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十三年,正月。
燕王正率军攻打,属于山西行都指挥使司治下的蔚州。见兵临城下的燕军,以霹雳车发出飞石而震裂其城后,又见蔚州城中军民惊恐,知道军心不可用的守将王忠、张远、李远不得不举城而降。
燕军进城之后,因燕王严令,对蔚州城中百姓秋毫无犯。
二月,燕王升蔚洲卫指挥同知王忠、张远、李远为北平都司都指挥佥事。蔚洲卫治下的精锐,燕王仍令王忠等带领。
不日,燕王下令蔚洲卫与大军一同进攻大同,而蔚洲卫军士们的家属,燕王则另外派兵将其全部送至北平。
燕王率军至居庸关,锦衣卫就来报鞑靼国公赵脱列干、司徒赵灰邻帖木儿、司徒刘哈喇帖木儿从漠北率众来归。
闻之大喜的燕王,对鞑靼国公赵脱列干、司徒赵灰邻帖木儿、司徒刘哈喇帖木儿皆以爵位封赏。
在随后的交谈中,燕王在赵脱列干口中,得知鞑靼与瓦剌正欲寇边。燕王则书谕鞑靼可汗坤帖木儿、瓦刺王猛哥帖木儿及瓦剌部各首领。
燕王告诉诸将,在谕书中他警告鞑靼可汗若是此时来攻,他不但会立刻关闭边市,他日更会有仇报仇。
至于燕王在信中有没有利用鞑靼与瓦剌之间的矛盾而进行挑拨,诸将就不得而知了。当然,诸将也不关心这个。
他们在意的是,燕王现在居然以亲王之位给赵脱列干等封爵。得知此消息的他们,无一不感到兴奋,因为每个人都知道只有皇帝才有权力去封爵。燕王此举让诸将知道他们这从龙之功,可谓是板上钉钉了。
至于日后是否能封爵,就看自己现在能不能赢得军功?如此想后,一心想封妻荫子的将领们,不由地个个都显得精神抖擞且战意盎然。
翌日,燕军即从居庸关出发,剑指大同。
寒风下的山西行都司都督陈质,在城墙上看到燕军,已将大同城围得水泄不通。
又见燕军的火炮与霹雳车在阵中推出来后,陈质抚了抚被大风吹乱的胡须,然后不慌不忙地沉声道:“我已派兵去山東德州,给大将军李景隆报信。咱们坚守数日,待大军来援时,咱们并可赢得这场攻防大战”。
连续三天的战事,已让士气仍在的守城方感到有些筋疲力尽。
尽管双方作战人员都得以轮换休息。但作为防守方,不可能得到进攻方那种程度的休息。道理很简单,防守方若是失败就是没有退路可言,进攻方若是失败,大不了撤退。双方压力的不同,自然让防守方的精神一直处于高度亢奋状态。
众所周知的是,精神亢奋之人是很难进入睡眠的。
这日乌云密布,寒风也处于一直加大的趋势中。大同守军知道处于逆风状态的他们,今日将面临真正的硬战。
果不其然,不一会儿燕军的飞石与炮弹,就借着风势向他们猛烈攻来。随着寒风越来越大,飞石与炮弹也一次比一次射得更远。当号角声响起时,黑压压的燕军就开始用云梯与各种工具发动起攻城战来。
就在大同守军渐渐感到大势已去之时,天空下起大雪来。陈质见此,笑着大声地道:“弟兄们,打起精神。大雪会让贼军发热的炮管进水,此乃天助我等”。
不一会儿,燕军的大炮就再也没有响起。而霹雳车所发射的飞石,对坚固的大同城池而言破坏力并不大……
也许是燕军知道继续下去,终究是徒劳无功。燕军终于响起了鸣金之音。
陈质看着如同潮水退去的燕军,他虽然猜到可能是李景隆已出紫荆关来援救自己,才使燕军退兵。但看到燕军井然有序地撤退,他愣是不敢下出城追击的命令。陈质觉得即便是如此,自己下城去攻击燕军,不但讨不到半分便宜,反而有可能被燕军骑兵大破。
翌日,看到燕军没有再来攻城,让大同守军顿时就欢呼起胜利来。
确实如陈质所想,李景隆已从德州出发,并由紫荆关进入到北平地区。
不过燕王昨日在还未下大雪之前,就得知了李景隆的这个消息。见围点打援之计又成,燕王正在想如何让大同守军不敢出城之际,天空就下起大雪。
与陈质不同的是,燕王没有感慨“天助我也”。因为他每次出征,经常出现这种天助我也的天象。对此,燕王或许有些麻木。
燕军从居庸关南下在蔚洲(今日蔚县)城外附近,遇到从紫荆关北上的建文军。狭路相逢勇者胜,况且建文军不少士兵至今都没有冬衣。
燕王得以再次大破李景隆。
从降军口中得知建文军中,之前因冬衣不够就冻死不少人。燕王又发现降兵们十个人中,就有两三个人的手指或脚趾完全冻坏。
继而看到建文军逃跑时,丢弃在道路上无数盔甲,燕王有些沉痛地对诸将道:“昏君与奸臣们此刻都没有将冬衣送来,这是让这些大好男儿来白白送死”。
建文军中的俘虏,也没有多少人愿意领路费回德州。他们觉得燕王说的没错。之前没有冬衣,可以说仓促之中难以备齐。但直到此刻还没有备齐,即便是傻子,都能猜到昏君与奸臣们没把他们的命当回事。
再说燕军也是明军。
回去后继续来送死?还是留在燕军中,继续得享太祖时代军功至上?对士兵们来说,是一件很容易就做出选择之事。
至于回乡?士兵通过军中锦衣卫暗探们的提点,都明白到燕王登基之日,就是他们衣锦还乡之时。
当天晚上,燕王就决定将那些曾经跟随傅友德、蓝玉作战的投降骑兵,调往正缺兵少将的大宁。燕王知道张辅喜欢练兵。当然他也认为张辅,有能力让这些士兵迅速恢复战力。
这些士兵来到大宁,周遭的牧民与张辅同样喜出望外。张辅的喜出望外是源自这些百战老兵是拿来能用的战力,而牧民的喜出望外是源自羊毛脱销。
其实士兵们也是喜出望外,因为在大宁穿得暖,吃得饱。再加上大宁军中依旧保留着太祖时期的奖惩制度。如此环境之下,怎么能不让这些昔日为大明浴血奋战的士兵们,很快就对燕军生出认同之感呢?
而且他们在一步步地融入大宁军时,也对张辅有了认识。士兵们觉得张辅言行举止中,颇有昔日颍国公、凉国公的影子。这些南征北战的士兵们,昔日封爵之梦也因此得以复燃。
在建文军中,他们士气低落,是因为看不到任何希望;今日他们既然看到希望,精气神能迅速得以恢复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看着士兵们的士气一天比一天高,也让张辅的干劲一天比一天足。张辅决定一个月后即出塞作战,完成这最后的成军仪式。
四月初,再次大败的李景隆在德州率军向北而行;郭英、吴杰领真定军也向北而行。两军准备在白沟河会师与燕军再次会战。
由于李景隆得到建文帝的信任,他每次推荐谁,都能得到建文帝的认可。所以这人再接连惨败后,不但还能得到各路将士的争献赂遗。甚至这些将领在早晚见李景隆时,还毕恭毕敬地对李景隆磕头。
这让这位常败将军李景隆日益骄恣起来。久而久之,这些将领甚至以殿下来称李景隆。不知为何,对殿下这称呼,李景隆并没有拒绝。
建文帝也确实信任这位曹国公,担心他威仪不够无法统帅三军,赐他于指挥全军的旗帜和受命出征的黄钺,(类似于戏中的尚方宝剑)。在使者携带旗帜与黄钺渡江时,所乘船只被忽如其来的雷电击中,从而发生了船上之人与旗帜与黄钺皆沉于江中的事件
建文帝不理朝中有人说这是天在示警,他断然地再派使者,将新的旗帜与黄钺赐予曹国公。得到天子如此恩宠的李景隆,也因此更加骄纵起来。
当锦衣卫将建文帝与李景隆这一切,告诉回到大宁的张辅。原本因为打了胜仗,心中有些得意的张辅就迅速冷静下来。这种反面例子,足以让人惊醒。
不过张辅倒是理解,屡败屡战的李景隆为何会骄纵?失败没有得到任何惩罚,反而能进一步得以感受大权在握的快感。这种一手遮天,会让任何人都感到自己能主宰一切。
至于李景隆为什么还敢于北进?张辅觉得可能是李景隆认为之前的战败与他无关。是负责后勤的兵部拖了他的后腿;是诸将之前并没有将他当回事,军令不畅通才导致兵败……
如果李景隆这么想,倒也没错。但这并不能改变,他本身就是一个草包这事实。
张辅认为李景隆已然迷失。
不过敌军雄兵百万将在白沟河会军的消息,让张辅对燕王“令半数大宁军立刻前往北平去参与会战”的军令,立即就执行起来。
看着刘才率着骑兵向北平而去后,张辅并又在大宁开始练兵。燕王对张辅的判断是正确的,张辅确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