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孟尝”占了不少时间,几乎把“信陵”给忘了。
“信陵君”由于自己的坚持和如姬夫人的帮助,终于和心爱的人结成幸福的婚姻,“有情人终成眷属”!
起码在战国时期罕见他们的美满。
小两口论文,都是满腹诗书;
论武,又是长拳短打不分上下。
信陵公子豪迈不失温柔,西门夫人刚烈而又体贴,有共同的志向爱好,就有共同的语言。
这一对夫妻,怎能不“夫唱妇随”?
西门氏数代为官,家产不少,又无兄弟姐妹,夫人的嫁妆相当丰厚。
所以公子才能借用,但堂堂“信陵君”手背朝下向老婆要钱,终是有点抹不开。
回到后宅,只搭讪着说些闲话。
虽然夫妻感情深厚,但信陵君是个豪杰,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工作和与朋友们的聚会中,很少与妻子缱绻。
甚至常常住在客舍,夜不归宿,很少回后宅陪夫人。
夫人不愧为公子的“知心”,对此毫不抱怨。
今天见公子东拉西扯地没话找话儿唠闲嗑,忽想起“谈恋爱”那天的情景,不禁扑哧一笑:
“你今天是怎么啦?有点儿反常。”
公子拿起镜子照照自己:
“没什么呀?”
“我是说你每天在外应酬很多,怎么有空儿陪贱妾说些没滋少味儿的淡话?”
信陵君豪爽成性,实在不耐烦兜圈子玩儿,既然妻子追问,只得咬牙:
“外面没钱买米了!”
西门夫人见他那副尴尬神态,不禁哈哈大笑:
“我的信陵公子啊!没钱直说嘛,你当我是那种把钱套在脖子上的人吗?”
指指怀中小女儿:
“实在必需,把她卖了也不惜!用多少,拿多少,不够还有这……”
连手镯都捋下来了。
世人只知信陵君,谁知后宅还有信陵夫人?
其实信陵君的门客中有许多是不必靠他那每日三餐粥米为生的。
如果信陵君同意,顷刻间就会有成千上万的金钱堆到大堂上。
但信陵君“不义之财不取、不明之财不用”,不到山穷水尽,朋友的钱不花:
“我现在还有口粥,就大伙分着吃;
到粒米皆无时,再麻烦你们,如果谁觉得太清淡,可以自己到外面饭店去吃。”
孟尝君的“外快”比他更多。
在孟尝君为相国期间,由于他的能力和威望,齐的实力增长很快,国际地位也有很大提高。
已成为仅次于秦的第二大国。
这对于秦来说,是个潜在威胁。
更重要的是秦王始终也没弄清楚,在戒备森严的王宫府库中,他怎能偷走白狐裘。
又怎么神不知、鬼不觉地“插翅飞出”函谷关?
能神秘的消失,就能神秘地进来;能偷走狐裘,就能偷走别的,甚至自己的人头!
太可怕啦!
秦王感到,有孟尝君和他的三千门客在,强大的军队、铁铸般的函谷关、咸阳宫,都失去了安全保障。
所以必须把他清除掉!
但现在发动对齐战争,有没有必胜的把握呢?
一位不知名的小人物辛垣衍献上一计:
“可以不动武而搞掉孟尝君的相国职务,‘树倒猢狲散’,他成为平民百姓,谁还跟随他?
失去门客的田文,‘一匹夫耳’!
还能危害谁?”
秦王大喜:
“怎样让他丢官?”
“用钱!
齐王身边有个心腹叫夷维子,是个谄且贪的小人,买通他就能达到目的。”
不久,在齐王耳边就开始流传一些蜚语。
其实并不高明,无非是孟尝君的声誉已高过大王,恐将生不臣之心等等,属于离间君臣关系的惯用手段。
但许多国君对这种谣言连用在自己亲儿子身上都肯相信,都惟恐失去自己的权力。
即使没有谣言,他们都要时刻防备臣下滋生出“野心”。
在他们看来,任何人都会有野心,所以对这种谣言,他们一般都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越是精明的君主,越容易上这个当。
齐愍王够不上精明,但也算个有作为的人物。
他在发展自己事业的时候依靠孟尝君,是因为他了解孟尝君的能力,又正是这种“能力”成为他疑忌孟尝君的根源。
这种“历史”已不知重复了多少次,何况还有夷维子在他耳边不断添油加醋?
祸不单行,楚顷襄王也送来一份揭发孟尝君有“不臣之心”的材料。
为了恢复齐、楚关系,楚怀王曾把太子送到齐国当“人质”。
怀王死在秦国,顷襄王归国前,齐愍王曾对他提出过以领土做为允许他回国的条件。
当时他假意答应,回去后又婉言拒绝。
其实孟尝君当时并不同意采取这种乘人之危的手段。
顷襄王最后能顺利回国,孟尝君还是起了积极作用。
但秦王却致信给顷襄王说齐扣住他要地,是孟尝君的主意。
并把当年楚怀王约五国军攻秦惨败,及后来在秦被软禁而死的责任,都推到孟尝君的身上。
最后又提出要把妹妹嫁给顷襄王,永结秦、楚之好……
楚顷襄王弃父仇于不顾,立刻投入秦的怀抱,并按秦的主意控告孟尝君。
当然,秦王拉拢楚并不只是为了陷害孟尝君。
连楚顷襄王都如是说,齐愍王下了决心。
愍王对这位堂叔还算客气,只让他交出相印、自己辞职,但这也与拿不到任何证据有关。
孟尝君的官瘾不大,对罢官并不在意,但正如辛垣衍所估计的那样。
他的三千门客都认为是“大树已倒”而纷纷散走,十不余一。
唯冯谖驾车,送他回到薛城。
薛城百姓都以最热烈的仪式欢迎孟尝君归来。
他们搞不起什么花样,只是万户人家老少全部迎在郊外。
见到孟尝君,便以如雷的掌声致敬,献上的酒食虽然粗陋,却洋溢着无限的深情厚意……
孟尝君拉住冯谖的手:
“田文到今天才明白您所说的‘义’了!回想过去的‘义’名满天下,其实一文不值!”
冯谖随后又频频进行外交活动,并把自己的计划告之信陵君。
得到他的密切配合,很快,魏、秦、楚各国布告天下纷纷表示准备聘任孟尝君为相国……
愍王慌了,他非常清楚:
孟尝君入相别国,对自己大大的不利,权衡再三,终把孟尝请回。
不久,散走的食客们又陆续回来“请罪”。
孟尝君不愿再收留他们,冯谖劝他:
“这些人多是为衣食名利,您当齐相,能让他们得到自己的需要,自然要侧肩争门而入;
罢相后,所求已不在,散游各处并不奇怪。
人的一生中,都要经历荣辱盛衰,‘富贵多朋友、贫贱少知己’,是人之常情,您不必看不开。
而且您的声望,与身后有大批食客、人才济济的关系甚大。
大丈夫要有藏污纳垢、容忍别人缺点的度量。
您不能因为他们的势利眼而使自己失去支持的力量。”
楚顷襄王曾伤害过孟尝君,现在也想挽回影响,又怕人家不给面子。相国昭雎建议:
向他发出正式邀请,做国事访问。
到后盛情招待,再向他解释是中了秦国的反间计才多有得罪,道个歉。
孟尝君乃豪杰之士,必不能像普通人那样鸡肠鼠肚地对旧怨纠缠不清。
坦率地说,孟尝君对顷襄王的印象不好。
原因不仅是诬陷自己,最瞧不起的是他父亲尸骨未寒就认贼作父、投靠秦国,人格欠缺。
但既然他发出“友好”信号。
从政治角度上说,多一个“朋友”总比使他完全站到敌方为好。
面对强秦,要以国事为重,孟尝君抛开了个人恩怨、情感好恶,接受邀请,来到楚国。
楚王接待孟尝君的礼仪规格不用说,是最高级别,谈判中也一再表示歉意,归咎于自己年轻没经验……
果然,孟尝君也只说:
“事过则忘,大家都是上了狡秦的当。
只要今后齐心合力,团结一致,过去那些不愉快,就不必铭记于心……”
孟尝君属于“一诺千金”的人物。
有他这句话,楚王就可以放心了,接着又签订了《齐楚友好条约》。
也可以使楚获得一段时间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