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如今已经失传的“箜篌”为什么受到众多文学家的青睐?
    ■ 如今已经失传的“箜篌”为什么受到众多文学家的青睐?
    箜篌(konghou)有卧箜篌与竖箜篌之分。传说卧箜篌是汉武帝命人制作、运用于祭祀演奏雅乐的乐器,其形制接近于瑟,有七条弦,用拨子进行演奏。但是这种卧箜篌到了唐宋之后就逐渐失传,因此我们并不清楚汉代人所说的箜篌究竟是怎样的一种乐器。
    敦煌壁画箜篌演奏图
    竖箜篌则来源于西域,是少数民族所演奏的乐器。它与现在西方的竖琴有一定的渊源,演奏方法也与竖琴类似,都是竖抱于怀中,两手在弦的两侧交相弹拨而发出动人的乐声。但是这种竖箜篌到了明清之后也逐渐失传,好在从古代的各种绘画中我们能够看出竖箜篌的样子,可以将它重新复制出来,并用于演奏。
    其实与古筝、琵琶相比,箜篌的文学色彩更为浓厚。或许是因为其音色的空灵,文学作品中出现箜篌时,往往会带有一丝远离人间的、凄美的色彩。比如在那首伤感的歌咏爱情的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就有“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的诗句,而在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也出现了“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的诗句。这种感伤的情调往往使箜篌与凄美的女子形象联系在一起,而箜篌也逐渐成为一种典型的文学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