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033章 世家小动作不断!
    要说郑金、卢扬、李泊这三位老人,都是博学之人,治学为官态度很端正,但是三人有个共同的特点,思想保守顽固,与国学弟子相互看不顺眼。姜述对这三个老顽固也不爽,但是考虑到面上的平衡,也没有做很大改变,只是在太史这个部门,又加了一个治历丞,委任一名国学弟子出身的官员担任,分管历法、星历、望气等事情。后来又规定治历丞的人财物独立,实际上变相地将这些部门从太史剥离出来。这样太史就显得很尴尬,太史令和太史丞实际掌管的部门只剩下掌故。
    所以掌故,顾名思义就是掌管已经过去的事情,实际上就是现在的档案馆。寻常人认为档案馆实际意义不大,其实不然,无论那朝那代都十分重视档案工作。譬如要想实施一项新政,判断实施效果好坏就要有个对比,这个对比自然要参照以前的数据,这些数据从何处来?当然要从掌故这里查阅。
    姜述当朝时,实施新法如春雨润地,节奏快幅度小,从上到下感觉变化不大,但是新政在众人不知不觉中悄然实施下去。再说姜述是立国天子,威望很重,又善于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所以郑金这些老顽固都听话得很。
    自从换上姜靖监国,大刀阔斧,与姜述行事完全是两个路子,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卢家、郑家这些超级世家对姜靖是又恨又怕。郑金这些老顽固,对姜靖也不爽,原因不是姜靖不够勤政,或有什么恶习,而是姜靖的出身有问题。郑金他们看来,姜靖的外祖父张角,是旧朝头号叛逆,是天下世家的公敌,现在姜靖当太子,无论从那个方面都讲不过去。
    但是郑金这些人很聪明,心里虽有意见,但是知道时机不对,只是让掌故属下书吏尽可能多地记录姜靖及其心腹日常事务,为姜靖积攒罪证,以期姜述还朝后将他掀下台去。
    黄猛出逃,卢毓身为黄猛的岳父和同盟者,自然不会坐视。姜靖是个狠绝的人,数日内连番动作,修改法令,公布通缉名单,又在《大齐日报》上连续做宣传攻势,卢毓知晓在这个时候,谁若出头,必定会被姜靖毫不客气地打翻在地。卢毓是个有心智的人,没有在这个时候出头,在灾情平复,姜靖刚闲下来的时候,适时地造访卢扬,只是点拨数句,卢扬就心领神会。
    次日朝会上,卢扬上了奏折,声称要为姜述修史。姜述做为前无古人后无追者的人物,修史原本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斗争经验丰富的姜靖,却知道这里面不会这样简单,没有理睬,道:“父皇年轻力壮,此时修得什么史?这事等父皇回来亲政以后再说。”
    卢扬并不气馁,回去以后,会合郑金、李泊商议,共同用太史衙门的名义,以正式的公文行文,上报给了太常诸葛玄。诸葛玄是个明白人,知晓姜靖当殿否定过,背后定有深层次的原因,压在手中并不上报。郑金、卢扬等人却不肯罢休,每日都询问此来事进展情况,诸葛玄被他们缠得没有办法,就将此事报到亚相荀彧手中。
    给姜述立传是件大事,若由姜靖信得过的人主持,不是太大的事情,但因这件事情是太史衙门提出,若是钦点别人主持此事,就显得说不过去。如果让太史衙门这几个老顽固负责,说不定会出什么妖蛾子,深知文化舆论重视性的姜靖,肯定不会如这些老顽固的愿。
    荀彧是姜靖的岳父,也是姜靖深为信赖的重臣,看完这份奏折,就在上面批了几句,呈报到姜靖手中。姜靖拿着这份公文,再看荀彧的旁注,不由长吁一口气,将此事批给荀攸领衔办理。
    荀攸同样是姜靖的心腹,也是一位心思深沉的智者,接到这个任务,静坐想了半日,来到宫中,求见蔡琰,想让蔡琰执笔写姜述传的初稿。这件事情传到宫外,卢扬等人顿时傻了,若是姜靖安排他人写这份传记,太史衙门的这几人都会挑出刺来,偏偏蔡琰写这份传记,卢扬等人却挑不出任何刺。
    太常虽是九卿之首,但只掌宗庙事,不直接管理行政事务,太史是太常最主要的部门,人员编制很多,其中以掌故这个部门人员最多。掌故类似现今的国家档案馆,其中还有一项职责就是录事,除了军政两衙的重要事务,还要为皇帝、太子及主要后妃编写起居注,就是皇帝等人每日日程安排,说的话办的事,甚至连临幸之事也要记录明白。
    姜靖初立朝时,身边总会有一名轮值录事跟随左右,姜述的一言一行皆记录得十分详细。这种没有任何私密的日子,姜述很不习惯,就以保密为由,由女卫接掌这份工作。女卫的主要任务是安全保卫,文笔好的不是太多,接管这项任务以后,经常出现疏失,文笔也不行,这让太史衙门的老顽固们十分不满。后来反映到姜述这里,姜述想了一招,在太史衙门设了一个内宫录事部门,由蔡琰负责,记录皇帝、太后、皇后、嫔妃、皇子公主的起居注。蔡琰是才女,不仅自身文笔好,身边的女官丫环也有几位才人,从女卫手中接过这项执事,干得井井有条,记录之详细,文字之精辟,让太史的老夫子们都无话可说。与以前录事记事不同的是,以前录事记录诸事,当天带回掌故存档,蔡琰领衔记录的起居注,每月归档一次,而且归案前需交姜述审阅,若有涉及保密事宜的,就归在宫内密档中。如此既让太史的老顽固们无话可说,又能保证宫中秘事传不出去。
    蔡琰编起居注是姜述时定下的规矩,姜靖监国自然不便更改,按照惯例,每月亲自审阅一下,定一下需要归于密档的资料。姜述传记虽是太史衙门提议,但由蔡琰执笔,实是最合适不过的人选。蔡琰与姜述算是青梅竹马,未婚前就是师兄妹,对姜述生平熟悉异常,近十余年负责宫内起居注,她领衔担当此任,合朝文武无人提出异议。
    依照荀攸最初思路,蔡琰执笔姜述传记的初稿,肯定对皇家有利,即使姜靖包括张宁也是这样认为,但偏偏这件事情又生出波折。
    卢毓不是寻常人,荀攸寻出破解之策以后,迅速想到应对方案,当天就去拜访已经赋闲在家的蔡邕。蔡邕是与郑玄、胡昭等人齐名的大师级人物,身份十分特殊,他不仅是姜述的岳父,蔡琰的父亲,还是姜述正儿八经拜的老师。但是蔡邕出身中小世家,想法比较顽固保守,在某些事情的看法上,与行事温和的姜述就不一致,跟做事相对偏激的姜靖更不对付,与卢毓这些世家大族代表却有不少共同语言。
    卢毓与蔡邕见面,当下开门见山,将个人对姜述的功过评述一一道来,卢毓此行有备而来,所言正中蔡邕胃口,蔡邕当下拍手称绝。卢毓最后说道:“陛下丰功伟绩,无谓是谁治史,都不敢轻贬一言。但是人无完人,陛下此生也有瑕疵之处,如今娘娘治传,若皆是赞美之言,就失了史官治史真诚之要。伯喈公若有暇,可以进宫多沟通,毕竟这是流涌千古之大作,勿让后人非议。”
    若说蔡邕这人,人品才学世人称道,因是旧学名士,思想偏于保守,对新政尤其对打压世家之事看不惯,这次受了卢毓挑唆,隔三岔五就去宫中,与蔡琰讨论这篇传记。
    蔡琰此人也是才女,学识方面平生最服两人,一是夫君姜述,二是父亲蔡邕。她自嫁进宫中,主要负责蒙园教育,对外界政治斗争很少过问,起居注名义上由她负责,实际上是由姜述钦点的数位女官具体起草。蔡琰受父亲影响,编写姜述传记费了不少心思,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将姜述平生功绩一一述来,但在点评上却有些倾向蔡邕的观点。
    姜靖读完这份初稿,不由傻了眼皮,事实论述清楚,文笔十分流畅,可是评论却似为世家人喊冤。若是别人所写,姜靖大不了寻些不是,让他重新撰写,可是蔡琰是父皇的后妃,在后宫名分排在前列,很有影响力,而是脾气很倔强,若是处理不好,将会凭空生出风波。
    就在姜靖心思对策之时,这篇文章已经传出宫外,以卢毓、李胜为首的世家子弟纷纷称好,影响越来越大,就是大齐报出文辟谣,效果也不是很好。
    姜靖这时才琢磨出味道,原来自卢扬上表奏请为姜靖立传,背后就隐藏着阴谋,不一小心陷入其中,现在左右为难,无论如何处理都是一件棘手的事情。
    所谓旁观者清,太后听说这件事,在姜靖请安时,提点道:“你蔡姨娘写的是传记初稿,只须将记事与评论分开就是。记事可以在日报上刊载,评论则有百家之言,你姨娘写的是一评,可以有无数评,你母后可以评,你也可以评,文和公、文若公都可以评。只要大齐日报在手,还需要顾忌这篇文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