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7章 摩洛哥危机
    摩洛哥危机来得比冯承乾预料的早了一些。
    自英国借埃及之名出兵苏丹之后,法国默认了英国在埃及的统治地位,并且与英国达成秘密协议,即法国承诺不干涉英国在埃及的行动,英国则承认法国在摩洛哥的利益。这份秘密协议严重违背了在一八八零年签署的《马德里条约》,即所有外国及其公民在摩洛哥享有的通商权与其他权利一律平等。
    一九零二年三月四日,德皇召开御前会议,专门商讨摩洛哥问题。
    消息已经得到确认,法国在得到英国与俄国支持之后,已经正式向摩洛哥提出,在其监督下进行“改革”。
    摩洛哥很重要吗?
    如果仅仅是一块殖民地,摩洛哥并不重要,因为这个北非国家即没有资源、也没有市场与劳动力。
    可是,摩洛哥不是单纯的殖民地。
    这个北非国家扼守着直布罗陀海峡,丹吉尔港更是北非最佳良港之一,其地理战略价值极为重要。
    帝国要想在地中海有所作为,联合意大利牵制法国,就得抓紧摩洛哥。
    由此可见,摩洛哥不仅在北非地区有极高的战略价值,还直接影响到了帝国在欧洲大陆上的结盟战略。
    御前会议只开了半个小时,在众多大臣的支持下,德皇做出了干涉决定。
    帝国绝不能对法国在摩洛哥的行动熟视无睹,不然帝国在欧陆的威望,以及与意大利等地中海国家的关系都将受到影响。如果让法国完全掌控了摩洛哥,帝国将在欧陆上丧失战略优势。
    德皇的决定很直接:即便通过战争,也要确保帝国在摩洛哥的利益。
    冯承乾的任务是:帝国海军进行战争动员,做好与法国开战的准备,在战争爆发后封锁法国在大西洋上的港口。
    三月六日,帝国首相卡普里维正式向法国发出外交照会,要求法国立即终止在摩洛哥的单方面行动,在二十四小时之内给出正面答复,不然德意志第二帝国将在三月七日十八点进行战争动员。
    战争动员意味着什么?
    普法战争之后,克劳塞维茨等军事学家提出了一系列军事理论,而按照这些理论,战争动员就意味着战争。
    次日,法国做出正式答复,宣称在摩洛哥的行动并没危害到他国利益。
    因为法国没有宣布终止单方面行动,所以腓特烈三世在三月七日下午签署了由瓦德西提交的局部动员令。
    接下来的二十四小时之内,部署在帝国西部地区的四十个师陆续完成动员。
    紧接着,法国也进行了局部战争动员。
    至此,欧陆上空战云密布。
    帝国陆军进行战争动员的时候,帝国海军也积极行动。三月十日,帝国海军的“腓特烈大帝”号、“威廉大帝”号、“威廉皇储”号、“卡尔亲王”号、“奥古斯塔皇后”号等五艘新式主力舰完成了出港准备,连四艘老得掉牙的“萨克森”级铁甲舰也点燃了锅炉,另外数十艘战舰也完成了备战工作。
    事发突然,冯承乾没法把提尔皮茨从远东调回来,又不大信任其他海军将领,只能亲自上阵。只是,冯承乾仅有荣誉军衔,并不是货真价实的军人。按照帝国的军规,像冯承乾这样的“文职军人”,根本没有资格指挥舰队作战,更不可担任舰队司令。只有职业军人,才能率领舰队出海。
    所幸的是,冯承乾身边不缺乏职业军人。
    三月十一日,冯承乾陪同威廉皇储到达威廉港。威廉皇储不仅是帝国陆军骑兵上校,还是帝国海军少将。虽然以少将身份出任舰队司令略显低了一点,但是贵为皇储,也没有人敢提出异议。
    关键在于,战争会不会爆发还是个问题。
    在冯承乾看来,战争不会爆发,因为法国没有做好与帝国开战的准备,帝国也没有做好与法国开战的准备。此外,暗中支持法国的英国与俄国,也没有做好战争装备,没人想在这个时候打上一仗。
    对此,德皇等人也有着极为清楚的认识。
    别的不说,帝国部署在西部地区的四十个陆军师,根本不可能击败法国,更不可能重演当年的色当会战。即便以最保守的方式进行评估,帝国也需要动员八十到一百个师,才有望迅速击败法国。
    问题就在这里。
    如果以动员一百个师为准,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而在此期间,法国也会进行战争动员。
    显然,帝国的军事体系存在的问题。
    问题暴露出来是好事,比隐藏着好得多。
    仅仅这几日,就有很多帝国将领认识到,帝国必须进行军事改革,不然不可能在未来的战争中击败法俄联盟。
    认识最为深刻的,正是有望接替瓦德西出任帝国陆军总参谋长的施利芬上将。
    三月底,施利芬就向德皇提交了一份军事改革计划,要求从基础做起,首先增强帝**队的战略运动能力,而最为重要的就是完善帝国的铁路网络,以便在战时迅速的调动东西两线的部队。
    只是,这个时候,德皇已经去了摩洛哥。
    三月二十七日,德皇腓特烈三世正式访问摩洛哥城市丹吉尔,宣称德意志第二帝国将维护摩洛哥的独立,列强在摩洛哥享有绝对平等的地位。同一天,帝国首相卡普里维向《马德里条约》的缔约国发出建议,把落寞个问题拿到国际会议上讨论。随后,卡普里维再次向法国发出最后通牒。
    对德法来说,这是一场比拼意志力的扳手腕比赛。
    谁能坚持到最后呢?
    进入四月,帝国的战争动员工作并未减缓,动员范围从常备军扩大到了预备役,在西线集结的部队也增加到了七十五个师。只是在这些部队中,只有不到五十个师满员,另外二十多个师的状况并不理想。
    法国的情况更加糟糕。
    到了四月,法国动员的部队还不到五十个师,只有三十个师满员,集结在德法边境线上的法军不到四十万人。
    真要打起来,就算德意志第二帝国占不到便宜,法国也将大败亏输。
    更重要的是,拖得越久,对法国越是不利。
    原因很简单,最多只需要两个月,德意志第二帝国就能完成战争准备,到时候集结在西线的德军将超过一百二十万,而法国到这个时候最多能动员八十万,其他备战工作要到七月底才能完成。如果摩洛哥危机无法通过外交途径得到解决,那么德意志第二帝国很有可能在六月中旬动手。
    法国有退路吗?
    短期之内,英国肯定指望不上。即便英国为了埃及的利益,站在法国身后,可是英国绝不会冒险卷入欧陆战争。原因很简单,英国的经济状况很不理想,国会与民众不会允许内阁卷入德法战争。
    至于俄国,更加指望不上。
    虽然俄国有一支规模庞大的陆军,还有世界第二的海军,但是在欧陆战场上,俄国没有多少优势可言。比如,俄国海军分成了三支舰队,能够用于对德战争的波罗的海舰队不足以牵制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即便在陆地上,受糟糕的交通基础设施限制,俄国也很难有所作为。
    从军事上讲,如果战争在六月中旬爆发,年底之前法国别想获得英国与俄国的支援。
    关键在于,法国能够单独支撑半年吗?
    显然,不管是法国的政治家、还是法国的军人,都没有这样的信心。色当会战才过去三十二年,大部分法军高级将领都有刻骨铭心的经历,也就有一个先入为主的观点,即法国没有能力单独击败德意志第二帝国。
    打不过,那就只有谈了。
    五月底,法国陆军总参谋部向政府提交了一份报告,明确提到如果德意志第二帝国首先完成战争准备,并且首先发动战争,法国将在半年之内战败,因此在英国没有明确表示将出兵支持的情况下,最好的选择是通过外交谈判解决问题,而不是一意孤行的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开战。
    连军人都有这样的观点,政治家的想法就可想而知了。
    六月四日,法国内阁召开紧急会议,在众多部长坚持以谈判解决问题的情况下,态度强硬的外长德尔卡塞提出辞职。
    两天后,德尔卡塞正式辞职,由总理鲁维埃兼任外长。
    随后,鲁维埃就向德意志第二帝国首相卡普里维提出,法国愿意通过真诚的谈判解决摩洛哥问题。
    事实上,到这个时候,德意志第二帝国也没有完成战争准备。
    即便再过十天,到六月二十日,德意志第二帝国也无法完成战争准备。原因是,帝国的铁路系统并不完善,虽然大部分部队已经到达西线,但是送往前线的物资极为有限,最快也要到八月底才能囤积足够的物资。
    既然法国愿意谈判,卡普里维自然不会拒绝。
    为了表达诚意,德皇在六月十一日给冯承乾发了一封电报,让他率领进入北海的帝国舰队返回威廉港。
    七月七日,经过将近一个月的紧张谈判,由英、俄出面调解,德法同意召开《马德里条约》缔约国会议。
    到此,摩洛哥危机才算平息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