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97章:新纪元
    建立新朝,虚君立宪这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朱万化、联省的各级大佬们会议密集,一轮一轮的磋商。
    有一个问题也是不可回避的,那就是朱万化进爵位。这件事情在联省内已经持续了几个月,并且是愈演愈烈,呼声甚高,如果没有一个让大家满意的结果是不容易平息的!
    实际上朱万化的“虚君立宪”这个想法也是进爵风潮催生出来的,如果不是逼迫的紧急,日理万机的朱万化也不会闲来无事想出个虚君立宪来。
    现在,朱万化提出拥立衍圣公为新皇帝,那就等于放弃了皇位,如果再不进王爵,恐怕很多人真的会闹起来,出现社会动荡或者局部的骚乱都是有可能的。有那么严重吗?还真有,下面的文字就有说明。
    在一次会议上,孙元化说道:“我们有了虚君,有了皇帝,宪国公爷的爵位就必须进位,天下人心所向,不进位是无法交代的,还请国公爷尽早决断,以安天下之心。”
    孙元化是少有的科技型的文人,他是冶炼专家、火炮专家、天文历法专家,他是中国制造红衣大炮的鼻祖,只是由于朱万化带来的现代工业,使得他地位逊色了。
    就像很多现代的科学家一样,为人本分,他的儿子们可都是朱家一系的元老,在联省衙门中父子同时任尚书,这在历史上也不多见。他居于执政副官(三位副总理之一)的地位,从来不多说话,今天他说出这番话,可见进爵之事的确很紧迫了。
    为什么说紧迫呢?因为这里暗含着很大一群人的利益。
    到现在为止,联省内只有朱家父子有爵位,朱大典、朱万化是一等公,朱家的弟兄们都是侯爵(侯爵以下不分等)。他们的爵位这么低,别人还怎么进爵?尽管朱万化说了,联省的爵位是降等世袭,但那毕竟也是爵位不是?
    联省的爵位还没有最后明文规定下来,也还没有建立爵位的管理机构,但是,督军大人的想法已经多次的灌输给官员们了,因此,官员们也是心中有数的。
    爵位是荣耀,更有优厚的利益:年俸、府第、治病费用、车马费、社会地位等等,那就是人上人的地位,永远有效,永不作废。虽然规定不准赐予田地、产业以避免财富集中,也没有免税之说,这份荣华富贵定然高于相当等级的官员,以联省官员的高薪,国库之富有,爵位的俸禄定然不低。这都是万人瞩目的,大小官员们都眼睛盯着呢!这就是孙元化所说的“不进位是无法交代的,还请国公爷尽早决断,以安天下之心。”的真正含义。
    朱万化进亲王,朱家弟兄进位郡王,从一等公起,其下的爵位才是给这些大佬们分配的。
    朱万化心里明白,他很理智的选择了进王爵,他说道:“新朝开国之后我们就有了皇帝,将由新皇为大都督和我赐亲王爵位,名号沿袭为洪亲王和宪亲王。有皇帝赐爵就一切都顺理成章了,劝进、推让那一套就不必了。”
    朱万化说的很直白,他的确被那一套吹捧、祥瑞、劝进、三推辞的繁文缛节搞怕了。
    他又补充说道:“为安众官员之心,这个决定可以提前公布,由议会议长朱万文在议会上宣布一下,并且请大法官史可法出席确认,以表示郑重。也请洪执政官在各省大员参加的联省衙门的会议宣布一下。
    还有,新朝建立后,要成立一个管理爵位、勋章的衙门,负责审理、授予爵位、勋章,发放俸禄等。由议会制定相关的制度,纳入官府的正常管理。”
    到此,联省的官员们都放心了,他们也都有盼头了,摩拳擦掌好好干,总能封妻荫子。朱万化不做皇帝,亲王就是最高爵位了。但是还有个别不甘心的,日后又提出了为朱万化特别设置一个“并肩亲王”的最高爵位,世袭罔替。“并肩”的意思就是与皇帝比肩,或者叫做与皇帝同级。对此朱万化不置可否,一笑了之。“并肩王”、“一字并肩王”在正规的历史典籍中是没有的,都是民间话本(在古代,小说叫做话本,就是说书人的底稿)里才有的东西,很不正规,搞这种名堂会在历史上会留下笑柄的。
    有的官员还提出,宪王爷应该改督军为摄政王,执掌国家的军政大权,这样才能实际的做到虚君立宪。
    这个主张主要是几位巡抚提出的,领衔的是热河巡抚祖大寿,还有尚未上任的黑龙江巡抚阚文琪,他们都是联省内举足轻重的人物。
    这一条朱万化明确的驳回,理由是有悖于立宪。皇帝可以看做是宪法的合法保障、权威保障,督军是维护监督宪政,避免破坏宪政的行为,摄政王就超越了宪法,那就不是宪政了。
    虚君立宪也要有一个新皇帝登基,按中国的惯例,新皇登基就要改年号,于是官员们就提出了年号问题,有的还拟定了几个待选的年号名字。
    有人提出“洪宪”,但是犯了宪王爷、洪王爷的忌讳,有人提出用“开元”,但是唐朝的李隆基用过了。还有提“隆庆”的,表示新朝兴隆的意思。也有提“新元”的,是新朝第一任皇帝的意思。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朱万化提议,由官员公议,提出三五个,供新皇孔胤植选择,由皇帝自己说了算。但是,对于纪年法朱万化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中国的纪年方式弊病很多,最明显的是不能直接计算,例如,从朱元璋开国到崇祯年间经过了多少年?这就要把大明的历代年号都列出来,每个年号有多少年,计算一下才知道。如果问:从秦始皇一统天下到现在经历了多少年?这一下就麻烦了,不是历史学家绝对算不上来。
    纪年法其实是两个问题,一个是纪元,就是元年的标准,第二个是历法。
    中国的历法(就是农历)几经改革,但是终究不太准确。农历是“月亮历”,就是按照月圆月缺计算一个月,十二个月(十二次月圆)与一年365天有较大的差距,于是就用闰月来纠正错误,这样一来,一年就不是十二个月了,历法与节气差距加大,极不准确。所以历朝历代都有一个司天监(相当于中央天文台),它的作用就是观测天象修正历法的,每年都要计算,然后公布下一年的历法。
    朱万化当然知道公元纪年的好处。公元纪年也是两个部分,它的历法部分是太阳历,因此比较准确;公元的纪年是以耶稣诞辰为元年的。
    可是公元纪年在西方刚刚使用几十年(1582年开始使用,现在是1638年),虽然已经由传教士传到了中国(福建、广东一带),不少人也知道,但是大明的文人、官僚们不会认可这种泰西小国的历法,所以朱万化没有办法推广太阳历。再者说耶稣是谁?大明的人根本就不知道,并且公元纪年在这个时代还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基督教在大明是行不通的,所以对于公历、公元大明的民众是不会接受的。
    基于这个情况,朱万化提出一个改良的措施,那就是历法依然使用大明的月亮历,纪元则以孔子诞辰为元年,新皇的年号照样使用,但是公文以纪元为主,新皇帝的年号为辅。
    孔子自古就有文宣皇帝的称号,新朝尊孔子为太祖,用孔子诞辰做纪年就理所当然。
    孔子诞生于公元前551年,则公历的年加上551就是中国的纪元了。崇祯十一年是公元1638年,就等于中国纪元的2189年。
    2189年用汉字有两种写法:贰千壹佰捌拾玖年;二千一百八十九年。写起来有点麻烦,并且按照汉语的习惯不能写作二一八九年,如果规定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年号,那就是‘纪元2189年’,这倒是简单了。可是汉文字是竖排书写的,横排书写是现代的事情。所以朱万化提议:硬性的规定纪元的官方写法就是二一八九年,也可以写作贰壹捌玖年。
    汉文字的简化是不断的进行的,并不是只有现代才有简化字,不同的是六十年代的那一次简化是成批的,数量特别的大。一、二......九、十(最多两笔划)这几个数字也可以看做是古代的简化字,但是壹、贰......玖、拾这几个繁体字并没有废除,他们是共同使用的。
    简写的数字用于年号,则“十”用不到,缺少一个“零”,零字没有简写。为此朱万化建议引入阿拉伯数字“0”,配合汉字写成“〇”,这个字不符合汉字的架构,却有根据。朱万化不想靠个人权威强行决定,不能向武则天那样强行的造字(例如曌,读音zhao,就是她造的字,武则天的名字就叫武曌),所以他提请官员们讨论决定,也欢迎造更好的简体“零”字,条件是不能多于两笔。
    这个纪年方法得到了联省官员的一致同意,原因吗,第一是更科学、方便;第二是联省的官员还是不太认同衍圣公做皇帝,淡化了皇帝的年号更容易让人接受。
    ......题外话:
    据此,笔者有一条建议,就是仿照这个数字的用法,建议简体、繁体并用,都是合法的汉字。印刷物、报纸、官方公文尽量采用繁体字,或者是按年度分批开放使用(比如一年十个、二十个字),以减小认读困难。书写则以简体为主。一个字两个写法,完全可行。这是避免割断历史的措施。现在的年轻人已经完全不认识繁体字了,这个现状不觉得危险吗?我们人为的割裂了汉文化。
    就是英文字母也是有印刷体、手写体之分,还有大写、小写、花体之分。汉字自古就有异体字,繁简并用是完全可行的。
    但是像“广”、“厂”、“卫”这一类毫无道理,原繁体字又不复杂的也应该选出来,废止几个。说实在的,这种字有悖于我中华的悠久文化,我堂堂大中华用这种字实在面上无光。
    人微言轻,权当自由议论吧。
    ---第497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