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84章 无力回天
    李兴的脾气也很倔强:
    “怎么是闲事?
    我们天天浴血苦战守住了国门,却被人家视为无能之辈,谁能咽得下这口气?
    您走我也走!”
    廉颇一拍桌子:
    “混帐!
    换将是朝廷的安排,老夫走了,赵括来还是要保家卫国,做为军人,你怎么可以放弃自己的职责?
    再胡言乱语,我治你惑乱军心之罪!”
    这个罪名是要砍头的,廉颇可不是用来吓唬人的,令出必行。
    李兴不能再说下去,行了一个军礼,转身出帐。
    尽管崎岖的山路越来越难走,但一个一个的编队,却仍如在操场中那样,迈着整齐的步伐,正步前进。
    队伍中央,赵括昂立在战车上。面色冷峻地凝望着前方,不时发出短暂的口令调整队形。
    他指挥的部队行列从不允许出现一点儿凌乱,尤其是在临近金门山大营时。
    离大营越来越近了,赵括的脸色也愈加阴沉。
    他突然想到廉颇对换将的反应,这老家伙仗着资历深、功劳大,一向目中无人,如果有抵触情绪拒不交印怎么办?
    难道攻进大寨,先去夺权?
    那就要打一场镇压叛乱的内战。廉颇不是自己的对手,但秦军如果乘机进犯,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他忽然后悔,怎么直到这时才想到这个问题!心中不禁涌起阵阵烦躁;
    但遥遥望去,大营中旌旗飘飘,气氛平静。
    廉颇早已接到通知,如若有变,营中应是剑拔弩张、严阵以待。
    既然毫无准备,也许是廉颇自认老迈无能,没脸再当恋栈驽马,那就可能顺利交印。
    做为新统帅,自己应该在欢迎仪式上发表一篇精彩的就职演说,以展示自己的风采、树立新的威严。
    想到此处,他又开始默默地打腹稿……
    对于李兴的不满,廉颇也完全能够理解。
    坦率地说,接到“换将”的通知,他也是一声长叹。
    他不能、也不应该怀疑赵括的能力。
    但自己毕竟是尽自己全力顶住了秦军的猛烈冲击,才使赵国免受战乱之苦。
    可惜,却还是得不到赵王的信任。
    他很清楚,换将的主要原因是自己的战略方针违背朝廷的意预。
    所以自己做的无论对错,人家都要把自己撤下来,他自己又何尝不是感到不公平?
    然而服从命令是军人之天职,既然不合人家的心意,又何必去争论谁对谁错!
    更何况听说蔺相如已是病入膏肓,朝不虑夕,只恨自己肩负重任不能脱离,只能情萦邯郸,夜夜梦还。
    既然有人来更替,从个人情感上来说,倒是求之不得,只盼赵括尽快来,平安顺利他完成交接。
    但是,做为一个老军人,他深知临阵换将乃兵家大忌,必须加倍小心谨慎,才能避免给敌人可乘之机。
    尤其不能在己方官兵中引起骚动不安。
    李兴的态度具有代表性,所以他才以“军法”相威胁,压住李兴,别人就不敢再“乱说乱动”了。
    当然,要稳住军心也不能仅靠压服,还要做大量的思想工作。
    于是他又把各级军官、包括李兴一批批的找来进行说服教育。
    劝说他们要服从赵括的指挥,上下级团结一致地同敌人坚决斗争……
    赵括终于到了,一支队伍,正向大营开来。
    渐渐地已能望到,帅旗上绣的字越来越清晰,显然一个斗大的“赵”字。
    飞扬的尘埃中隐现着全副武装的前锋。
    随着地势开阔,纵队突然变成方阵,一步步向大营压下、压下……
    营门开了,却没全开,仅容一车一骑;
    廉颇也没有列队出迎,而且营墙上突然布满士兵,个个枪握紧、刀出鞘、箭在弦,虎视眈眈,如临大敌。
    赵括的汗直往下淌:
    廉颇真的要反?
    急忙一挥手,他的部队寂然而止。
    赵括正在考虑对策,忽然营中出来一个传令官大叫:
    “廉将军请赵将军入营!”
    赵括却还是一动不动,他不能不疑虑:
    廉颇要是在营中设下埋伏怎么办?
    但不能露出胆怯,便厉声喝道:
    “请廉将军出营相迎!”
    廉颇一听就明白了:
    赵括是怕自己对他不利。
    便全身披挂亲自迎到车前,拱手致礼:
    “甲胄在身不能全礼,赵将军请。”
    不论资历、年龄,赵括也是晚辈,人家没交印之前仍是全军统帅。
    竟然这么谦恭,就是有埋伏赵括也不得不随之入营了。
    但营门开得只容一车一骑,那整齐的方阵编队只得变为单行还得便步走,哪里还能显现威凛风采?
    营内除夹道而列的士兵外,更没有期待中的隆重欢迎,把他的鼻子都气歪了:
    这是瞧不起我呀!
    然而,在没接到帅印之前,还得说是“在人屋檐下”,就不得不忍受人家的安排。
    进入大帐,先宣读了赵王的圣旨,再捧出兵符请廉颇合验……
    一切手续完备无缺,廉颇毫不迟疑地立即擂鼓升帐。
    面对全军将士交出帅印令箭,然后下达最后一道命令,摆酒为赵括接风洗尘。
    同时也是对他告别军营的“最后晚餐”。
    办完交接手续,赵括就成为军中的实际主人,可以一吐闷在心中的那口恶气了:
    “在下才疏学浅,蒙大王及相国错爱,被派来与老将军代劳,全是好意,还请将军不要误会。”
    廉颇掀髯而笑:
    “廉颇老迈无能,正该让位与英才展翅驱敌立功,老夫求之不得,何言误会?
    倒是将军对老夫有误会吧!”
    赵括的脸上骤然变成冷笑:
    “既是求之不得,为何在下一迈辕门便严阵以待?
    亏得本帅见过世面,若来个胆小的,岂不被您吓回去了?”
    廉颇望着他的目光中忽然闪现出一丝悲悯,吸了一口气:
    “果然是将军误会了。
    易将之际难免人心浮动,何况又是大敌当前。
    命令部队处于临战状态,既可使将士精神集中,不乱猜想;
    同时也可防备敌人突然袭击。并非老夫故意慢待将军也!”
    这些道理,赵括也并非不懂,只是没有顺合之意才疑为别有用心。
    廉颇的解释完全合乎“兵法”,赵括也就无法继续挑剔。
    廉颇归心似箭,更不顾与他争论辩解,自己的东西早已收拾妥当,三杯酒后即辞别上路。
    李兴与众将士垂泪相送,却被廉颇大声喝回。
    遗憾的是,尽管廉颇日夜不停地赶路,回到邯郸时,等待他的,已只是蔺相如那不瞑的双眼。
    生死争斗几十年也没流过一滴泪的廉颇,大嚎了一声便昏倒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