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青”是如何从“蓝”里提取出来的?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是富于哲理的名言,这句话也侧面反映出我国古代印染生产的情况。青色是底层百姓使用的颜色,需求量最大。那么,“青”是如何从“蓝”里提取出来的呢?
“蓝”指的是可以提取靛蓝的蓝草。能制靛蓝的蓝草有好多种,古代最初用的是菘(song)蓝,后来逐渐发现了蓼蓝、马蓝、木蓝、苋蓝等“蓝类”植物。
提取靛蓝的过程,在北魏农学家贾思勰的著作《齐民要术》中有详细记载。首先把蓝草倒竖在坑中,倒入水,使蓝草全部浸在水里。浸泡一定时间后,将浸液过滤,加入石灰水,用木棍快速搅动。等到坑里的物质沉淀下来,倒掉清水,留在底部的泥状物就是靛蓝了。我国古代这种运用靛蓝染色的技术,在化学原理上,与现代合成靛蓝的染色技术是非常接近的。靛蓝并不能直接被丝织物吸收。染色时,人们在靛蓝中加入酒糟,使之发酵,经过化学反应,靛蓝就还原成了可以被丝织物充分吸收的靛白。用靛白染的白布,经过空气氧化后,就呈现出耀眼的蓝色。靛蓝的颜色比蓝草更深、更厚重,因此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