话了,他说道:“从地图上看,沿着这条褒斜道越过秦岭,那是没有岔道的,只有这一条路,没有别的路可以走,但是,石门栈道的南半部份,却存在一些分支小路,虽然大军行进艰难,却可以七绕八绕进入汉中。这种路不多但是毕竟存在。如果我们不前进,守在谷口这里,就存在这个漏洞。”
    朱明秋说道:“你说的对,从地图上判断,这种岔道应该有三处。这就需要熟悉这里情况的人做向导,带上一部分兵力弥补这个漏洞。这向导不用到别处去找,这栈道沿途就有驿站,他们是最熟悉的。”
    石门栈道不是光秃秃的道路,它“五里一阁,十里一亭,三十里一驿”,阁、亭容易理解,就是供行人休息之用。“驿”就是驿站,兼有官方邮局、长途运输、招待所、养路队等功能,沿途出行的官员理论上说,不用任何费用,只要出示官文(介绍信)就可以享受免费的饭食、住宿、轿或者马的运输。在栈道上他的维护功能更重要,那里出现破损、险情都会及时的维修。驿站里的人当然就是随熟悉这里地理情况的人。
    朱明秋命令14营出动一个连,带足粮食弹药、探照灯、喊话器及通信设备,有的地点灯光通信有可能被阻隔,无线电设备毕竟不能够配备到连一级,这就要看运气了,有的小分队可能会暂时失去联系。他们沿着栈道向北,寻找驿站人员做向导。每一个岔道上放置一个排,堵死这些通道。在险峻的山路上一个排的力量堵死一条路应该没有问题,朱明秋特别的命令他们,设置阻击阵地时,要考虑到乱民使用无辜的民众打头阵的情况,必要时可以放走一部分人,但是路要保持卡死,不能让大队人马通过。一个排的人力是不可能抓俘虏的。
    就在这时,他们身后传来吵闹声,朱明秋看过去,立即就明白了,这是行人或者商人。这条路是四川、汉中通往渭河平原的要道,平时行人都不会少的。由于通信不便,信息闭塞,宝鸡方面的战乱这边知道的人少,不知道的多,依然还会有人出行。
    朱明秋告诉负责岗哨的军官,就说宝鸡战乱,这里已经禁止通行了,多余的话不要说。以后贴出一张告示,远远的放在前方的路口,不要让外人靠近这里。如果有行人过去,真的就是九死一生了。
    朱明秋决定,主要战场就摆在山谷的谷口,部队就近扎营。同时写了一封信,派人送到汉中知府衙门,明确告知国防军此来的目的,就是防止陕西的乱民进入汉中。同时请他们调运军粮、蔬菜、草料,国防军会按照市价付款,也希望能在军营附近设立市场,以方便国防军购买军需。
    国防军长途奔袭,辎重中以弹药为主,粮食、草料、蔬菜携带极少,都需要沿途购买。
    宝鸡地区战乱,汉中的官府必然是知道的,只是忙乱之中尚未布防而已,如果不告诉他们,极有可能会有汉中的官军来到褒城,到时候发生摩擦就更不好了。
    六月二十二日,到达的当天就开始在山谷的谷口布防。这里的布防倒是相对容易,只要向山谷中前行不到五里就进入了栈道。这一段栈道是沿着褒河的西岸构建的,人工引水渠在褒河东侧,因此西侧就是防御的重点。谷口之外,褒城的位置有桥梁,两岸的兵可以方便调动。
    朱明秋命令派出一个排,沿着栈道前出十里寻找合适的位置设立防御阵地,携带探照灯(夜间照明)、喊话器及通信设备。只要这个防御阵地不出问题,乱民一个人也过不来。
    汉中知府还是很高兴配合国防军的,大明的官员对国防军还是了解的,有国防军在,汉中就免去了灾难,因此,他不但设立市场供给军需,还亲自前来劳军。汉中是富足之地,劳军的军粮、猪肉等数量就很充足,仅稻米一项就是300石,足够四天的军粮了。
    五天之后,出现情况了。静悄悄的栈道上开始出现零零散散的人,这些人就是栈道沿途的驿站人员。显然乱民已经进入了栈道,并且距离褒城不远了。
    栈道就是一条路,岔道即便有也很难走,所以北边的乱民来了只好往南跑,于是就到了褒城。朱明秋很重视,亲自询问情况,并且除了需要去衙门报信的之外,把他们都留了下来。战乱是会损失栈道的,这些人都是修复栈道的专家,请都请不来的人,哪能放走,就算收罗20个驿站的人,也有一两百人了,这就是一个施工队呀!
    ---第290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