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巧板的前身是排座游戏?它是如何演变的?
最早的七巧板起源于宋代的室内游戏,它那时候不叫七巧板,而叫燕几图。燕几是古人休息、端坐时倚凭用的一种小几。北宋有一位叫黄伯思的学者,他博学多思,对数学、几何图形很有研究,同时还热情好客。为了宴请宾客,他设计了一种用6张长方形小桌子组成的“燕几”。这种燕几包括长宽比例为4比1的长桌一张,长宽比例为3比1的长桌两张,长宽比例为2比1的桌子三张。黄伯思依据客人的多少、位置的朝向来组合这六张桌子,能满足不同人数、不同风格的宴会的要求。由于这种室内几案的布置方式颇具趣味性,后来逐渐成为文人宴会时的一个游戏内容。
后来,有人在燕几图基础上又增加了一张小几,它的长宽比例为1比1。变6张桌子为7张桌子,这样的燕几图又被称为七星图。7只几案可以视宾客多寡,任意拼排成不同形状,一共可以衍变出68种形状。到了明代,书画家、发明家戈汕依照燕几图的原理,又设计了“蝶翅几”,由十三件不同的三角形和梯形几案组成,可拼出一百多种图形。再后来,有人把宴几缩小,变桌子为七块五种样式的板,用它来拼图。古人实用又好玩的排座游戏就演变成一种玩具,这种七巧板与我们常见的七巧板已经基本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