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番外4:分封制的变化二
    略微说了说工业革命与第一次社会革命的影响后,历史老师顿了一下,对学生们说道:“现在将课本翻到第三章第七节。”
    实际上,按照编纂教科书的人的计划,分封制度的变化是分为两节课的,在讲完太祖、昭帝、章帝与睿帝四位皇帝后只讲从建国之初到第一次社会革命前。但老师们都觉得将分封制度的变化合在一起讲比较方便,于是都将第二章第二节与第三章第七节一起讲。反正就这所应天府第七中学来说,绝大多数学生在开学前都会预习,也不担心他们跟不上。
    “外国的应对等到下学期讲世界史再说,这节课只说藩国。首先进行反抗的是汉洲大陆的藩国。他们宣布废除原本帝国联邦,这是现在史学界对当时整个分封体系的称呼,内部5%的关税税率,将税率大幅度提升到35%;同时汉洲所有藩国建立关税同盟,内部实行10%的关税税率。”
    “这当然引起了帝国中央的不满,但汉洲距离中原太远了,汉洲大陆各藩国的实力也不弱,帝国中央因几乎没有胜算所以不愿意派兵讨伐汉洲,于是只是公开发表声明,宣布开除汉洲大陆所有藩国大明属国的地位,而且同样提高这些国家生产商品的关税。”
    “但之后,西北的藩国也宣布提高税率。以秦藩为首,包括代藩等西北七个藩国同样组建关税同盟。面对西北的藩国,把持帝国中央政府的权贵与资本家的态度与面对汉洲的藩国不同,毕竟从中原攻打西北并不存在无法逾越的距离。他们很快通过了同西北的藩国开战的决议,十万装备精良的帝国中央陆军通过铁路运送到吐鲁番,在正式递交开战通知后攻打乌鲁木齐。”
    “统治乌鲁木齐的宿王(原晋王)马上向秦藩、代藩等藩王求援。当时的秦王亲自带领西北五个藩国的联军七万人通过阿拉山口支援宿藩,代藩派兵从天山以南骚扰吐鲁番、伊吾等地,想要影响帝国中央军队的后勤。”
    “这场战争断断续续持续了几十年,具体经过在《历史教材辅助》上有,因为不是考点所以就不细说了。在几十年的战争后,交战双方都变得精疲力竭,无力再战。其实西北的藩国即使联合起来国力也远不如帝国中央,但他们得到了大多数拂菻国家的支持,甚至就连与秦藩是世仇、相互纠缠了二百年的天方教诸国也支援西北藩国。他们的支援使得主场作战的西北藩国联盟能够坚持住战争不认输。”
    “而拂菻与天方的国家之所以支援西北藩国,原因也很简单。由于昭帝、章帝与睿帝在全世界的分封,使得除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默猎加大陆以外的全世界土地三分之二都在帝国联邦控制中,剩下的土地还有全世界十分之一的土地位于北极圈周围,当时无法被开发利用。除西班牙、葡萄牙与英格兰在南汉洲与加勒比海抢占了少量土地,拂菻国家在地理大发现中没有其他收获;天方国家更惨,他们什么收获都没有。”
    “我前面说了,在工业革命后,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与政治、军事体制的变革,大国与小国之间的国力差距成倍增加。由于错过了地理大发现,印度又被大明独占,拂菻与天方国家得不到充足的市场,工业发展缓慢。”
    “他们拥有的土地与资源或许相当于帝国联邦的40%,但国力加在一起连帝国联邦的五分之一都没有,帝国联邦如果愿意,完全可以将这些国家都灭亡。当时有个笑话,说大明帝国中央之所以不将拂菻与天方地区的国家都灭掉,是因为很多勋贵喜欢大洋马,担心灭了这些国家迁移汉人过去后,子孙后代就没有大洋马骑了。”
    “面对如此大的国力差距,拂菻与天方国家一直想要拆散帝国联邦,从而能够与帝国联邦的各部分‘公平竞争’,分享市场发展工业促进贸易。所以当他们发现帝国联邦有分裂的可能后,就竭尽全力要将‘可能’变为现实,支援任何违抗帝国中央命令的藩国。”
    “这些本来应该在世界史部分讲述,我说的多了点儿。不过我一直认为,从建业六年的伊吾之战开始,帝国的历史其实与世界其他国家密切相关,而且直到现在为止全世界以汉人为主的国家的土地面积也占到全世界土地总面积的一半左右(不含南极洲),可以说大明史就是世界史,根本不应该单独分出来世界近现代史。不过编纂教材的人这样编教材,将世界史的内容都混在一起讲也容易乱,所以只能这样讲了。”
    “这场战争于复兴历301年,也就是西元1668年结束,帝国中央与西北藩国联盟在阿富汗的喀布尔签订停战协定,暂时中止了这场战争。你们要记住,是暂时中止,理论上并未结束。这算不上太重要的考点,但选择题有时候会考。”
    “《喀布尔停战协定》的签订,使得帝国中央的权威大幅度降低,原本还算恭顺的南洋藩国见此也纷纷反抗帝国中央的剥削。虽然这些国家距离中原太近,拂菻与天方国家也很难援助,所以很容易被帝国中央镇压,但也使得帝国中央进一步失血衰弱。同时,权贵与资本家对自己因市场减少、还要出钱平叛导致收入降低不满意,权贵与资本家互相掠夺财富的同时,他们也一起加大了对中原民众的压榨,使得国内矛盾日益加大。”
    “国内矛盾,中央与藩国矛盾,权贵与资本家的矛盾,这一切,最终导致了第二次社会革命。第二次社会革命是大明历史,也是世界历史上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他不仅是大明的革命,而是波及全世界的一次革命,对全世界所有国家都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也因此,第二次社会革命的内容是整个中学历史的重点,每年大考都至少占10分。不过这部分内容要在下一章才讲,这节课并不讲。”
    历史老师在台上说这段话的时候,允熥忽然感觉同桌不大对劲,侧头看了一眼,发现他浑身在颤抖。允熥又看向其他贵族出身的同学,发现他们在老师提到‘第二次社会革命’这几个字后表情也都不好看,不由得在心中暗道:‘第二次社会革命的影响这么大?看来今天中午要好好看一看第二次社会革命是一场什么样的革命了。’
    “第二次社会革命使得中原与南洋一片混乱,国家完全失去了秩序,印度也趁机脱离帝国而独立。在这种混乱中,南洋许多稳定住国内局势的藩王认为机会来了。此时南洋的民族同化已经基本完成,不会再发生一旦反叛藩国内就会分裂的情况,有能力出兵中原了。”
    “首先出兵的是宋藩。宋藩位于吕宋岛,距离中原很近,汉人很多,资源又很丰富,是当时南洋藩国中实力最强的。当时的宋纵王朱昌栒首先以平叛为名出兵中原,之后……,遂占领首都,逼迫庄帝将皇位让给他,自立为帝。”
    “但朱昌栒没有稳定住局势。在他逼迫庄帝让位前,因为三百多年来帝系一直平稳传承,人们心中皇帝是不可动摇、不可忤逆、不可触犯的,除激进的叛军外大多数人都真的将皇帝当做天子。朱昌栒的做法打破了笼罩在皇帝身上的神话,使得帝国局势彻底不可收拾。”
    “之后,苏藩……,越藩……,蒲藩……,岷藩……,叛军……,在中原混战。趁着这个机会,西北藩国联盟与汉洲藩国联盟的独立性进一步提高,拂菻与天方国家抓住机会快速发展。”
    “经过了几十年的混战,这时最终收拾残局的人出现了,他就是世袭宣国公、死后被追封为南岩忠毅郡王的张子骞。张子骞是淮南康公主与宣国忠襄公张无忌的后人,世代承袭宣国公之位。为平定蒙古,昭帝任命宣国忠襄公为宣府总兵、兼任北平知府,后来宣国公家世代担任这两个官职。第一次社会革命后、平帝在位时,撤销了宣国公家的这两个官职,但宣国公家仍然是大明顶级勋贵,在宣府、北平一带拥有巨大的影响力。”
    “第二次社会革命一片混乱的时候,宣国公家为了自保,将北平、宣府两地的军权又收在手中,并且逐渐控制了河北、山西、热河、察哈尔四省,以及当时名义上还是独立国家的蒙古。”
    “之后随着混乱加剧,亲眼见到百姓困苦,帝国建立三百年来的成果毁于一旦,拂菻与天方国家却趁着这个时候快速发展,帝国将要落后于世界,接任宣国公的张子骞决定荡平叛逆、重整秩序,他首先带兵南下攻打山东,……,通过一系列战役,最终平定中原与南洋、东北,重新恢复帝国联邦的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