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声叹息来自里间,也就是镇压那器灵之魂的主间,也是此间真正的关键所在,它不仅响彻在众人耳边,而且还是经过两个“世界”传进来的,难道是那器魂苏醒?
当然不是,身为主人的郑书重,自然知道是何人,而刚进入此间的谢三娘在听到那声叹息后,表情便有些复杂,即是明悟,又是烦恼,即是期许,也是疏离,因为她也知道是何人。
“你不是应该走了吗?”
这话不仅是身为主人的郑书重所问,也是谢三娘想要问的话。随着这句话后,场间便突然出现个身穿儒袍的书生,毫无征兆,根本未见其行走,便从里间来到此处,而且还是跨越两个地仙空间直接出现在此。
“李秉文!”
不明真相的阿义,自然是惊呼出声,没想到那日不辞而别,却是出现在这里。但为何身为主人的郑书重也会惊呼呢?本以为因自己去参观云顶大比,回来后没见他在此,便想着已经离去,毕竟以他的身份,也不可能在此长等。可现在本以为离开的李秉文,却又回到此间,还是从里间出来的,那他刚才在何地呢?我为何没有发现他的存在?即使以郑书重的修为境界,此时也有些惊疑的看着眼前的书生,想要一探究竟。
不过还不等他从李秉文处找到答案,另一边的谢三娘,却开始发难了。这可是灾难的难,本是身处群山之中,现在以她为中心,无数的水汽开始聚集,眨眼间便开始下雨,且是倾盆大雨,好似天上破了个洞,直接往此间注水一般,瞬息之间便开始淹没此地的山峰,可谢三娘却没有郑书重那么文绉绉,直接一句。
“翻江倒海!”
奔腾水势直向这万仞群山而来,打算淹没此地,即使是在郑书重的书之空间,她依然可以做到。看着刚出现的李秉文,虽然与他有旧,但谢三娘却依然没有停手的意思,上次将你支开便知道你会被邀请来此,可已经过去几天了,你不是应该走了吗?怎么还会在此,上次没跟着你一起找到此间,便是不想在此看见你。
“即使你在此,也别想阻止我前进的脚步!”谢三娘对着雨水中的李秉文说道,也是对对着自己说的。她刚才见到李秉文出现在此,的确是有些纠结,即使是现在表情依然不太顺畅,可这却不能阻止她想做的事,所以招来大水,表示自己的决心,让他主动退却。
“三娘你果然是为此而来!”李秉文并未理会阿义的惊呼,因为他的眼里只有眼前的谢三娘,所以在感受着这倾泻而来的雨水,听到此言后,也并不生气,反而露出一副原来如此的表情。她果然是为了此间的东西而来,不然这紫薇界又有什么能让她驻足的,不过现在可不是感叹的时候。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李秉文对着此情此景,轻轻低语一句。无论如何先将此时的事态平息,再与谢三娘细说,看能否找到解决办法。
阿义见李秉文并未理会自己,也未多想,也可以说是来不及多想,因为随着那句低语话落,随之而来的便是此地环境的又一次变化。不过这一次的变化,却比前几次来的更加壮观,也更加奇怪。
只见本该倾斜而下的雨水,此时却在向上倒流,淹没山峰的海水,也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降,并且就跟那连接的雨水一样,在向上倒流,好似这里才是下雨的天空。而这还未完,除了雨水倒流之外,就连那些拔地而起的万仞群山,也像是受到了某种影响,好似在逆生长般,本该越来越高,直至将山下的两人完全镇压的群山,此时却在降低,就像要回到最初的原点,从来未有出现过一样。
所以此时阿义才会感觉到奇怪,周边的环境全都在进行时光倒流,从倾盆的雨水到万仞的山峰,再从枯黄的花草到青翠的草坪,最后连这雾气与书海的世界也全都消失不见,而唯一不变的就只有将这一切尽收眼底的几人。
阿义看着重新出现在自己眼前的白色空间,想着刚才时光倒流的感觉,原来这就是李秉文让双方罢手的动作。之前郑书重花草的岁月流逝,与此时李秉文的时光倒流,这都是已经超出地仙范畴了吧!表姐说过地仙是开辟世界,让人感知世间的变化,可这时间之力,已经算超出空间的范畴了吗?或者可以说“时空”!阿义感受着之前的战斗与此时的变幻,心里不住的如此想着。
“好了三娘,我们这会来谈谈那人铃铛的事情吧!”见恢复原样后,李秉文对着谢三娘心平气和般说道,也是对着此间主人的郑书重说道,因为他想做这个和事佬,看看此事还有没有商量的余地。
“有什么好谈的,你李大仙人大发神威,我等小仙有什么可说的。”谢三娘看出李秉文的手段后,故意如此怼道。
但还不等听到此话立马愁眉苦脸的李秉文解释,另一边的郑书重也感叹道:“秉文兄果然了得,居然不用天仙境界便使出时间法则……但你师兄妹还想联手不成,难怪之前故意透露气息,好让我邀你进入此间,原来便是为了此时的里应外合,李秉文就算以你李家的地位,敢这么做就不怕天帝震怒!”
本还感叹着李秉文的好手段,居然只靠现在的境界,就能做到时光倒流,即使放眼整个仙界,恐怕也没几个仙人可以做到吧!但他说着说着,再看见走向谢三娘的李秉文,之前就感觉哪里不对,为何这李秉文走了又回来,或者说一直未走,到此时才猛然间想起,这李秉文曾经也在北斗学艺,故与这出身北斗的谢三娘是师兄妹关系,难怪刚才不先制住她,反而让我们彼此罢手,故这会猜测道。
“书重兄……”
“咦!你这是要去哪?”
李秉文刚想要给这个自认为看透事情始末的郑书重解释,一旁观战的阿义却也正好在此时出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