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阳节为什么要登高、佩茱萸?
据南朝文学家吴均在《续齐谐记》里记载,重阳节登高、佩茱萸的习俗源于汉代“桓景避难”的传说。传说东汉时汝南人桓景拜仙人费长房为师。有一次费长房对桓景说,某年九月初九有大灾,要他速速回家,告诉家人缝一些袋子,里面装上茱萸,系在臂上,然后登山饮菊花酒,这样才能躲过大祸。到了九月初九这一天,桓景按照师父的话做了,带着全家人登山,果然平安无事。晚上回到家中,发现鸡犬牛羊全都死了。此后人们每到九月初九就登高、野宴、佩戴茱萸、饮菊花酒,以求免祸。
这虽然是个荒诞的故事,但却反映出了先民的心理。古人认为“九为老阳,阳极必变”,从一数到九,阳数就数到了尽头,再数下去,就又要从一开始,这就是所谓的“阳极必变”,因而九是个盈极而亏,由盛转衰的隐含着不祥因素的数字,而九月初九是两个“老阳”之数重叠在一起,就更不吉利了,所以人们要寻找一个化解之法,这个解法就是登高、插茱萸。这个认识实际上是阴阳家唯心世界观的反映,却造成了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民俗,这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是非常可以理解的。到了后世,人们重阳登高就不再是为了避祸或避邪了,其目的多在于游赏。重阳之日,天高气爽,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百川澄清,是登高望远,游目骋怀的最佳时节。而所谓登高,主要是登山,也有人登楼台。而佩戴茱萸的习俗,到唐宋时已逐渐改为插茱萸了,所以王维诗中才会有“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