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古代的男子留长发?清代的男子还要编辫子?
在中国古代,无论男女都留长发,而且是越长越好,他们几乎不剪头发,最多是略加修理。这一习俗,源于古人对头发的认识。《孝经》说,身体发肤,都是父母遗留下来的,既然受之于父母,就应当体念父母爱儿女的心,保全自己的身体,不敢稍有毁伤,这就是孝道的开始。所以,古时候按照礼教规矩,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另外,古人把头发看作通过气血跟身体联系起来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古人的头发,从小到大称呼是不同的。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是“垂髫(tiáo)”,“髫”是指头上下垂的短发。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是“总角”,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男子15岁是“束发”,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称为“及笄(ji)”,表示已经成年。古人男子20岁束发而冠,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
头发对于古人来说如此重要,以至于古时的一种刑罚叫“髡(kun)刑”,也就是剃发,这是一种极大的污辱。
清代男子编辫子始于清军入关后的“剃发令”。作为金代女真人的后裔,满族的男子直接因袭了女真人编发为辫的独特习俗,剃去周围头发,只留颅后发,编成一条大辫子,垂于脑后,以彩色丝线系结,再饰以金银珠玉等。剃发留辫是为了方便骑马行猎,这种发式最初可能还有部族的差异,努尔哈赤所在部族的发型和其他部族略有不同,清朝入关后,这样的发型经统一后成为“标准发型”。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统治者颁布“剃发令”所要求的剃发标准,并非现在人们常常看到的剃半个头,而是将头颅四周的头发都剃掉,只留一顶,如铜钱大,结辫下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