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父母必修课
第一节 成长规律
一、成长阶段
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阶段是0—6岁启蒙期和11—18岁青春期。
0—6岁性格成长阶段特征:0~1岁要稳固孩子的安全感,在孩子需要时给予及时准确的照顾和呵护。1~2岁自主意识萌芽,要给予孩子有规则的自由。2~3岁是儿童自信心的发展阶段,要合理引导,切忌乱开玩笑,随意打击孩子。3~4岁是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开始有责任感,父母要关注儿童的爱好并予以正确引导,但不可施加学某一特长就要学出成果的压力。4~5岁是社交意识发展的阶段,尽量让孩子自己解决争端,在其中学会社交的规则,越是进攻性行为强的孩子,越具备社交能力,也越精明强干。5~6岁,孩子自我进一步发展,要给孩子一定的选择权,让他有自信自尊,掌握自己的生活
0—6岁的孩子最重要的任务是自我建立,探索世界、破译生命密码创造自我。他们最重要的活动就是玩耍,以及和父母度过愉快的亲子时光。玩耍是孩子培养各种能力的有效手段。拥有快乐自由童年的孩子,未来有无限潜能,而过于沉重的“学习”负担,会耗尽孩子的能量,以后很难再激发学习兴趣;而且孩子吸收知识有其内在程序,不可以胡乱灌输。
二、成长规律
孩子的大脑有自身发育规律,父母要按照规律来引导孩子。
小巫在其书中写道:
“人类大脑的发育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发育主管本能的脑干、其次发育主管情绪、记忆以及协调各种外界刺激的边缘系统(5岁左右趋向成熟)、最后发育主管智慧、理智、道德的皮层(12岁左右趋向成熟)。儿童的额叶尚未发育成熟,既缺乏预见干扰的能力,又缺乏控制情绪的能力,所以最容易发脾气。
由于对人类大脑的发育顺序缺乏了解,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过于超前、前后颠倒、反其道而行之。比如,在发育脑干的时期,不给儿童活动的自由、约束他们肢体和肌肉能力的发展;在边缘系统尚未成熟的时候,督促孩子坐下来学习书本知识、背诗歌背外语学认字;皮层最后发育,家长却要求孩子从小懂礼貌、守信用、不哭闹,具备道德意识和控制情绪的能力,这给儿童心理、行为和个性发展带来了空前的灾难,也是为什么我们遇到这么多的困难和问题。”
心智成长规律
孩子的心智演化有一个自然过程,智力的发展是分阶段的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既不能跨越也不能省略,更不能人为提前。
观察是一切学习的开始,发现知识强于灌输知识,不能越过亲身体验直接灌输现成的答案和知识,实物教育胜于书本教育,不能忽略亲身体验的重要性。
需求层次论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爱和归属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
婴儿最开始需要满足温饱、安全和爱的需求,等孩子渐大就要求被尊重,然后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父母给予孩子爱和自由的环境,孩子满足了前面四层需要,就会自然产生求知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再见,中国式家长》中有个案例,一个河北母亲逼迫孩子回老家的国企工作,但孩子向往自由,不愿意被安排,母子矛盾重重。因此小余老师提出了需求层次代沟的概念,母子之间的矛盾来源于需求层次不同,母亲是第二级安全的需求——国企稳定安全,而孩子追求自我实现,是第五级需求。
所以,在孩子独立后,父母就不应再强行干涉孩子自己对人生的选择。
三、自我建立
蒙特梭利认为,儿童具有精神胚胎,生命成长受其指引,在爱的环境和自由中,儿童会完成自我的构建。
2—3岁的幼儿活动能力增强,语言能力发展,表现出强烈的独立愿望。要尊重孩子动手的愿望,孩子执拗时可以给孩子多项选择。
小巫在书中写道:“幼儿在学会走路之后,大脑中的运动神经飞速发展,边缘系统开始成熟,他们努力挣脱成人的怀抱,不知疲倦地练习、改进、开发自己刚刚获取的行走和攀爬的运动技巧。也是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把自己和他人分离开,开始建立自我意识,也就是说开始走向独立。这个时期,他们需要大量的工作材料和工作内容,需要无拘无束的探索世界,试探自己的力量,认知自我与环境的关系,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积累素材;同时逐渐学会照料自己,脱离对成年人的依赖,从行动以及思维上迈向独立。身体的独立、心理的分离、自我意识的简历,是责任感的必要基础。儿童要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必须首先认清我是谁、我能做什么。在这个认知过程中,大约两岁左右,儿童进入执拗期,有了强大的自主精神,用不字与反抗来与父母建立心理疆界。”
父母要在孩子幼年和童年时帮助孩子自我构建,发现孩子个性中的特点,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价值,继而去追求属于自己的人生。
自我表达
孩子自我意识建立后,就努力表达自己,为了表明我的想法是我的,有时会和父母的想法反着来。
小满刚学说话,就会唱着说“不要”,这是自我意识的萌芽,后来就用尖笑、尖叫来表达心情。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小满已经会用“我”来称呼她自己了,以前都是用“小满”和“满满”来称呼自己的。
不能压抑孩子的自我表达,特别是幼儿的自言自语,无论多么荒诞可笑、离经叛道,父母都不能制止,可以偶尔给予引导。长此以往,形成良好的家庭交流氛围,孩子才愿意跟父母交流,父母也能把握孩子的思想动态。
“自私”与分享
小满喜欢跟比她大好几岁的孩子玩,遇到年龄相仿的小朋友就很紧张,不让人家碰她的玩具,熟悉后会偶尔跟小伙伴分享玩具。小满两岁多时带着泡泡出去吹,不允许别的小朋友碰泡泡,她认为泡泡都是她的。
孩子通过占有某样东西来区分自己和他人,当他占有的东西完全属于他时,孩子能够感觉到“我”的存在。确立了“我”之后,才能学会负责任和保护自己的利益,才能把自己的东西和他人的东西区分开。
自私的含义是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别人。而幼儿只是维护自己的物权,并没有损人利己,所以不属于自私。换位思考一下,如果陌生人跑来要分享我的东西,我也会紧张和愤怒的。
不能强迫5岁前的孩子分享自己的东西,尊重他的物权,并让孩子学会尊重别人的拒绝。经常被强迫分享的孩子还会出现抢夺他人物品的行为,因为在孩子看来,他自己的东西可以被迫分享,那意味着他也可以强迫别人与他分享。
关于分享的建议:
1.确定物品所有权,孩子的物品自己有支配权,其他人的东西未经许可不能乱动。共有的东西要让孩子知道,这个是大家的,大家一起分享。
2.不能为了面子强迫孩子分享,分享前要征求孩子意见。
3.让孩子从“交换”开始,慢慢学会分享,使用公共游乐设备,学会“轮流”和“等待”的规则。
在了解了孩子成长规律后,我们就要根据孩子的成长规律,调整自己的行为。
1.给孩子时间
孩子身体发育和语言、认知行为方面的发展都需要时间,父母们必须给孩子成长的时间。
各种生活技能是孩子从不断练习中慢慢掌握的,因为幼儿的肌肉运动还不够协调,感觉器官适应协调能力没有完全发育,所以一些简单的动作都显得比较缓慢和笨拙,家长一定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学习。有的孩子还会出现正反混淆的时期,反着写数字和字母,父母不要去提醒纠正,等孩子大脑发育好,自然会好。
因为成年人已经适应了活动迅速的节奏,所以当看到孩子缓慢、不慌不忙的动作时,成人就感觉焦虑,想去干预孩子,用自己的快节奏去代替孩子的慢节奏,这是父母们要极力避免的行为。
有时小满动作慢我也会着急,现在我的办法是,当小满慢悠悠做事的时候,我如果实在看不下去,就选择不去盯着她看,自己做点别的什么事,用余光关注她就行了。
孩子有时穿反鞋,有时扣错了扣子,父母如果因为嫌孩子动作慢或做不好而代劳,那就会导致孩子得不到足够的练习,同时打击孩子的自信,最后干脆依赖父母。
有一次我们三口要搭电梯,小培先一步去按按钮,而小满和我在后面,小满蹲下认真地扣鞋子上的按扣,我在旁边等着她,这时电梯到了,小培一喊我们,小满就放弃自己扣鞋扣了。
在孩子玩得开心时,没有什么急事就不要催促孩子,让孩子尽兴,美好的童年时光就是这些快乐片段组成的,这将是孩子今后幸福的回忆和生命的养分。
而且话说回来,现在生活节奏过快,搞得人们都压力很大,偶尔陪着孩子慢下来,消磨一会时光,也是挺幸福的一种感觉。
2.在“错误”中成长
打翻碗盘、弄脏衣服,这些都不能作为责怪孩子的理由,即使成人也会偶尔失误,怎么能要求孩子没有一丝差错呢?而且练习吃饭时打翻碗盘是因为协调能力没发育好、玩耍时弄脏衣服是因为孩子要探索世界。
孩子的成长需要“试误”,生活中的经验教训,胜过口头说教。父母要让孩子知道,犯错是正常的,孩子会在“错误”中学习如何解决问题,避免错误再次发生。人类学习的模式就是“尝试—错误”,人类文明就是从错误中发展而来的:犯错—修正—再犯错—再修正。孩子幼时不被允许犯错,没有犯错后如何正确对待错误的经验,长大后反而会犯低级错误或大错,出于“好意”剥夺孩子犯错权利的父母是短视而不负责的。
小满2岁的时候,一次吃饭,粥刚刚出锅非常烫,而小满不能等待要立刻喝到嘴里,我情急之下给她兑上了温水,用勺喂了她一口,可能觉得不好喝,于是她开始端着碗扭来扭去,没等我反应过来,一碗稍稍有些烫的粥就全泼在了她身上。小满吓得嚎啕大哭,我知道粥只是略烫,不会受伤,她受到的惊吓大于又湿又烫的负面体验。于是很淡定的把她抱下来,边给她脱衣服边安慰她,粥是不是烫啊,所以以后要小心啊。
她很快平静下来,嘴里说着烫、烫,乖乖换上了干衣服。只有烫到过,才了解了热粥泼一身的负面感受,从此只要告诉她烫,她就不会去碰碗了。
而我平静的态度也给了她情绪上的稳定作用,如果当时我大叫大骂大声斥责,想象一下,她刚刚被烫了一下,衣服湿漉漉地贴在身上,已经很害怕很难过了,同时再被妈妈狂风暴雨地训斥,她稚嫩而幼小的心灵会受到多么大的伤害。
恶劣的教育方法会造就没有自尊心的孩子。成人在面对孩子犯错时候也要冷静下来,换位思考,不惩罚的教育效果会大于惩罚。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和内省。
给孩子尝试的机会,孩子犯错后,跟孩子分析错误原因,同时注意鼓励孩子,保护其自信心,还可以和孩子分享父母儿时犯错的故事。
孩子的探索行为,比如拆玩具、闹钟,这种行为不是错误,要予以鼓励和引导。
小满玩空调遥控,把空调按得唧唧惨叫,我没能控制住自己不去管她。应该用爱和宽容去对待孩子的“破坏”行为。
无意间的小失误不要苛责,让孩子自己承担错误行为的自然后果。涉及到道德方面的错误,因为前文所述,是由于孩子的大脑没有完全发育的原因,父母也不用如临大敌。首先要问明白行为的动机,正确的动机要给予肯定,并引导正确的做法;错误的动机,要告诉孩子,“妈妈爱你,但事情不能这样做”,讲清楚道理和错误后果,教孩子明辨是非,把孩子本身和错误行为区别对待。
如果孩子屡教不改,那原因一定出在父母身上,是父母的要求不当、教养方式、亲子关系出了问题,孩子在进行权力斗争或报复行为,或者已经有了心理问题。
3.男孩女孩是不同的
西方古老童谣里面有一个有趣的说法,女孩子是由糖,香料和一切美好的东西做的,小男孩是由青蛙、蜗牛和小狗尾巴做的。
小巫在《给孩子自由》中用一章来阐述男孩女孩的区别——《男孩女孩,不一样的养育》,这里摘录其中一些非常精彩的论述:
男女之间的差别是天生的,不同的基因使然。
女性激素是血清素,是爱的激素,这让女孩子天生喜欢和人打交道,关心、爱护、照看别人;男性大脑分泌的是睾丸酮,进攻的激素,让男孩子天生更具竞争、侵犯性和支配性,更关注物品,喜欢快速移动的物体。
男婴喜欢玩玩具,女婴更喜欢盯着人看。男孩需要通过扭打碰撞来促进大脑发育和激素分泌。女孩则是通过温柔的抚摸和甜蜜的话语来表达友好。
女性愿意花时间听人诉苦,男性则更愿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种男女差异源自于远古时期的分工,男性负责狩猎和建筑,所以抽象思维和空间感距离感大多比女性精确,需要在集体中体现自己的价值;而女性负责照料孩子和采集植物,所以有敏锐的感觉和心理感受,更善于处理感情问题,语言沟通能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