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切源于爱
第一节 依恋关系
依恋关系始于孩子婴儿期与父母之间的互动,是孩子与父母亲密的感情联系。能否与父母建立亲密的依恋关系,关乎孩子安全感和幸福感的建立。母亲作为第一抚养人,了解孩子的脾气性格,尽力满足其成长需要,给孩子高质量的爱,让孩子建立充分的安全感,孩子就会信任和依赖母亲。
与父母有良好感情依恋的孩子心态比较快乐,亲子间的亲密感情联系,就一个安全港,使孩子感到安全和舒适,从而有精力去探索外部世界。感情依赖在幼年时得到很好满足的人,成年后对自己的评价高,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指数也高。
依恋和亲密关系从孩子刚出生开始,通过视觉、触觉、嗅觉和吮吸建立。母亲快速地对婴儿的啼哭做出反应,回应孩子的需要,并通过肢体接触和语言来促进亲密关系,新生儿因而建立最初的安全感,在此基础上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
婴儿有需要时,妈妈要即时作出回应,因为妈妈就是婴儿的全部,而哭是他唯一的交流方式。如果不能及时回应婴儿的需求,他们就会产生挫败感,感到不安和恐惧,对世界产生负面认识。
父母缺乏耐心态度不好,或者很少进行身体接触,婴儿难以感受到被爱,情感会发展为冷漠,缺乏热情。
如果父母照顾能力差,对孩子的需求有时给予反应,有时不予理睬,孩子就会感到不安,经常要确认自己被爱想和父母亲近,却又表现出愤怒和反抗的矛盾情绪。
而需求长期得不到父母回应的孩子就会封闭自我,经常处于愤怒和自我否定的状态。
因此,在孩子生命最初的三个月,一定要关注并即时回应孩子的需求,延迟满足的教育可以在孩子稍大一些后再开始。
孩子通过触摸来获得被爱的感觉,父母们需要给孩子足够的触摸,避免孩子皮肤饥渴,同时也要教孩子对不喜欢的触摸说不,从小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还要值得注意的是,家庭关系、父母感情,母亲自身的幸福度也直接影响依恋关系。
经过孙瑞雪老师多年观察,孩子在三岁、六岁和九岁左右会出现一个尤其依恋母亲的时期,这是因为他们对即将到来的成长感到恐惧和不安,所以要在母亲这里寻找爱和力量。
链接——代母养育实验
哈洛(harry f. harlow 1905—1981)美国比较心理学家,他和他的同事们把一只刚出生的婴猴放进一个隔离的笼子中养育,并用两个假猴子替代真母猴。这两个代母猴分别是用铁丝和绒布做的,实验者在“铁丝母猴”胸前特别安置了一个可以提供奶水的橡皮奶头。按哈洛的说法就是“一个是柔软、温暖的母亲,一个是有着无限耐心、可以24小时提供奶水的母亲”。刚开始,婴猴多围着“铁丝母猴”,但没过几天,令人惊讶的事情就发生了:婴猴只在饥饿的时候才到“铁丝母猴”那里喝几口奶水,其他更多的时候都是与“绒布母猴”呆在一起;婴猴在遭到不熟悉的物体,如一只木制的大蜘蛛的威胁时,会跑到“绒布母猴”身边并紧紧抱住它,似乎“绒布母猴”会给婴猴更多的安全感。
哈洛从这个“代母养育实验”中观察到了一些问题:那些由“绒布母猴”抚养大的猴子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性格极其孤僻,甚至性成熟后不能进行交配。于是,哈洛对实验进行了改进,为婴猴制作了一个可以摇摆的“绒布母猴”,并保证它每天都会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和真正的猴子在一起玩耍。改进后的实验表明,这样哺育大的猴子基本上正常了。
哈洛等人的实验研究结果,用他的话说就是“证明了爱存在三个变量:触摸、运动、玩耍。如果你能提供这三个变量,那就能满足一个灵长类动物的全部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