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28章 一厢情愿
    德城,总理府。
    天还没亮,迪迦拉就召集战时内阁的全体成员,以及军方的高级将领,为南部战区与西部战区的局势商讨对策。
    虽然话是如此,但是除了由军方安排的高级参谋介绍了交战情况之外,没有一名参会官员与将领发表意见。针对当前的战局,其实也没什么好说的。大家都知道,迪迦拉召开紧急会议,主要是为了增强在领导阶层的威信,抵消失败产生的冲击,确保梵罗国上下,特别是军队依然听从他的指挥。
    至于战争,还是得照常进行。所谓的对策,也不需要拿到这种高级会议上讨论。
    南部战区,梵罗军对已经着手加强沿海地区的防御部署,还会按计划,逐步把空中作战的指挥权移交给纽兰远征航空队,由纽兰空军派来的将领担任总指挥,从而减轻梵罗空军的作战负担。
    只是,纽兰远征航空队绝不是万金油。
    除非能够打通海运航线,不然纽兰远征航空队最多就只能坚持几个月,然后就会因为没有飞机可用而丧失作战能力。至于在战前送过来的那些作战飞机,就算拼凑起来后能够正常使用,那也是杯水车薪。在打通海运航线之前,唯一能够指望的,也就是用潜艇运送一些关键的耗材,比如非常容易损坏的电子设备,使用寿命较短的零件,以及梵罗国没办法生产的特种油液。
    总而言之,纽兰远征航空队再是厉害,也是无根的浮萍。
    真正能指望的,其实是横垣在冈伽罗平原南面,覆盖了大半个梵罗半岛的德干高原。
    换句话说,就算东方联军在南部地区登陆,也需要横穿德干高原,才能把战线推进到冈伽罗平原。
    以梵罗国糟糕透顶的道路与铁路,在德干高原上行军绝对是一场灾难。
    至于沿海岸线推进,因为需要夺取港口充当后勤保障的基地,所以作战难度不会小到哪里去。
    关键还有,南部地区不是杳无人烟的荒漠。
    除了沿海城市之外,德干高原上也有很多城镇,还有不少大城市,南部地区的人口总量高达3亿。
    在理论上,占领南部地区至少需要动用100万地面部队。
    战争初期,梁夏帝国去哪里找100万地面部队?
    何况,还需要为占领军提供后勤保障。
    别说肯定会遇到的武装抵抗,哪怕没遭到抵抗,出动百万大军占领梵罗国的南部地区都得不偿失。
    正是如此,连迪迦拉都认为,东方联军不会在南部战场投入重兵,最多也就是夺取几座沿海港口城市,获得几处立足点,然后由航空兵与远程炮兵打击内陆地区,通过远程封锁与打击让退守内陆的梵军不战自乱。只要封锁持续数个月,居住在内陆的2亿平民就将成为梵军的头号麻烦。
    这个判断并没有错。
    前面已经提到,不管是哪套作战计划,都没有考虑攻占梵罗国的南部地区,特别是内陆腹地。
    以当前的战略局势,重点在西部战场。
    梵罗国划分的西部战场,就是东方联军的西南战场。
    如果按照人口分布划分,梵罗国在大体上可以分成三个部分,也就是西北地区、北部地区与南部地区。按照非官方统计数据,这三个地区的人口规模全都在3亿左右,没有明显的差距。
    换成人口密度的话,差距就很明显了。
    西北地区还不到30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8%,却供养了3亿多人。北部地区接近50万平方千米,占比为15%,人口也超过3亿。南部地区超过140万平方千米,占比超过了40%,人口还不到3亿。
    可见,西北地区的人口密度最高,而南部地区最低。
    如果计算农业产值,北部地区则是绝对的第一。
    梵罗国的各地总面积在24亿亩到27亿亩之间,为全球第二,仅比纽兰共和国少了不到百分之十,至少都比梁夏帝国多了2亿亩。在粮食产能方面,梵罗国位居全球第三,仅次于梁夏帝国与纽兰共和国。
    在这20多亿亩耕地中,冈伽罗平原占了4成。
    得益于良好的光热条件与充沛的降雨,以及肥沃的土壤,冈伽罗平原一直都是梵罗国的粮仓。依靠4成的耕地,产出了差不多四分之三的粮食,供养了7亿多梵罗人,甚至能用来出口创汇。
    其实,梵罗国一直都是全球最大的大米出口国之一。
    只看自然因素,由冈伽罗河冲积了数千万年才形成的冈伽罗平原,绝对是这颗星球上面最适合农业耕种的地方。拿水稻来说,同纬度地区只有冈伽罗平原能一年三熟,而且不需要大量使用化肥。
    从无极高原上冲刷下来的淤泥足足有数千米厚,即便再过几千年都很适合耕种。
    关键还有,梵罗国依然是典型农业国,全国有超过8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并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即便是城市里的居民,也有很多是从事第一产业,或者跟农业相关,比如食品加工与农具销售。
    从这个角度看,北部地区的重要性并不在西北地区之下。
    虽然在地理位置上,西北地区与北部地区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从西到东,横贯梵罗国的“梵罗河-冈伽罗河走廊”,而这也是梵罗国的基本盘,但是在这条走廊的西南方向上,存在一个较为明显的缺口,也就是位于德干高原西北、冈伽罗平原西部、在德城南面数百千米之外的马尔瓦高原。
    说是高原,其实更像是丘陵地带。
    如果把冈伽罗平原说成第一台阶,那么马尔瓦高原就是第二台阶。
    也就是说,如果敌人从西边杀入,然后沿着马尔瓦高原向东推进,就能够切断西北地区与北部地区的联系。
    更加重要的是,德城所在的西北高原,在地理层面上也属于第二台阶。
    说得直接一点,在控制了马尔瓦高原之后,东方联军既可以北上强攻德城,也可以南下征战德干高原,还能向西扫荡冈伽罗平原。反过来,梵军只要丢失马尔瓦高原,就必然会处于进退失据的境地。
    早在6年之前,梵罗当局就认识到了马尔瓦高原的价值。
    前面就提到过,周涌涛出任帝国首辅之前,纽兰共和国依仗sr-71a“黑鸟”3倍音速侦察机率先服役,利用在梵罗国租用的军事基地,对帝国本土进行战略侦察,最终导致严重的军事对峙。
    当时,帝国就向巴铁的南部地区增派了3个主力师,摆出了准备在地面开打的架势。
    这3个师,只有1个师部署在卡拉港,另外2个师在北面的海尔布尔,直接面对马尔瓦高原。
    帝国陆军的战略意图非常的明显,在开战之后全速向东突击。
    只要帝国陆军的装甲部队站上马尔瓦高原,梵罗国必定战败。
    随后,才轮到部署在本土西南地区的地面部队出手,从东边发起进攻,扫荡梵罗国的东北地区与北部地区。
    按后来公布的相关资料,梵罗国与纽兰共和国进行了好几次兵棋推演,而得出的结论都是梵罗国将在一个月内战败,而且纽兰共和国鞭长莫及,甚至没有办法赶在梵罗国战败之前完成动员。到最后,梵罗国有很大的可能会被梁夏帝国强行肢解,或者说梁夏帝国将会借此机会解决心腹大患。
    别说是3个师,只需要1个装甲师就能突破梵军的边境防线。
    因为在该方向上确实是无险可守,也没做前期部署,所以就算梵军的兵力充足,也挡不住帝国陆军的锋锐。
    在理论上,只要后勤保障没有出问题,帝国陆军能够在一周之内杀到科塔。
    正是如此,在对峙即将演变成战争的时候,梵罗当局发出逐客令,纽兰空军随后撤走了部署在梵罗国境内的“黑鸟”侦察机。为了让梁夏帝国放心,梵罗国还邀请梁夏帝国的外交武官参观了部署“黑鸟”的空军基地,并且在武官面前拆除了用来为“黑鸟”提供保障的机库等基础设施。
    此后,梵罗国开始加强西部防线。
    因为需要面对帝国陆军,所以梵罗陆军没有花费太大的精力构筑边境防线,也没把希望寄托在防御阵地上。
    在该方向,唯一能够依靠的,也就是梵罗沙漠。
    为此,梵罗陆军构筑了两条以道路与铁路为基础的战略防线。关键是,这两条防线总体上呈v字型,不但起到屏蔽首都德城的作用,还能够逼迫从西边杀来的敌人向南运动,也就是深入梵罗沙漠。
    西边的防线从比卡内尔到斋普尔,而东边的防线从德城到斋普尔。
    只是,这两条v字型防线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缺点,向南拓展的空间不够,对防御部队有很高的要求。
    说得直接一点,如果梵罗陆军希望依靠这两条防线,准确说是部署在中心点上,也就是斋普尔的地面部队来阻击向马尔瓦高原推进的敌人,就得具备极高的战术机动能力,能够进行大范围战场机动。
    不说别的,梵军从斋普尔附近的前进阵地出发,至少需要向南突击100千米才能对敌人构成威胁。
    显然,这个要求对梵军来说,确实是勉为其难。
    别说是在战时,就算在和平时期,让梵军装甲部队快速行进100千米,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到了战时,没有制空权,装甲部队凭什么进行大范围的战场机动?
    何况,实际需要的突击距离肯定不止100千米。
    此外,梵军主动出击打野战,梁夏陆军肯定是求之不得。
    正是如此,梵军又在这条防线的外面增加了几个防御支撑点,斋普尔西边的阿梅杰尔与焦特里尔,斋普尔南面的科塔与乌代布尔,并且依托这几个支撑点扩展了防线,或者说建立了两条新防线。
    这样一来,也就把防区扩大到了马尔瓦高原的西部地区,以及梵罗沙漠的东部地区。
    按梵军的部署,或者说战术设想,如果东方联军从西边发动进攻,并且以攻占马尔瓦高原为目的,那么不管从哪个方向推进,至少都需要突破两道防线,梵军则能充分利用防御获得的时间调整防御部署。
    关键就是,可以把主力部队部署在斋普尔附近,而不是分散在整条防线上。
    也就是按这套战术,西部战场上的梵军主力部队都在斋普尔附近,而守卫前沿防线的几乎全都是二线部队。
    这么部署还有一个好处,平时的管理与训练也更加方便。
    当然,还能大幅度降低军费,也就是日常开支。
    这套防御部署本身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梵军能否把作战设想转换成实际行动。
    关键,其实就是前面提到的,梵军的战场机动能力。
    要是无法快速进行战场机动,再是牢固的防线都是摆设,即便是传统的阵地防御战,也得依靠预备队发起反击。
    针对这个问题,梵军也做了调整,准确说是把希望寄托在了盟友身上。
    没错,就是纽兰远征航空队。
    按梵军的要求,纽兰远征航空队的几十架a-10a就部署在斋普尔东边的阿格拉,主要使命就是支援西部战场的部队作战,在敌人发起突击之后,摧毁敌人的装甲部队,削弱敌人的突击力量。
    关键就是,a-10a是当今最强悍的专用攻击机之一,号称坦克的克星。
    只要能挫败敌人的锐气,让敌人放慢推进速度,梵军就能从容的完成兵力调动,甚至不需要进行大范围的战场机动。
    可见,梵军的如意算盘打得很响。
    只是,能不能实现,还有得一说。
    其实,这也是迪迦拉发火的原因。
    地面战斗已经打响,那些身居高位的将领,没有一个给出明确的说法,在提到战局走向的时候都成了哑巴。
    平时,那些家伙个个都信心满满,俨然是胜券在握。
    只是,迪迦拉也很清楚,责任并不完全在将领身上,因为当前的局面跟过往预测的有很大的差距。
    在以往的推演当中,敌人都是从海尔布尔与苏库尔这边发动进攻。
    可是这次,东方联军从海德巴拉出发,沿梵罗沙漠南部的公路与铁路推进,进攻路线在防线南面。如果东方联军在打下巴尔梅尔之后转向南下,进军古吉拉特邦,梵军精心部署的防线就将变得毫无价值。到时候不但要丢掉古吉拉特邦,还会让侧翼暴露,并且导致战略层面的惨败。
    只要东方联军投入足够多的兵力,甚至能把梵罗国一分为三,也就是同时完成对南方德干高原的战略切割。
    果真如此,后果将不堪设想。
    那么,该如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