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顿好这些人之后,朱大典径直去了朱万化的书房,朱万化书房内,有很多机密文案,最重要的“天书”就在那里,是锁在专用的柜子中的,只有他们父子二人有钥匙。
朱大典急不可耐地打开柜子,借助灯光仔细的检查一遍,确认没有差错了,找来书箱,把这些最机密的书装箱带走。
现在的时间已经是傍晚九点了,朱大典还要赶回朱府处理其他的事情。
朱大典要做的事情就是谨防万一的安排,万一朱万化性命不保,济南的朱府旧宅就要利用起来。那一所宅院一直保留着,由老管家朱宝森管理着。
万一朱万化突然去世,朱钰的年龄还小,另外就是联省的范围内势力派系也很纷杂,突发的事件能不能引起什么变化很难把握。国家的前途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未来的变化难于预测。山东省是朱大典的老地盘,省内的众多官员都是他一手提拔的,第三师的部队(山东驻军)也是朱大典一手组建的,那绝对是朱大典的嫡系,因此,济南就成了朱大典的后院。开封到济南距离不远,他随时可以退回济南。山东临海,有多个港口码头,可以随时保持与后方大本营——台湾的联系。
第一批迁移过去的人中,朱府内部地位最高的就是二老太太卢氏,她就暂时主持济南朱府的内部事务,由老管家朱宝森辅佐。明日迁移过去的人员,全部安置在济南朱府之内,这些人和案卷资料的负责人就是秋香、春香二人。朱大典把自己的卫队一分为二,任命原卫队教官任根伢为济南朱府的卫队长,保护这一批人员到济南也驻扎在朱府,然后适当的扩充人员,达到一个营的编制。他们的任务就是保护济南朱府的这一套班底。
任根伢算是朱万化培养出来的嫡系军官,是从辽宁的第四师调来的,一直担任着朱大典卫队教官的职务,因此也是被朱大典视为嫡系的。
所以朱大典回到朱府之后,就差人找来卢氏和春香,要他们简单打点一下,明日动身,并嘱咐春香带上女儿朱鈅。
春香、秋香的孩子都小,当然孩子离不开娘,所以要跟随,朱万化的所有子女也都要过去,他们的父母都在济南,他们当然也要在父母身边,现在还需要他们探视父母的伤势,要尽孝。此外,朱大典也有留后手的意思,如果有万一的事情发生,他也可以留下春香、秋香的子女,那毕竟是朱万化的一子一女,说不定何时就能派上用场。
但是,朱钰何时返回开封,这就是朱钰自己决定了,毕竟他将会有代理督军的名义,如果他想住到开封的督军府中,别人也不能阻拦。
此外就是找来任根伢,宣布新的任命,交代任务,调动卫队,准备出发。
第二天,从督军府和朱府出来的两队人马汇合后,就奔火车站而去,他们只需两三个小时就会到达济南朱府。
......
崇祯十二年九月八日巳正(上午十点),赴山东曲阜的官员大部分已经返回到了开封。为了能够使得大家得以恢复体力,朱大典、朱万文、洪承畴、史可法四人联名发出通知,申正(下午两点)时分到大都督府举行会议(督军府已经封了),参加会议的有:议会选择五名有代表性的议员、联省尚书以上的官员、河南的布政使以上的官员、在开封的师级以上的军官。
这个会议最重要的就是选出代理督军。
崇祯十二年九月八日申正(下午两点)时分,在开封大都督府中,督军遇刺后第一个重要会议如期举行。
朱大典、朱万文、洪承畴、史可法四人并列坐在前面,其他人在大会议桌两侧分排就坐,主要的官员当然要坐在前排。大员们全到了,唯一缺席的是执政副官、兵部尚书朱万武,他还在济南治疗。
首席主持人当然是朱大典,无论地位声望都非他莫属。
会议的第一项是由朱万文通报朱万化的伤势,及眼下的健康情况,他说:“督军大人已经清醒,感觉头痛,这是后脑部撞击引起的。医生的判断,头骨完好,没有骨折。伤势严重的是有一条肋骨开裂,但是没有断。这是万幸的,如果肋骨折断,极可能会伤及内脏,后果就危险了。目前主要的治疗就是肋骨处正骨、打夹板固定。后背伤导致疼痛,呼吸咳嗽时会加剧疼痛。
比较危险的是,督军大人现在还在咳血,但血量不多。
因此,总体上说,督军大人的伤势治疗应该没有大碍。请各位官僚放心。”
朱万文的话隐瞒了一些实情,朱万化实际上经常昏迷,并不是他说的“已经清醒了”。他的这些话看似乐观,实际上所有的官员都是不放心的,只是,大家都期盼着督军大人伤势好转罢了。
否则开这个会干什么?不就是大家都不放心么?如果真的督军因病不能理事,督军位置空缺一两个月也无妨,毕竟联省衙门的各种职能齐全,按规矩办就是了。
现在,联省需要一个临时的领袖,不是为了眼下的军国大事需要决策,为的是应对万一,一旦朱万化有个三长两短的时候,不要引起混乱,这才是真正的目的,处理国事不过是个借口,只是谁也不能那么说。
此外朱万文还通报了朱万武、宪国公夫人的伤势。当然最危险的就是朱万武,他的腹部伤是很要命的。
刺杀现场的情况,其他人员伤亡情况,抓获的三名刺客的审讯情况,也都一一作了通报。
然后,朱大典清了清嗓子,郑重地说道:“今日之所以召集这么多官僚,就是因为督军短时间内不能过问国事,但是,国事岂能耽搁,因此,我联省就要有一个临时的授权,用于督军大人不能理事之时的临时应对办法。
督军遇刺,这事件的本身就及其重大,它有可能引起我联省与朝廷之间的战端,用兵之事非同小可。此外还有我联省与南京朝廷之间的往来,也有粮食等货物的贸易,这些都是要随时决断的。因此,我联省需要有人暂代督军之职。请各位官僚发表意见,对于议定之事,所有的人都要表达态度。”
因为朱大典事先已经与洪承畴沟通过了,所以,这个意见实际上代表了多数人。
在会场的两侧,有三名文书在执笔记录。
朱大典已经明确,在场的人都要表态,但是这并不是民主,也不是一人一票。朱大典等四人坐在前面,这就表明了,做出决定的就是这四个人,并且是以朱大典为主,众人的态度仅供参考而已。
前一段时间在座的这些人都参与了宪法的起草,宪法就是国家根本大法,这个道理他们都已经懂得了。可是他们制定的宪法并非现代民主国家之法,国家里不但有皇帝,还有王爷等等,这些都是要继承的,因此,宪法之中就有继承法。父死子继在中国执行了数千年,在古代人的心中那就是社会公理,天经地义!所以这继承人大家心里都知道,只要朱家内部不出野心家,那就没什么可讨论的。
还有一层,此时提出朱钰的名字,虽然是顺理成章,但是,一旦朱钰真的接了班,一个拥立之功是跑不了的。这个功劳只是一句话的事,太容易了。
最后一层,朱万化不喜欢朱钰,经常训斥,这个情况只有朱家自己人知道,其他的人基本上不知道。这还是因为朱万化不揽权,没有像皇帝一样的威严,朱钰从来也没有真正的被摆在太子的位置上,也就不引人注目,因此也就没人特别关心他们的父子关系。
基于以上的原因,在继承人的问题上联省的官员会有比较一致的意见,那就是——朱钰。如果换了别人,则意见就很难统一了。
朱大典、朱万文、洪承畴、史可法是主持会议的身份,不宜首先表态,否则就有压制的嫌疑。因此,下面的人,谁能先说话,那就要看谁更机灵了。今天到会的都是高官,平日参与议事的御史言官们统统不够资格,否则,哪一个层次里边可是有不少的太子党,例如卜榷之流,他们是无需思索就要抢先拥立的,那可是个天大的功劳!这些大员们毕竟还是沉稳一些。
时间不长,头一个“机灵”的主站出来了,他是户部尚书马士英,历史上此人就以机灵干练著称,并且还是个抗清的硬骨头,只是有点贪财的毛病,那是历史而已,现在的马士英可不是贪官。
马士英说道:“各位大人,下官马士英禀报。下官以为公子朱钰天资聪明,有乃父之风范,并且是宪国公爷之嫡长子,暂代督军监国非朱钰莫属。并且朱钰已经接近成年,宪国公爷的二子、三字尚在幼年,因此朱钰乃是不二之人选。”
他的第一句话先说“下官马士英”这叫做“报名”,是正规场合的规矩,如果是皇帝面前的大朝会,还要带上官职的,就是“臣户部尚书马士英启奏”。今天是极郑重的会议,所以要遵从这个规矩。
马士英的话一出口,自然是一片的附和之声。例如,朱万杰就是这样说的:“各位大人,下官朱万杰复议马尚书之言。”
因为朱大典有言在先,在场者必须表态,不说话是不行的,所以在场的官员都要挨个表态,包括主持的四位大佬也要表态。
全场一致通过,上座的四大佬最后拍板,朱钰的代理人的地位就定下来了,马士英轻而易举的得了一个拥立之功。
朱大典又说道:“各位官僚,朱钰今年十四岁,尚未成年,所以我联省的日常军务、政务,依旧是相关的衙门、大都督府办理,报到代理督军那里的呈文,都要有明确的意见,不可模棱两可。”
朱钰的年龄按大明的算法是十四岁,按周岁说是十二到十三之间,这就要看生日大小了。按古代的规矩,正式娶妻方为成年,一般的说是十六岁算作成年。
朱大典的意思就表达的十分清楚了,朱钰仅仅是一个应急的偶像,不能指望他决断国家大事。也就是说,在朱万化不能理事的这段时间里,政务归联省衙门,军务归大都督府,没有朱钰什么事。
这个问题显而易见,不会有人不同意。
朱钰十四岁,在现代就是的大孩子,可是在明代已经接近于成人,很多人十三四岁就已经当大人用了,近在眼前的朱万雄,登上海军总监位置时才十一岁(虚岁),李定国做征日派遣军参谋长兼清国军事顾问是才十三岁,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朱钰本人不少官员都是见过的,那可是个机灵透顶的人,说他不成年的确有点牵强。于是不少人就想到:难道大都督对于朱钰缺乏信任?
不管怎么说,督军大人还健在,现在推举出朱钰不过是个后备的应急手段,因此,也就没有人较真。事情就算顺利通过。因为是个临时性的措施,朱钰只是暂时代理督军,因此就职仪式等等的表面文章也就免了。
最重大的问题解决了,众人都松了一口气,看看时间已经是下午五点半,朱大典宣布休息吃饭,晚上会议继续。
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526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