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说“冬至不算节”,也有人说“冬至大如年”,冬至到底重不重要呢?
古人对冬至的理解是:阴气重到极点,阳气开始产生,太阳南移到了极点,白天短到了极点,日影长到极点,所以这一天叫“冬至”。现代天文科学的测定证实了这一点,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全年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冬至这天,虽然北半球日照时间最少,但由于此时地面在炎热夏季积聚的热量还没完全消散,所以气温还不算最低。但由于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比获得的太阳热量要多,因而气温短时间内会持续下降。冬至过后,全国各地都进入最寒冷的时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俗语。
关于冬至,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一个是“冬至不算节”,一个是“冬至大如年”,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冬至的地位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古时候,中华先民曾把冬至看作岁首,视为像春节一样的重要节日,冬至日要贺冬、祭天、祭祖、迎神、避邪等。后来,当冬至节的重要性随历史发展而逐渐降低的时候,冬至节的一些风俗便渐渐融入了春节的风俗之中。
在明朝的时候,冬至还非常受重视,无论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都会奔走相贺。但到了清朝就只有皇宫重视冬至了,百姓已不把它当作节日,只吃一碗饺子而已,所以北京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而在官场上,百官除了互相祝贺之外,还必须要做一件重要的事——戴有皮沿的暖帽。而且从这一天开始,按“官品”够得上穿“貂褂”的人都要穿起来,当时叫“翻褂子”。一件貂褂的价钱很贵,在当时又非穿不可,有钱的王公大臣自然不在话下,而有些官,像礼部、翰林院、御史台等清水衙门的人就要到估衣铺去买旧的,不管怎么旧,只要是一件貂褂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