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古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亭”?
这里的“亭”指的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亭子。这个亭在秦朝就有了,每隔十里设置一个,主要负责接待来往的官员、抓捕盗贼、处理民间纠纷等基层工作。每个亭的最高负责人就是亭长,当年汉高祖刘邦还没有起义的时候,就曾经做过秦朝的亭长。
亭长究竟有多大权力?听过一个故事之后你就明白了。王莽在位的时候,有一个大官的手下夜晚路过奉常亭,受到亭长的盘问,他就把自己的官名告诉了亭长,谁知亭长当晚正巧喝了酒,趁着酒劲不依不饶,非要他出示证件来证明身份。这个大官的手下从来没有被一个小小亭长责难过,一怒之下,就用马鞭打了亭长。亭长被打,酒劲上来,一还手,没轻没重的,竟然就把大官的手下杀死了,于是亭长被上级的官员抓住判了刑。亭长的家人为了救他,上书王莽,王莽知道了以后命令说:这位亭长是在执行公务,不能因此惩罚他。亭长于是被无罪释放,那位大官听了王莽的批示,赶紧亲自向王莽请罪。
亭既然是这样的功用,建筑的样式当然不能像亭子一样了,而是一个有墙、有门、有窗的房子。后来亭不再是官府设立的行政机构,却留在了诗词歌赋里,成了离别、送别的代名词。李白在他的《菩萨蛮》中就说“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意思是,一个长亭接着一个短亭,不停地走下去,回家的路何时才能走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