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九 汉纪二十一
(公元前41年一公元前33年,共9年)
主要历史事件
盐铁专卖制度恢复
元帝大量削减祭祀宗庙
冯婕妤挡熊救驾
京房劝元帝远离石显,却被石显害死
石显自知权势太盛,设计迷惑元帝
陈汤假传圣旨,与甘延寿调兵诛灭郅支单于
陈汤上书: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呼韩邪单于请求和亲,昭君出塞
《侯应论罢边十不可》
元帝想改立刘康为太子,史丹阻止
汉元帝驾崩,太子刘骜即位,是为汉成帝
主要学习点
清楚自己的性格弱点
保密的原则,是要对可靠的人保密
君王要正己,关键在于平直真实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
生活中充满了私人恩怨和小心眼
追思先人,传承家族精神
孝元皇帝下
永光三年(庚辰,公元前41年)
1 春,二月,冯奉世回到京师,调任左将军,赐爵关内侯。
2 三月,立皇子刘康为济阳王。
3 夏,四月,平昌考侯王接薨。秋,七月壬戌日(七月无此日),任命平恩侯许嘉为大司马、车骑将军。
4 冬,十一月初八,地震,降雨(冬天不下雪,下雨,气候反常)。
5 恢复盐铁官(撤销盐铁专卖制度仅三年就恢复了),博士弟子限额一千人(三年前撤销盐铁专卖同时,取消了博士招生名额限制,如今限额一千人),因为朝廷经费不够开支,而民间又很多人免除田赋差役,国库收入无法供给内外徭役的缘故。
永光四年(辛巳,公元前40年)
1 春,二月,赦天下。
2 三月,皇上行幸雍县,祭祀五色帝庙。
3 夏,六月二十六日,孝宣皇帝陵墓东门失火。
4 六月三十日,发生日食。皇上于是召集那些之前说天变是因为周堪、张猛当权造成的人来责问,都叩头谢罪。于是皇上下诏称赞周堪、张猛之美,召到行在所,拜周堪为光禄大夫、俸禄级别中二千石,领尚书事,张猛为太中大夫、给事中。但是,中书令石显掌管尚书,五名尚书(石显、牢梁、五鹿充宗、伊嘉、陈顺)都是他一党,周堪很少能见到皇上,汇报什么事都要通过石显转达,所以事情都是石显说了算。正巧,周堪患病失声,说不出话,病逝了。石显诬陷张猛,逼迫张猛在公车(司马门收发室)自杀。
5 当初,贡禹上奏说:“孝惠帝、孝景帝的祭庙,因为亲情已尽,应该撤毁(贡禹的意思,天子只应设七座祭庙,其他的都应撤除),其他郡国地方上不合古礼的祭庙,也应该撤除。(孝惠帝尊高祖刘邦的祭庙为太祖庙,景帝尊文帝为太宗庙,他们生前行幸到过的郡国,都设立太祖、太宗庙。后来,宣帝又尊武帝为世宗庙,武帝巡狩过的郡国,也立世宗庙,以上相加,六十八个郡国有太祖、太宗或世宗庙,共一百六十七所,开支浩大。)
天子接受贡禹的建议,秋,七月初十,下诏撤除昭灵后(刘邦的母亲)、武哀王(刘邦的哥哥)、昭哀后(刘邦的姐姐)、卫思后(卫子夫)、戾太子、戾后(史良娣)的墓园,都不再祭祀,并解散祭祀官员与守墓人员。冬,十月十九日,撤除设置在各郡、各封国的皇家祭庙。
6 所有皇家陵园,根据所在地界,分别划给三辅管理(之前一直由祭祀部太常管理,现在划给地方官府)。
皇上在渭城寿陵亭地区预筑坟墓,下诏不要设置县邑,也不要强迫移民充实陵邑。
永光五年(壬午,公元前39年)
1 春,正月,皇上行幸甘泉,祭祀天神。三月,行幸河东,祭祀后土。
2 秋,颍川发生洪水,淹死百姓。
3 冬,皇上行幸长杨射熊馆,大肆打猎。
4 十二月十六日,皇上采纳韦玄成等人的建议,撤毁太上皇和孝惠皇帝的祭庙及墓园。
5 皇上喜好儒术、文辞,对宣帝时期的政治,多有改变。上书言事的人,大多都得以觐见,每个人都以为自己得到皇上的喜欢。傅昭仪和她生的儿子、济阳王刘康,得到皇上爱幸,超过皇后、太子。太子少傅匡衡上书说:
“臣听说,治乱安危的关键,在于君王的用心要审慎。受天命而开创王朝的君王,务在创业垂统,传之无穷。而之后继承的君王呢,就要存心于继承、弘扬先王之德行,而褒扬扩大其功业。当年周成王嗣位,一心一意学习文王、武王之道,以修养自己的身心,把盛美的功业都归功于文王、武王,而不敢自专其名。所以上天欣赏他,鬼神护佑他。
“陛下您的盛德,就像上天一样覆盖大地,一心深爱您的子民,但是,天下仍然阴阳不和,奸邪未尽,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您的大臣们没有弘扬先帝之盛功,反而争相说先帝的制度不可用!一定要变更先帝的制度,变了之后,没法施行,再改回去。所以群臣互相指责,下面的官吏人民不知道该听谁的。
“臣内心非常痛恨,国家抛弃已有成效的制度,而做纷乱的更张,希望陛下详览统业之事,留神于遵守先帝之法制,弘扬先帝之功业,以定群下之心。《诗经·大雅》说:‘无念尔祖,聿脩厥德。’(怀念您的祖先,弘扬他们的恩德,这才是至德之本。)《诗传》说:‘审好恶,理情性,而王道毕矣。’(能审查自己的好恶,理顺自己的性情,王道就在其中了。)而治理自己的性情,就是要注意,自己什么地方太过了,什么地方又有所不足。所以,聪明通达的人,要警惕自己不要太明察秋毫(不能宽容别人);寡闻少见的人,要警惕自己不要太闭塞(被人蒙蔽);勇猛刚强的人,要警惕自己不要太狂暴(容易伤害他人);仁爱温良的人,要注意自己不要太优柔寡断(不能决断);恬淡安舒的人,要注意自己不要有拖延症(耽误大事);胸襟广阔的人,要注意自己容易遗忘(没把事情放心上)。总之,一定要审查自己该注意的性格缺点,时刻告诫自己,改正自己,然后能致中和,恰到好处,巧伪之徒,才不敢结党营私,希求幸进。希望陛下注意!这才是尊崇圣德之道。
“臣又听说啊,家室之道修,则天下之理得。所以《诗经》开篇,从《国风》开始(讲封国的风土习俗),《礼经》呢,从将加冠的成人礼和婚礼开始,这都是性情之原。人伦之本,本于冠礼和婚礼,正是端正本源,防患于未然。所以,圣王必须在皇后与嫔妃之间,嫡子与庶子之间,分别清楚,这是帝王之家内部的大礼。地位卑贱的,不能逾越地位尊贵的,后到的,不能逾越先来的,这就是统人情而理阴气。
“尊嫡子而卑庶子之礼,嫡子成年,在行冠礼的时候,在主阶上进行,用甜酒祝福。其他的庶子,不能与他同列,这就是以嫡子为尊贵,使之立于无可置疑的地位。这不是虚礼,而是内心以他为与众不同,而在礼仪上表现出来。圣人一动一静,一举一动,甚至悠游宴乐的时候所亲近的人,其大小尊卑,也要有严格的次序,这样全国人民自然就清楚了解,听从教化,修养自己。如果该亲近的人,反而疏远;该尊贵的人,反而处于卑位,那么佞巧奸妄之徒,就伺机而动,以乱国家。所以,圣人要谨慎地防微杜渐,注意这些生祸的端倪,禁于未然,不因为自己的私恩,坏了国家的公义。正如《易经》所说:‘正家而天下定矣!’”
【华杉讲透】
匡衡的奏折,读者可以代入自己,就当这奏折是写给你的,对照检查自己的性格,是他所说的哪一类,该如何补正。性格即命运,修养自己,最重要的就是要清楚自己的性格弱点,并时刻警醒。
6 当初,汉武帝既成功堵塞了黄河缺口,并筑宣房宫于其上,后来,黄河又在北边馆陶缺口,冲出一条新河道——屯氏河——向东北流入大海,河的宽度和深度都与大河相等,所以也就顺其自然,不再堵塞缺口。这一年,黄河又在清河郡灵县鸣犊口决堤,屯氏河没有水,渐渐断绝了。
建昭元年(癸未,公元前38年)
1 春,正月二十九日,天降陨石,落在梁国。
2 三月,皇上行幸雍县,祭祀五色帝庙。
3 冬,河间王刘元被控滥杀无辜,废黜王位,流放到房陵。
4 撤除孝文太后(薄氏)的陵寝祀园。
5 皇上行幸虎园观看斗兽,后宫嫔妃都陪坐。有一只熊逃出圈外,攀着栏杆要上殿,左右、贵人、傅婕妤等皆惊慌逃跑,唯有冯婕妤起立向前,当熊而立。左右武士上前,将熊格杀。皇上问:“人之常情,都惊惧逃跑,你怎么还上前挡着熊呢?”冯婕妤说:“野兽抓到一个人,它就停止了。臣妾担心熊冲到皇上御座跟前,所以上前挡住它。”皇上嗟叹不已,对冯婕妤倍加敬重。而傅婕妤十分羞惭,从此与冯婕妤结下怨仇(二十年后,傅太后诬杀中山冯太后,报了今日之恨)。冯婕妤,是左将军冯奉世之女。
建昭二年(甲申,公元前37年)
1 春,正月,皇上行幸甘泉,祭祀天神。三月,行幸河东,祭祀后土。
2 夏,四月,赦天下。
3 六月,立皇子刘兴为信都王。
4 东郡人京房,跟随梁国人焦延寿学《易经》。焦延寿经常说:“得到我的学问而丧失生命的,就是京房吧!”
焦延寿的学说,长于预测灾变,分六十卦,轮流交替指定日期,以风雨寒热为验证,都很准确。京房的功力尤为深厚,通过举孝廉等到选拔为郎官,屡次上书议论灾异,多次得到验证。天子很喜欢他,经常召见问对。
京房说:“古代圣贤以功劳取贤,所以万事教化有成,天象也呈现祥瑞。末世呢,以毁誉取人,所以功业尽废,而灾异出现。应该让百官都拿出具体考绩,灾异才可以停息。”
皇上下诏,让京房拿出考核方案来,京房制定了官吏考核办法。皇上令公卿朝臣与京房在温室殿开会讨论,大家都认为京房的办法太琐碎,让上级跟下级相互监督,不可行。皇上却很希望采用他的办法。正好各部刺史(由中央派出,巡行郡县的监察官)集中在京师奏事,皇上召集刺史,让京房跟他们讲解考核条例,刺史们也认为不可行。唯有御史大夫郑弘、光禄大夫周堪,开始的时候说不可行,后来又支持京房的方案。
当时,中书令石显掌权,石显的友人五鹿充宗为尚书令,二人用事。京房曾经在皇上闲暇饮宴时觐见,问皇上说:“周幽王、周厉王为什么把国家搞得那么糟?他们任用的是什么人呢?”
皇上说:“君王昏庸,任用的又都是巧佞之臣。”
京房说:“是明知他们是巧佞还用他们呢,还是以为他们是贤人呢?”
皇上说:“当然是以为他们是贤人了。”
京房说:“那我们今天的人又怎么知道他们不是贤人呢?”
皇上说:“因为搞得国乱君危,所以知之。”
京房说:“这么说,任用贤人,就一定天下大治,任用不肖之人,则国家必乱,这是必然之道了。那周幽王、周厉王为什么不觉悟而求贤,反而任用不肖之臣,以至于此呢?”
皇上说:“乱世君王,都认为他们所用的是贤臣,如果都有觉悟,那就没有乱世,也没有危亡之君了。”
京房说:“齐桓公、秦二世也取笑周幽王、周厉王没有觉悟,但是,他们自己,也分别任用了竖刁、赵高,政治越来越乱,盗贼漫山遍野,他们为什么不能吸取幽、厉的教训,觉悟到用人不当呢?”
皇上说:“唯有有道之人,才能审查过去,而知道将来吧!”
京房于是脱下冠帽,跪地磕头说:“《春秋》记载了二百四十二年的灾异,以警示万世之君,如今陛下即位以来,日食月食,星辰逆行,山崩泉涌、地震频繁、天降陨石,夏天下霜,冬天打雷,春季百花凋谢,秋天反而万物争荣,霜降不能灭杀害虫,水灾、旱灾、虫灾,人民饥馑、疫病,盗贼不止,受过刑罚的人,满街都是,《春秋》所记的各种灾异,全都齐了。陛下认为当今是治世还是乱世呢?”
皇上说:“当然是极乱之世,这还用说吗?”
京房说:“那如今陛下所任用的是谁呢?”
皇上说:“幸而情况比前代乱世还是好一些,而且责任不在我所任用的人身上。”
京房说:“前世之君,也像您这样认为吧!我想后世的人看我们今天,也和我们今天看前人一样。”
皇上默然良久,问:“那今天乱世的人是谁呢?”
京房说:“圣明的君主应该有自知之明。”
皇上说:“我不知道,如果我知道怎么会用他呢?”
京房说:“皇上所最信任的,于帷幄之中与他共商国家大事,掌握官吏任免大权的人就是。”
京房所指,就是石显,皇上也明白,对京房说:“我晓得了。”京房退出,然而皇上并没有因此而罢退石显。
【司马光曰】
君王昏庸不明,则臣下就是想尽忠,也没有途径啊!看京房如何向孝元皇帝循循善诱,可以说明白直切了,但皇上还是不能醒悟,悲哀啊!就像《诗经》说:“匪面命之,言提其耳。匪手携之,言示之事。”不仅面对面跟他说,而且提着他的耳朵告诉他,不仅拉着他的手跟他说,而且亲手指给他看。又有诗云:“诲尔谆谆,听我藐藐。”谆谆地教导你,你却当耳边风!说的就是孝元皇帝这种人啊!
5 皇上令京房在他的弟子中,推荐通晓考核官吏业绩和称职与否的人,准备试用他们。京房推荐说:“希望任用中郎任良、姚平为刺史,试行考核条例,由我留在朝中,转达汇报,以免被人壅塞蒙蔽。”
石显、五鹿充宗非常痛恨京房,想要把他排挤走,于是上奏建议,应该让京房先试试能不能做一郡太守。皇上于是任命京房为魏郡太守,让他在魏郡先试点施行他的考核条例。
京房请求说:“年终的时候,希望能乘坐官府驿车,回京汇报。”皇上批准。
京房知道自己数次上书议论,得罪了大臣们,而且与石显有了矛盾,所以不想离皇上太远,担心被陷害,于是呈上亲启密奏说:“臣出京之后,恐怕会被当权的大臣陷害,身死而功不成,所以向陛下请求年终能回来汇报,幸而蒙陛下的哀怜而恩准。然而,在辛巳日,阴蒙的昏气又起,侵犯遮蔽太阳,这表示有上大夫要遮蔽天子,引起天子的疑心。在己卯、庚辰之间,一定有人要隔绝臣,让我不能乘驿车回京奏事了。”
京房还没有出发,皇上就令阳平侯王凤通知京房,撤销了允许他年终乘坐驿车回来汇报的许诺。京房更加恐惧。秋天,京房走到新丰,又通过邮车上亲启密奏说:“臣之前六月曾用‘遁卦’占候,还没有效验,但我在占候法中说:‘有道之人离去,便会天寒,大水涌出成灾。’到了七月,果然大水涌出。臣的弟子姚平曾经对臣说:‘你可以说是能洞察道,却不能相信道,您每次预测灾异,没有不中的。如今大水已经涌出,预示着有道之人将死,你还说那些没用的干什么呢?’臣回答他说:‘陛下至仁,对臣尤其宽厚,虽然说了也是死,我还是要说。’姚平又说我:‘你可以说是小忠,还不是大忠。秦朝的时候,赵高用事,有一个叫正先的人,因为讥讽赵高而被处死。赵高的权威就是从这件事开始树立起来的。所以秦朝之乱,正先使之加速。’如今臣离开京师,出任郡守,自当全力报效,但只怕还没有治功,就被处死。希望陛下不要让我应验了大水涌出的灾异,让我成了正先之死,也让姚平笑话我啊!”
京房到了陕县,又上亲启密奏说:“臣之前推荐任良出任刺史,主持官员考核,臣在朝中,以免陛下被隔绝蒙蔽。而那些议论的大臣,知道这样对他们不利,因为蒙蔽不了我,所以说:‘派弟子去,不如派老师去。’但是,我若做刺史,就能向陛下奏事,所以他们又说:‘京房做刺史,怕太守和他不同心,不如让他做太守。’他们这样说的目的,都是为了隔绝我与陛下,不让我有机会与陛下见面。陛下没有看穿他们的用心,而听从了他们的建议,这就是为什么阴蒙之气不解去,让太阳无光了。臣走得越远,太阳就越灰暗。希望陛下不要再碍难于召臣回京,而轻易违背天意。邪说阴谋,人虽然不易察觉,天变却一定会应验,因为人可欺,而天不可欺。希望陛下明察!”
京房走了一个多月,果然被下令关进监狱。
当初,淮阳宪王的舅舅张博,倾危巧佞,无德无行,经常向淮阳宪王伸手要钱,又说要替淮阳宪王想办法,谋求入朝觐见天子。张博跟从京房学习,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京房。京房每次朝见回来,就把跟皇上说的话告诉张博。张博就记下京房与皇上的密谈话语,让京房为淮阳宪王撰写请求入朝的奏章,然后把这些东西都带回淮阳国,给淮阳宪王看,作为他在努力的证明。石显知道了这件事,就告发说:“京房与张博通谋,毁谤政治,非议天子,误导亲王。”将张博和京房都下狱,斩首弃市,妻子流放边疆。郑弘因为跟京房交好,也被贬为庶人。
【华杉讲透】
京房眼睁睁看着自己脖子上的绳索越勒越紧,沿途不断上书,喋喋不休地哀怜求生。但是,他的求告正加速了他的死亡。为什么呢?一个预言家,他的预言一定要少,而且要留出各种解释的余地,他情急之下,竟然预测“臣去稍远,太阳侵色益也”。臣走得越远,太阳就越灰暗。我们今天从常识都可以判断,这应验不了!正好让他自己的信用破产。
给他带来死罪的行为,和之前赵充国的儿子赵卯之死一样,都是泄露和皇上的密谈内容。赵卯泄露的,是皇上和他父亲的谈话,泄露的原因,是跟人喝酒谈话,虚荣炫耀,而他能够泄露,当然是因为他的父亲先泄露给他了。京房呢,他是泄露给了老丈人,而这个老丈人,又是一个最靠不住的人。所以,保密的原则,就是不要告诉任何人,特别是不要告诉你认为最可靠的人,包括你的父母、妻子、兄弟、子侄,因为第一,他可能不可靠;第二,他有其他他也认为最可靠的人,一个最可靠的人告诉另一个最可靠的人,就传得天下皆知了。
6 御史中丞陈咸多次抨击石显。过了一阵,陈咸因为与槐里县令朱云关系好,将朝中关于朱云评价的谈话泄露给他,被石显知道。陈咸与朱云都被逮捕下狱,剃光头发,罚去做苦役。
石显威权日盛,公卿以下都畏惧石显,不敢乱说乱动。石显与中书仆射(中书令的属官,中书令直接对皇上负责)牢梁,少府(掌管皇帝私财及宫廷生活事务)五鹿充宗结成一党,凡是攀附他们的,都得到很好的官位。民间有歌谣唱道:“那些姓牢的呀!姓石的呀!还有五鹿客呀!官印那么多呀!印绶挂成堆呀!”
石显自知权势太盛,怕皇上一旦听信左右耳目离间,就危及自己,于是预先安排,以做预防(相当于给皇上“打疫苗”)。这一天,石显奉命到其他官府部门去办事,出宫前,石显先跟皇帝说:“今天事情比较多,恐怕要等宫门关闭后才能回来,我可不可以先向陛下申请诏令,叫门卫给我开门?”皇上批准。石显故意拖到晚上才回来,声称皇上有诏,给他开门。这期间果然有人上书,举报说:“石显专擅命令,假传圣旨开宫门。”天子听说后,笑嘻嘻地把举报信给石显看。石显哭泣说:“陛下过度宠爱我,让我办事,群臣无不嫉妒,想要陷害我的,类似这种情形,已经不止一次,唯有圣明的君主,才能察知实情。愚臣一个微贱之人,不能用我这一个身子,去让千万人都满意,以至于担负起天下的怨恨。臣愿意交还枢机的职务,到后宫去扫地,也死无所恨!望陛下哀怜我,保全我一条小命!”
天子觉得石显说的是实情实理,非常同情他,数次慰劳勉励石显,加厚赏赐,前后赏赐及馈赠他的财物,达一亿之巨。
当初,石显听到众人沸沸扬扬的议论,说是他杀死了萧望之,担心天下读书人都诽谤自己,于是又想了一个办法。他见谏大夫贡禹,通晓儒经,又以节操闻名,就派人向贡禹致意,深相结纳,又向皇上推荐贡禹,让他位列九卿,并且对贡禹恭敬有礼,十分周到。于是舆论又开始称颂石显,认为他不至于对萧望之有妒忌陷害的行为。石显设变诈之计为自己开脱,取信于人主,就是这套把戏。
【荀悦曰】
佞臣之迷惑君主,太诡计多端了!所以孔子说:“远佞人。”非但是不用他们而已,而且必须远而绝之,阻塞他的源头,戒备到了极点(因为佞臣的诡计太多了,防不胜防)。
孔子说:“政者,正也。”搞政治,就是一个“正”字,政道之本,在于正己,君王自身要正。正的关键,在于平直真实。所以,如果说某人有德,一定要核实确保其真实,然后才可以给他高位;如果说某人有才能,也一定要核查其真实,然后才可以交事情给他办;如果说某人立了功,一定要核查其真实,然后才可以给他奖赏;如果说有人犯了罪,一定要核查其真实,然后才可以对他处以刑罚。对德行,一定要核查其真实,才能给他显贵;对言论,一定要核查其真实,然后才对他信任;万物一定要核查其真实,然后才能使用;万事一定要核查其真实,然后才能施行。先王之道,就是众正集聚于上,万事真实于下而已。
7 八月初三,擢升光禄勋匡衡为御史大夫(前任御史大夫郑弘因京房案免职)。
8 闰八月初八,太皇太后上官氏薨。
【柏杨曰】
本年五十二岁的上官氏六岁当皇后,丈夫(八任帝刘弗陵)早死。所有亲人(上官家族和霍氏家族)在两次屠杀中,全被消灭,一个受人摆弄的小女孩,独处深宫四十七年,心灵早已破碎,传奇性的悲剧,终告落幕。
9 冬,十一月,齐、楚地震,大雨雪,树木折断,房屋倒塌。
建昭三年(乙酉,公元前36年)
1 夏,六月十九日,扶阳共侯、丞相韦玄成薨。
2 秋,七月,匡衡为丞相。十四日,卫尉李延寿为御史大夫。
3 冬,派西域都护、骑都尉、北地人甘延寿,副校尉山阳陈汤出击,斩郅支单于于康居。
当初,郅支单于自以为大国,威名尊重,又乘胜而骄,觉得康居王对他还不够礼敬,竟然怒杀康居王之前嫁给他的女儿,还杀了贵族、平民数百人,甚至将尸体肢解,投入都赖水中。又征调人民筑城,每天五百人,筑了两年才完成。又派遣使者,责成阖苏、大宛等国,要求每年向他进贡,都不敢不给。汉朝三次派使者到康居,要求交还谷吉等人的遗骨。郅支单于困辱使者,不肯奉诏。但又通过西域都护上书皇上,说:“环境困苦,愿归附强汉,派我的儿子入朝侍奉您。”他的强横骄慢,就是这种做派。
陈汤为人,沉着勇敢,深谋远虑,又喜建奇功,与甘延寿商量说:“夷狄畏服大国,这是他们的天性,西域本来是匈奴属国,如今郅支单于威名远闻,侵陵乌孙、大宛,经常跟康居王出主意,想要降服乌孙、大宛。如果他们得到这两个国家,只要几年,有城郭的西域诸国都危险了。况且郅支为人彪悍,好战伐,又数次取胜,时间长了,必定成为西域大患。现在他虽然离我们很远,但是蛮夷没有坚城强弩,如果我们征发屯田士卒,再驱使乌孙军队,直指康居城下,那他要逃则没地方可去,要守则守不住,千载之功,可以一朝而成!”
甘延寿觉得有理,想要向皇上上奏请示。陈汤说:“皇上一定会与公卿们商议,大的策略,不是那些凡夫俗子所能理解的,肯定不会批准我们的行动。”
甘延寿犹豫,没有听陈汤的。正赶上甘延寿生病,陈汤就擅自假传圣旨,征调各国武装部队,以及在车师屯垦的戊己校尉部队。甘延寿得到消息,大惊,起来准备制止。陈汤大怒,按剑呵斥甘延寿说:“大军已经集结,竖子你要沮坏大众吗?”甘延寿只好听从,并开始部署行军列阵,合汉兵、胡兵一共四万余人。
甘延寿、陈汤上书弹劾自己假传圣旨发兵之事,陈述如此做的理由,然后即日发兵,兵分六路挺进,其中三路从南道行军,翻过葱岭,取道大宛;另外三路由甘延寿亲自率领,从温宿国出发,经北道入赤谷,过乌孙,进入康居边界,挺进到阗池西岸。
这时,康居副王抱阗正率领数千骑兵攻打赤谷城东,杀死俘虏乌孙大昆弥的部众一千多人,抢掠牲畜财物甚多。抱阗得胜回国路上,正赶上汉军殿后部队,又抢了汉军不少辎重物资。陈汤回军迎战,纵胡兵攻击,在康居杀死四百六十人,解救被俘的乌孙民众四百七十人,交还给乌孙大昆弥。缴获的马、牛、羊则留下供应军食。又俘虏抱阗手下贵族伊奴毒。
陈汤率军进入康居东部边界,下令士兵不得抢掠,秘密派人招来康居贵族屠墨相见,谕之以威信,与他饮酒、盟誓,再遣送他回去。汉军继续挺进,到了离单于王庭六十里的地方,停军宿营。又抓获康居贵族具色的儿子开牟,让他做向导。具色的儿子,就是屠墨的母舅,都怨恨郅支单于,于是汉军对郅支的内情全部掌握。第二天,继续挺进,离城三十里,再停下扎营。
单于派使者来问:“汉兵为什么来?”回答说:“单于之前上书,说环境困苦,愿归附强汉,派儿子入朝侍奉。天子哀悯单于,抛弃大国,屈身于康居,所以派西域都护率军来迎接单于,护送单于的妻子儿女。怕惊动了单于左右,所以没敢直接到城下,就在这儿扎营。”
使者往来答报,甘延寿、陈汤就责备单于说:“我们为了单于您的事,远道而来,为什么到现在没有一个有名的王爵或高级官员来交接?单于为什么忽视大计,有失主客之礼?兵来道远,人畜都已疲惫至极,军粮也要吃尽了,再拖延,恐怕我们都没法回去。请单于和大臣们赶紧商议定计!”
第二天,大军再挺进到郅支单于都城旁的都赖水河畔,离城三里,扎营布阵。望见单于城上立着五彩幡旗,数百人身穿铠甲,在城墙上守备,又派出一百多名骑兵,在城下往来驰骋,又有步兵百余人,在城门口夹门而立,摆出鱼鳞阵,讲习用兵。城上的人招呼汉军说:“有种就打过来!”那一百多名匈奴骑兵,向汉军军营冲过来,汉军张开劲弩瞄准,匈奴骑兵又退回。汉军派出弓箭手射击城门口的匈奴骑兵、步兵,骑、步兵都退回城里去了。
甘延寿、陈汤下令全军:“战鼓一响,直扑城下,四面围城,各就各位,挖隧道的挖隧道,塞门户的塞门户,拿盾牌的在前,持长戟弓弩的在后,仰射城楼上的守军。”城上的敌人往下逃走。在土城外,还有两层木质城楼,匈奴弓箭手就在木质城楼中射击,杀伤了很多城外的人。城外的人便搬来木柴,点火烧木城。
当天晚上,数百匈奴骑兵想要突围而出,被汉军迎击射杀。
当初,单于听说汉兵到来,想要逃走,怀疑康居怨恨自己,做汉军内应,又听说乌孙等国,都发兵来打他,考虑下来,也无处可去。郅支单于已经突围出来,又回到城里,说:“不如坚守,汉军远来,不能久攻。”
单于于是身穿铠甲,亲自登城固守,诸阏氏、夫人等后宫数十女子,也持弓箭向城外射击。等到城外士兵射中单于鼻子,诸夫人也死伤惨重,单于才下城。过了半夜,木城烧穿了,木城中的人退却进入土城,在城墙上高呼。当时康居国骑兵一万余人,分为十余处,四面环城,也和单于相应和。康居骑兵夜里数次奔袭汉军军营,作战不利,又退去。
到了天亮的时候,四面火起,汉军大喜,大声呼喊着登城,战鼓声震天动地,康居骑兵退却。汉军四面跟着持盾牌的士兵攻进土城中。单于男女百余人退入内城,汉兵放火烧城,士兵们争相冲入,单于身负重伤,气绝身亡。军侯假丞杜勋斩下单于首级。在单于宫中找到汉朝使者符节两具,以及谷吉等人所携带的帛书。凡是所缴获的金银财宝,谁抢到就归谁所有。一共斩杀阏氏、太子、名王以下一千五百一十八人,俘虏一百四十五人,投降一千余人,分配给参与军事行动的西域各国十五个国王。
建昭四年(丙戌,公元前35年)
1 春,正月,郅支单于的首级送到长安。甘延寿、陈汤上书说:“臣听说,天下大义,首先是统一,古代有唐尧、虞舜,如今有强汉。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称臣为北方藩国,唯有郅支单于叛逆,未能伏诛。他逃到大夏国以西,以为强汉不能再让他臣服。郅支单于对百姓残酷狠毒,罪恶滔天,臣甘延寿、臣陈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天气清明,陷阵克敌,斩郅支单于首级及名王以下,宜悬挂在长安城蛮夷聚居的槀街,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就是“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一名句的出处了。)
丞相匡衡等认为:“如今正是春天,掩埋尸骨之时,不宜悬挂人头。”(春天是好生之时,监狱都不处决人犯,传统上不宜悬挂人头;春季暴露尸骨,也容易产生疫病,再加之甘、陈二人是假传圣旨,冒险立功,而且抢了郅支单于财宝,都发了大财,匡衡可能也不想让他们太得意。)
于是皇上下诏,将郅支单于人头,悬挂示众十日,然后掩埋,并报告祭祀太庙,赦天下。群臣向皇上祝贺,设酒宴庆祝。
2 六月初五,中山哀王刘竟薨。刘竟是皇上的幼弟,和太子刘骜一起长大,读书玩耍都在一起。刘竟薨逝,太子前往吊丧。皇上看见太子,想起幼弟,悲哀不能自止。等到太子上前,却一点悲容也没有。皇上大为痛恨,说:“难道有不慈仁的人,可以奉宗庙而为天子,为万民父母吗?”当时驸马都尉、侍中史丹担任护太子家,皇上就以此责问史丹。史丹脱下冠帽谢罪说:“臣见陛下哀痛中山王,以至于坏了身体,所以在太子觐见前,特意嘱咐太子不要涕泣,以免感伤陛下。罪在臣,臣死罪!”皇上认可了史丹的解释,化解了愤怒。
3 蓝田地震,山崩,壅塞灞水。安陵泾水堤岸崩塌,壅塞泾水,泾水逆流。
建昭五年(丁亥,公元前34年)
1 春,三月,赦天下。
2 夏,六月十七日,恢复戾太子刘据的墓园戾园。
3 六月三十日,日食。
4 秋,七月二十八日,恢复太上皇寝庙园、原庙、昭灵后、武哀王、昭哀后、卫思后墓园。当时皇上患病,很久都不好,以为是祖宗愤怒谴责他撤除了墓园和祭庙,所以全部恢复。唯有在郡国地方上的祭庙没有恢复。
5 这一年,改封济阳王刘康为山阳王。
6 匈奴呼韩邪单于得到郅支单于被诛杀的消息,且喜且惧,上书申请入朝觐见。
竟宁元年(戊子,公元前33年)
1 春,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请求让他做汉朝女婿,让他能更加亲近汉朝。皇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给单于。单于欢喜,上书说:“我愿意保卫塞外东自上谷,西至敦煌,传之万世,请皇上撤销边塞及边防部队,以休养天子人民。”天子让有司商议,都认为可行。郎中侯应熟悉边防事务,认为不可答应。皇上问他原因。侯应说:
“周、秦以来,匈奴暴桀,寇侵边境,汉朝兴起之后,仍受其害。臣听说,北部边塞到辽东,外有阴山,东西绵延一千多里,草木茂盛,禽兽繁多,本是冒顿单于的园囿,他在阴山制作弓矢,然后出来为寇。到了孝武皇帝时期,出师征伐,夺了阴山,将匈奴驱逐到沙漠以北,又建起要塞堡垒,修筑道路桥梁,兴建瞭望据点、亭障,更筑起光禄塞、受降城、遮虏障等外城,驻扎边防部队守卫,然后边境才得以稍稍安定。沙漠以北,地势平坦,草木稀少,多的是大沙丘,匈奴如果来犯,没有隐蔽之处,很容易被我们发现。而边塞以南,都是难行的山谷,往来都很困难。所以边疆长老们常说:‘匈奴自从失去阴山之后,再经过时,无不哭泣。’如果我们撤去边塞和守备部队,这是给了夷狄一个巨大的利诱。这是不能撤除的第一个原因。
“如今陛下圣德广被天下,像上天一样覆盖保护着匈奴,匈奴幸得陛下拯救,才得以保存种族活下去,他们感激救命之恩,稽首来臣。但是,夷狄之情,困则卑顺,强则骄逆,这是他们的天性使然。之前我们已经撤销外城,减省亭燧,现在的边防设施,仅仅足以瞭望侦察,通烽火而已,古人说,安者不可忘危,不能再裁撤了,这是第二个原因。
“中原有礼仪之教,刑罚之诛,但愚民百姓还是会犯法。又何况单于,他说保障边境安全,能管得住他的人不破坏他的誓约吗?这是不能裁撤的第三个原因。
“在中原内部,尚且在险要地形,建设要塞城堡,以制服各地诸侯,不让他们起觊觎之心,非分之想。设置要塞,屯戍部队,也不全是为了防备匈奴,也要控制那些属国,他们本是匈奴投降过来的人,不要他们思念故乡,又逃回去。这是不能裁撤的第四个原因。
“靠近西边要塞的羌族,经常和汉人交通来往,汉朝官吏人民贪图利益,往往侵盗他们的畜产、妻子,以至于怨恨,激起民变。如今如果撤去要塞守卫,更可能发生这种欺骗诬陷、纠缠不清的纷争,这是不能撤除的第五个原因。
“之前从军出征的战士,很多都留在匈奴没回来,国内的子孙贫困,一旦要逃亡出去寻找亲戚,不能禁止。这是不能撤除的第六个原因。
“又,边疆奴婢愁苦,想要逃亡的很多,相互说:‘听说匈奴那边很快乐!无奈边卡太紧!’如果撤除边卡,就会不停地有奴婢逃亡出去。这是不能撤除的第七个原因。
“盗贼狡黠,群辈犯法,如果其窘急,干脆向北逃亡到匈奴,难以抓捕,这是不能撤除的第八个原因。
“修筑边塞,已经持续一百多年,也不都是堆土为城,而是选择险要地形,依靠山岩、大石、巨木、溪谷、水峡渡口,稍稍平整,因地制宜,筑起要塞,历年修葺增补,下的功夫,用掉的费用,不可胜计。臣担心议论的大臣不能深谋远虑这边塞一兴一废所牵涉的前前后后,来龙去脉,就想一刀切,节省徭役军费。十年之后,百年之内,如果有其他变故,障塞破坏,亭燧断绝,再重新派部队去修复,那多少年也修复不了!这是不可撤除的第九个原因。
“如果我们撤去边防部队,瞭望侦察的亭子也没了,单于自以为是他在为我们保卫边疆,一定认为自己对汉朝有大功大德,那就要不断地对我们提要求。稍有不满意,他就不一定会怎么想,也不知道会干出什么来。所以,撤除边防守备,就是挑动夷狄的野心,而自毁中原之坚固。这是不能撤除的第十个原因!这不是长治久安,威制百蛮之长策!”
奏书递上去,皇上下诏说:“不要再讨论撤除边塞守卫的事了。”又派车骑将军许嘉口谕单于,说:“单于上书,愿撤去北部边塞边防部队,由单于的子子孙孙世世代代保卫边塞。单于一向爱慕中原礼仪,所以为我中原人民计议甚厚,这也是长久之策,朕十分嘉许!但是,中原四面八方都有边塞亭障,不是只有北边才有,也是为了防备我们国内的奸邪放纵之徒,不要出去祸害别人,所以,申明法度,以为震慑,让天下专心、定心、安心。对单于的一番好意,朕绝不怀疑。但是怕单于不理解我为什么不撤去边塞,所以请许嘉给你说明白这个道理。”
单于感谢说:“愚不知大计,没有想到这些,天子还特意派大臣来教我,对我十分恩厚!”
当初,左伊秩訾为呼韩邪单于设计归汉,竟而让单于得到安定。其后有人进谗言,说左伊秩訾自以为自己功劳大,却没有什么封赏,十分不满。呼韩邪单于就怀疑他。左伊秩訾害怕被诛杀,带领他的部众一千多人降汉,汉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令他仍佩戴匈奴王印绶。等到呼韩邪单于来朝,与左伊秩訾相见,道歉说:“王为我计谋深厚,让匈奴如今得到安宁,这都是大王您的功劳,我岂能忘记您的恩德!料不到是我让您失望,离我而去,不愿意留下来,这都是我的过错!今天我想汇报天子,请您和我一起回去。”左伊秩訾说:“单于赖天命,自归于汉,得以安宁,这是单于的神灵,和天子的护佑,我哪有出什么力!如今我既然已经降汉,又再回匈奴,这是二心了。我愿留在汉朝,为单于使者,不敢再回匈奴!”
单于固请,左伊秩訾固辞,终究没有回去。
单于号王昭君为宁胡阏氏,生一男伊屠智牙师,为右日逐王。
2 皇太子加冠,行成年礼(本年二十岁)。
3 二月,御史大夫李延寿卒。
4 当初,石显见冯奉世父子为公卿,女儿又在后宫做昭仪,就想和冯家攀上关系,推荐说:“冯昭仪的哥哥,谒者冯逡品行端正廉洁,应该让他事奉皇帝左右。”天子召见,想要任命他为侍中。冯逡请求单独汇报,结果是汇报控告石显专权。皇上大怒,罢退冯逡,回去做郎官。后来御史大夫出缺,大臣们都举荐冯逡的哥哥,大鸿胪冯野王。皇上派尚书在中二千石官员中选拔,冯野王的德行才能又排名第一。皇上问石显意见。石显说:“九卿之中,没有赶得上冯野王的。但是,冯野王是冯昭仪的亲哥哥,如果用了他,我担心后世都说陛下越过众贤,以私心任用自己后宫亲属为三公。”皇上说:“善!我还没有想到这一层!”于是对群臣说:“我如果用冯野王为三公,后世一定拿冯野王说事儿,说我私心照顾后宫亲属。”
三月丙寅日(三月无此日),下诏说:“刚强坚固,宁静淡泊,就是大鸿胪冯野王这样的人!反应敏捷,能言善辩,可以出使四方,就是五鹿充宗这样的人!廉洁节俭,就是太子少傅张谭这样的人。现在,任命张谭为御史大夫!”
5 河南太守、九江人召信臣为少府。召信臣本来是南阳太守,后来调任河南,治行考绩总是第一名。他视民如子,喜欢为人民谋求各种福利,亲自劝导人民耕田,开通沟渠,以至于当地户籍人口增长了一倍。官吏人民都爱戴他,称他为“召父”。
6 三月癸卯日(三月无此日),恢复孝惠皇帝寝庙园、孝文太后、孝昭太后寝园。
7 当初,中书令石显希望把他的姐姐嫁给甘延寿,甘延寿拒绝。等到甘延寿击破郅支单于回来,丞相匡衡、御史大夫李延寿都厌恶甘延寿假传圣旨,擅自行动,对他的功勋都不赞一词。陈汤一向贪婪,抢掠到的战利品财物都不依军法处置。司隶校尉通知沿途郡县,逮捕陈汤的部下,审讯查办。陈汤上书说:“臣与将士们一起诛讨郅支单于,幸得擒灭,从万里之外,班师回朝,应该有使者在道路旁欢迎才是,如今司隶校尉反而将我的部下逮捕问罪,这是为郅支单于报仇吧!”皇上立即下令释放被捕军吏,令沿途地方官府在道路旁设酒食劳军。到了京师,论功行赏,石显、匡衡都认为:“甘延寿、陈汤假造诏书,擅自兴师,不诛杀他们,已是宽大,如果再给他们封爵封地,那以后在外带兵的将领,都争相乘危侥幸,生事于蛮夷,为国招难。”皇上内心很嘉许甘延寿、陈汤的功勋,对外呢,又尊重石显、匡衡的意见,久久不能决定。
前任宗正刘向(就是刘更生,如今改名刘向)上书说:
“郅支单于囚杀汉朝使者、吏士有上百人,事情暴扬国外,严重伤害汉朝国威,群臣无不痛苦悲悯,陛下赫然欲诛之,从未忘记这国恨深仇。西域都护甘延寿、副校尉陈汤,秉承陛下的旨意,依靠先帝的神灵,统率百蛮君长,集结西域各国的军队,出百死,入绝域,于是击破康居,屠灭郅支单于三重巨城(木城两重,土城一重,一共三重城),拔下敌军元帅大旗,斩下郅支单于人头,悬挂于万里之外的长安,扬威于昆仑山之西,一扫谷吉被杀之耻,立下光耀日月之功,蛮夷莫不震撼,恐惧臣服。呼韩邪单于见郅支单于已诛,且喜且惧,向风慕义,驱驰而来,低头来朝,愿守北藩,世世代代为汉家臣属。甘延寿、陈汤立千载之功,建万世之安,群臣之中,没有人比他们功勋更大。当年,周朝大夫方叔、尹吉甫诛灭征伐,而后四方蛮夷,全部宾服。《诗经》赞美说:‘啴啴焞焞,如霆如雷。显允方叔,征伐猃狁,蛮荆来威。’军容盛大,光耀天地,动如雷霆,显明的方叔,征伐猃狁,蛮荆各部,畏威来朝。《易经》说:‘有嘉折首,获匪其丑。’王者出征,克敌斩首,俘获匪类,这是应该嘉奖的。诛杀了首恶之人,其他过去不服的,就都来归顺了。如今甘延寿、陈汤所诛灭震服的,远远超过《易经》说的‘折首’,《诗经》说的‘雷霆’。论大功者不录小过,举大美者不疵细瑕。《司马法》说:‘军赏不逾月。’赏军功要及时,不要拖过一个月,这是为了让人民立即看到立功的好处,受到激励。对军事上的功勋,必须迅速做出反应,才有利于激励人才。尹吉甫战胜归来,周朝厚厚地赏赐他,《诗经》上说:‘吉甫燕喜,既多受祉。来归自镐,我行永久。’为尹吉甫设下盛大的宴席,致以多多的祝福,他从镐城回来,立下那么大的功勋,走了那么久的路。那千里之外的镐城,还觉得远,更何况如今是立功在万里之外?其辛劳悲壮,已经到了极致!而甘延寿、陈汤,不仅没有得到任何祝福回报,反而抹杀他们浴血奋战的功劳,被刀笔吏挑剔问罪,这不是激励有功,劝勉战士的办法!当初齐桓公有尊奉周天子之功,又有吞并项国之罪,儒家的君子,认为他的功绩大于他的罪过,还替他掩饰。
【胡三省曰】
《春秋·僖公十七年》记载:“夏,灭项。”《公羊传》注解说,是齐灭项,为什么不写明是齐国干的呢?就是因为齐桓公有继绝世、存亡国之功,所以为他避讳。
“贰师将军李广利,损失大军五万人,靡费亿万军费,经历四年之久,而仅仅获得三十匹骏马的战利品,虽然斩下大宛国王毋寡的人头,也不足以弥补他的耗费,而他自身的罪恶,更是多不胜数。但是,孝武皇帝认为万里征伐,不追究他的过失,因此封赏他的部队,拜了两位侯爵,三位卿,二千石级别的官员有一百多人。
“如今康居国比大宛更强,郅支单于的名号也重于大宛王,郅支杀死汉使的罪,也远远大于大宛王只是不给马,而甘延寿、陈汤不要国家一兵一卒,不费国家一斗粮草,这和贰师将军比起来,功德是他的一百倍。况且当年常惠自作主张,借出使乌孙之机,顺道攻打龟兹;郑吉没有得到命令,就接受日逐王的投降,他们都得到列土封侯的赏赐。所以说,甘延寿、陈汤的威武勤劳,超过方叔、尹吉甫;功大于过,甚于齐桓公、李广利;功勋比之于近世,则高于常惠、郑吉。但是,他们的大功没有得到表彰,一点小过却被散布,臣非常痛心!应该立即停止对立功将士的调查,恢复他们的自由,不追究他们的过错,而是赏赐给他们尊宠的爵位,以劝勉有功之士!”
于是天子下诏,赦免甘延寿、陈汤之罪,不再追究,让公卿们商议该给他们什么封赏。参与商议的大臣们认为,应该根据军法中“捕斩单于”的功劳来定赏格。匡衡、石显则认为:“郅支是一个失国逃亡的逃犯,在绝远的地方窃称单于之号,是伪单于,不是真单于。”皇上参照当年安远侯郑吉的规格,封一千户。匡衡、石显再次反对。夏,四月三十日,封甘延寿义成侯,陈汤为关内侯,食邑各三百户,加赐黄金一百斤。拜甘延寿为长水校尉,陈汤为射声校尉。
于是杜钦上书追述冯奉世之前击破莎车的功劳。皇帝认为那是先帝在位时的事,就不再受理了。杜钦,是已故御史大夫杜延年的儿子。
【荀悦曰】
如果冯奉世的功勋应该得到封赏,就算是前朝的事,也应该受理。按《春秋》大义,撤毁泉台,应该谴责;撤销中军,则应该表扬;功是功,过是过,都要讲清楚。
假传圣旨这件事,非常严重,先王对此十分谨慎,一定是不得已而为之。如果假传圣旨之罪大,而所得的功劳又小,那是可以问罪的。如果假传圣旨的性质不严重,而功劳又很大,那就可以封赏。如果功过相等,不赏不罚也行,总之是权衡轻重,具体情况具体处理。
【胡三省曰】
《春秋·公羊传》记载,文公十六年,毁泉台。为什么要批评这件事呢?因为那泉台是祖先修筑的,你不去住就是了,为什么要撤毁呢?同样,又记载了撤销中军番号的事,因为鲁国是诸侯国、小国,不应该有三军,撤去一军,是恢复古制。
【华杉讲透】
这件事情比较复杂,假传圣旨是大罪,如果假传圣旨都没罪,那人人都有皇帝的权力了。但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正如荀悦所说,看他假传圣旨的性质,他是集结属国军队,去攻打本来有罪的敌人,如果干成了,立了大功,就可以无罪。陈汤要赌的,就是这个。
至于石显、匡衡所说:“延寿、汤擅兴师矫制,幸得不诛,如复加爵土,则后奉使者争欲乘危侥幸,生事于蛮夷,为国招难。”这话也有些道理,后世白居易有“不赏边功防黩武”的诗句,如果冒险成功都获得封赏,那边关武将,个个跃跃欲试了。况且,立国万里,他剿灭一个和平的村庄,把女人抢了,将男人的人头报上来说是剿匪所得,这种事情历史上屡见不鲜。
但是,石显、匡衡所论,只是一个方面,甘延寿、陈汤巨大的功勋,在刘更生的奏书里面写得很清楚了。
第三个方面,是私吞战利品的事情。这件事可以说不算事,皇上得到政权和土地人民,战士们得到战利品,这本身就是兵法的潜规则,也是陈汤去做这件事情时他想要的。况且,他集结那么多属国的兵马去打仗,没有战利品,那些军队怎么会去?曹操说:“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这本身就是游戏规则。曾国藩灭太平天国,王阳明平定宸濠之乱,都没上交一分钱的战利品,汇报给皇上都是敌人没钱。皇上也不会追究。钱到哪里去了?要问士兵们为什么而战?钱当然是分给大家了。皇上应该关注的,是刘更生说的,没有要国家一兵一卒,也没有要国家一斗军粮,可以说是免费干活,皇上怎么能参与分战利品呢?
最后一个问题,刘更生把道理说得很清楚了,匡衡、石显还是极力阻止封赏,并且成功把一千户的食邑,减少为三百户,整整少了七百户!石显为什么阻止呢?因为他和甘延寿有私仇,他想把姐姐嫁给甘延寿,甘延寿没给面子,拒绝了。匡衡为什么阻止呢?因为他之前反对,如今他的意见没有得到采纳,他没面子,无论如何要采纳一部分,才能证明他的正确。皇上为什么把一千户的赏赐削减成三百户呢,就是给这两个大臣面子。
你看,说起来都是为国为民的工作意见,实际上都是私人恩怨和小心眼。这就是生活,我们就要和这些人打交道。
8 当初,太子刘骜喜好经书,宽厚谨慎,也很博学。后来,却爱上喝酒,喜欢私房之乐。皇上就觉得他没有能力治国。而山阳王刘康有才艺,母亲傅昭仪又受宠幸,皇上于是时常有意以山阳王为嗣。皇上晚年多病,不亲政事,雅好音乐,有时把鼙鼓(一种军中小鼓)放在殿下,天子自己靠在栏杆上,投掷铜丸击鼓,鼓声就跟用手击打的节拍一样。皇上这一手,后宫及左右擅长音乐的人都做不到,而唯独山阳王能行。皇上数次称赞山阳王有才。史丹进言说:“所谓有才,敏而好学,温故知新,像皇太子那样,这叫有才。如果像乐手那样擅长丝竹鼙鼓,那陈惠、李威那样的黄门吹鼓手也比匡衡还有才,可以做相国了。”皇上嘿然而笑。
后来皇上卧病在床,傅昭仪、山阳王刘康常常侍奉左右,而皇后、太子却很少能够觐见。皇上渐渐病重,心情抑郁不平,数次问尚书当年景帝废刘荣而改立刘彻为太子的故事。当时太子的舅父阳平侯王凤为卫尉、侍中,与皇后、太子都非常忧虑,不知道该怎么办。史丹是皇上亲信大臣,得以进皇上寝宫探病侍奉,等到皇上独自在病床上的时候,史丹直入皇上卧室,一直走到床榻边青蒲席上,伏地磕头哭泣说:“皇太子是嫡长子,立为太子已经十几年,天下百姓都知道他的名号,无不归心于他。如今看见皇上宠爱山阳王,全国街谈巷议,流言纷纷,为国家担心注意,都说太子之位正在动摇。如果真是这样,公卿以下必然以死相争,不会奉诏。臣请求陛下先赐我死罪,作为群臣的表率!”天子一向心软,不忍心看见史丹哭泣,史丹的话,又言真意切,皇上受到感动,长叹说:“我的身体是一天天不行了,太子和山阳王、信都王年纪都还小,我如何能不挂念他们的未来呢?但是并没有废立太子的意思,况且皇后谨慎,先帝又爱太子,我怎么会违背先帝的旨意?你在哪儿听来这些说法?”
史丹即刻后退,叩头说:“愚臣妄闻,罪当死!”
皇上于是接纳了史丹的意见,对他说:“我的病越来越重,恐怕好不了了。你要好好辅佐太子,不要辜负我的重托!”太子的地位于是得以稳固。而右将军、光禄大夫王商、中书令石显也拥护太子,颇为得力。
夏,五月二十四日,帝崩于未央宫(刘奭二十七岁即位,在位十六年,享年四十三岁)。
【班彪赞曰】
我的外祖父兄弟,当过汉元帝的侍中,对我说:“元帝多才艺,写得一手好书法,鼓琴瑟,吹洞箫,也会自己作曲,再谱成新歌。年少时就喜好儒术,即位后多用儒生,委以重任,贡禹、薛广德、韦玄成、匡衡相继担任丞相。但是,皇上为文义所拘泥牵制,优柔寡断,孝宣中兴的事业,就衰微了。不过,元帝宽宏待下,恭敬俭朴,号令温和,也有古代帝王的风范。”
9 匡衡上奏说:“之前因为皇上圣体不安,所以恢复之前已经撤出的祭庙,但是并没有得到祝福。审察下来,卫思后、戾太子、戾后园,亲情未尽,应该保留。孝惠帝、孝景帝庙,亲情已尽,应该撤毁。太上皇、孝文、孝昭太后、昭灵后、昭哀后、武哀王的祭庙,也请一并罢废,不再奉祭。”
皇上准奏。
10 六月二十二日,太子即皇帝位,拜谒高庙。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皇后为皇太后,以舅父、侍中、卫尉、阳平侯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王氏从此掌权)。
11 秋,七月十九日,葬孝元皇帝于渭陵。
12 大赦天下。
13 丞相匡衡上书说:“陛下秉性至孝,对先帝哀伤思慕,不绝于心,没有游娱射猎的宴乐,陛下这样慎终追远的精神,应该把它传到永远。陛下天性自然已经如此,愿陛下再留心,再加强!《诗经》说‘茕茕在疚’,茕茕,是忧伤的样子;在疚,是生病,说周成王在武王的葬礼完毕之后,忧伤思慕,心情不能平复,这也正是文王、武王伟大勋业与伟大教化的根本。”
【华杉讲透】
慎终追远,出自《论语》,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是曾子的话。
慎终。
慎,是谨慎、慎重。终,是指家人去世。张居正讲解说,人伦以家庭亲人为重,人们对待自己的父母,或许还能尽孝,但若父母去世,有的人就认为亲人已经去世了,还做什么也意义不大,就不能尽到诚意礼节。这就是人心之薄情,不厚重。
中国人强调养老送终,若只是养老,而不送终,仍是薄情之人。父母必希望你送他一程,葬礼代表了人一生所得到的家庭和社会的评价和承认,不一定风光大葬,但必有真情缅怀,依依相送。葬礼的尊严和感情,也是对青少子弟的教育和熏陶,传承家族精神。
追远。
追,是追思。远,是去世已久的亲人,或远代的祖先。
亲人刚刚去世的时候,我们还能思念。去世的时间长了,悲痛之心淡了,每年的祭祀之礼难免马虎,不能尽心尽意。对远代的祖先,祖父、曾祖父、高祖父等,更不能尽心去扫墓祭祀了。
古代是农业社会,一家人所居之地,必有一个当初带家人来开荒耕田,开基创业的始祖,我读自家的家谱,里面最重要的,有八个字,“开基创业”和“勤耕俭积”,追思那开基创业之祖,他把我们带到这里,开辟了这一片沟渠桑田;追思那一代代勤耕俭积之祖,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来自祖先的付出和积累,我们必须传承这一精神,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加美好的家园。
“臣又曾经听我的老师教我说:‘夫妻配偶,是人生的开始,幸福的源头。婚姻之礼正,然后物品齐备,天命完全。’孔子论《诗经》,以《关雎》为开始,因为婚姻在社会秩序纲纪中,居于首要的地位,是王道教化发端之处。自从上古以来,夏商周三代的兴废,没有一个不是由此而起。愿陛下详览历代得失盛衰的原因,以奠定本朝大基,选拔有品德的人,戒除声色之乐,接近端庄稳重之士,远离奇技淫巧之人。臣听说,儒家六经(《诗经》《尚书》《礼经》《乐经》《易经》《春秋》),是圣人用以统御天地之心,分明善恶、吉凶,指示人生正道,使人不违背良知本性的著作。而《论语》《孝经》,则是圣人言行的要点,应该仔细学习体会。
“臣又听说,圣王自己的修为,一举一动,待人接物,无论是敬祀上天,事奉父母,还是临朝面对群臣,动静周旋,都有一定的章法和分寸,以彰显人伦。恭顺、小心、敬畏、戒惧,这是事奉上天的态度;温柔、恭敬、逊服,这是事奉父母的礼仪;正己、率先垂范、严肃、恭谨,这是统御文武百官的威仪;嘉勉、恩惠、和颜悦色,这是宴享臣下的容貌。一举一动,都遵从礼仪,所以形为仁义,动为法则。到正月初,天子要到正殿去接受群臣朝贺,摆设宴席,以慰劳四方,古书上说:‘君子慎始。’在开始之际,要尤其谨慎,愿陛下留神自己一举一动的礼仪,让臣下能看到盛德的光彩,为国家奠定良好的基础,则天下幸甚!”
皇上谦敬地接纳了他的劝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