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西方人用哆雷咪发嗦啦(123456)作音阶,我国古代用什么表示音律?
    ■ 西方人用哆雷咪发嗦啦(123456)作音阶,我国古代用什么表示音律?
    我国古代的音乐学中有“五声”“十二律”之称。所谓“五声”,即宫、商、角、徵(zhi)、羽,相当于西方音阶do、re、mi、sol、la。而“十二律”,则是将一个八度依照“三分损益”的原则分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rui)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等十二个不完全相等的半音。
    五声十二律的说法在历代典籍中带有一定的神秘主义色彩。为什么是“五声”呢?因为有“五行”金木水火土。为什么是“十二律”呢?因为一年有十二个月。这样的解释固然有些牵强,但是除却这层神秘主义的外衣,“五声十二律”自有其音乐学上的道理。在西方古典音乐中,一个八度也同样分为十二个半音(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钢琴的黑白键),而且“十二平均律”还是中国明代的朱载堉(yu)发明的,比西方音乐要早上一百多年。另一方面,在中国从古至今的民间音乐中,“五声音阶”得到了广泛的使用。虽然在五声之外,也存在着变宫、变徵这样的音阶,但是它们往往是和一种悲伤的感情联系在一起的,比如荆轲在告别燕太子丹、去往秦国之前所唱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就是所谓的“变徵”之声。
    当然,中国古代音乐中的音阶使用确实也并不限于五声音阶。在民间音乐之外,尤其是从近年出土的各种古代乐器来看,不仅七声音阶得到了广泛的使用,甚至还可能存在着八声音阶乃至九声音阶的音乐作品,这些音乐作品也同样是中国古代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并不能将中国古代音乐简单概括为五声音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