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曾流行“戴高帽”?他们的“高帽”有什么样的款式?
古人的服饰一般分为冠、衣、裳、履四个部分。冠就是帽子,履就是鞋子。帽子在中国有很悠久的历史,帽子最早叫“头衣”,即头部的衣服,到了秦汉的时候,还没有“帽”这个称呼。头衣可以分为冠、弁(biàn)、冕等几类。贵族所戴的帽子叫“冠”,男子二十岁成年之后才能戴冠,叫作“行冠礼”,即成人礼,意味着男孩子要开始承担责任了。冕是大夫以上的贵族参加典礼时所用的礼帽。弁是皮革或布做的帽子,是次于冕的礼服服饰。
甘肃瓜州榆林窟元代壁画中一对上香祈福的蒙古男女贵族。居右女子的头饰即为顾姑冠。
古代的不同时期,确曾出现过戴高帽的装扮。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诗人屈原就喜欢戴高帽子。他在《涉江》里面说:“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意思是说,我年幼的时候就喜欢奇特的服装啊,年纪大了也热情不减。佩戴着光闪奇丽的长剑啊,头戴着高耸入云的切云帽。
元朝的蒙古妇女也流行戴高帽子,人们把这种高帽子叫作“顾姑冠”。这种冠高三四尺,而且帽子的高度还和戴的人身份有关,由于这种冠太高,妇女出入营帐时只能把头低下,很不方便。
到了明朝中期,戴高帽子的习惯又一次流行了起来。有一位尚书,他“纱帽作高顶,靴着高底,舆用高杠,人呼为‘三高先生’”。意思是这个尚书喜欢把乌纱帽做得很高,官靴的底子做得很厚,抬轿的木杠也做得很高,来显示自己的威仪。
我们现在通常把说让人高兴的话叫“戴高帽”,关于此还有一个笑话:有个京官要到外地去任职,走之前去和他的老师告别。他的老师告诫他说:“外地的官不容易当,最好谨慎些。”那人说:“我准备了高帽一百顶,见到一人就送他一顶,这样应该不会和别人发生冲突了。”老师听后很生气地说:“我们应以正直的原则与人交往,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那人说:“天下像您这样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