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360章 区别对待
    袁权挨个儿拜访来见孙策的老臣们,也不闹,问了安,轻声细语地说明来意,然后就默默垂泪,让人不忍拒绝,明知这件事不好做也只能应下来。
    他们在仕途上打滚了大半辈子,个个炼成了精,很快就明白了袁权的来意。孙策不愿意他们在眼前晃悠,又不能冷落他们,寒了天下士人的心,让袁权来给他们出难题,逼他们主动远离吴国的朝堂,最好是躲到孙策、袁权永远看不到他们的地方去,要不然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
    既然可以有十周年,当然也可以有十五周年、二十周年,甚至每年清明都来一趟。
    虽说就此致仕多少有些遗憾,毕竟是有头有脸的名士大臣,没人愿意忝着脸,凑上去挨打。也不用互相通气,他们不约而同的选择了上书请罪,希望能回乡自省,安度晚年。
    士孙瑞也不例外。他没有亲自上书,而是由儿子士孙萌代拟。士孙萌正当壮年,当然不能跟着士孙瑞一起回家。他文采不错,让他代拟上书,至少有一个让孙策见一见的机会。
    这一招很管用,负责文书的王粲见猎心喜,主动向孙策推荐,并评点了几句其中的佳句。孙策不愿意老朽们充斥朝堂,指手划手,却不想一网打尽,能用的还是想用的,士孙瑞就是其中之一。借着王粲的推荐,孙策召见了士孙萌,并让他转告对士孙瑞的礼敬,召他单独见面。
    士孙瑞多少有些诧异,却还是来了。两人叙了叙旧,孙策便向士孙瑞咨询起关中的形势,请教解决之道。士孙瑞开始不愿意说,后来见孙策诚恳,这才敞开了心扉,将自己对关中形势的意见一一说来。
    关中的问题之所以复杂,在于利益制衡,没有任何一方可以独大。这本是先帝为尽快稳定关中的权宜之计,如今却成了孙策的麻烦。不过要解决也不难,唯生死和利益而已。
    生死是刘氏宗室,作为前朝皇族,这些刘氏宗室自然担心被孙策清洗,所以紧紧抓住手里的兵权不放。只要大王能够宣布赦免他们,不要他们的命,他们自然不会主动挑衅。如果再能给他们一点利益,他们会很乐意为新朝效力。
    利益则是凉州人,包括董卓旧部、韩遂马腾以及杨阜、阎温等新锐。
    董卓旧部在关中的力量有限,随着董越投降,胡轸战死,只有武威太守牛辅还有一定的实力。牛辅是粗人,有勇无谋,唯贾诩之命是从,只要贾诩一封信,牛辅就会俯首称臣,否则不用孙策费心,贾诩就会先收拾他,就像收拾胡轸一样。
    韩遂、马腾与孙策的关系很深,士孙瑞没有多说。至于杨阜、阎温等人,士孙瑞倒是有些想法。
    对凉州人,尤其是有一定学问和见识的凉州人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不是官职,不是富贵,而是尊重和机会。只要你尊重他们,赏识他们,愿意给他们机会,而不是把他们当作野蛮人,他们就满足了,哪怕眼前的利益少一点,他们都不会计较。
    典型的例子就是贾诩。贾诩年轻时举孝廉,举孝廉本是入仕正途,比恩荫还要受世人青睐,但他在朝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为是凉州人,没有家世人脉,他在宫中为郎多年,就是等不到外放的机会,只能回到凉州,而后成为董卓的部下。
    另一个例子是韩遂。韩遂是凉州名士,曾为上计吏,到洛阳见驾,并因此见到了大将军何进,这同样是一个出仕的好机会,但何进身边的关东人太多,他们看不起韩遂,明知韩遂是支持他们诛杀宦官的人,却不给韩遂出仕的机会,让韩遂失意而返。
    这不过是关东人歧视关西人的一个缩影而已。在关东人的眼里,凉州就是溃痈,凉州人都是蛮夷,天生的逆贼,连凉州三明那样的良将都被排挤,其他人又可能有机会?大王虽是关东人,却与那些儒生不同,你能尊重贾诩,能用阎行、马超、庞德为将,甚至能用韩少英、马云禄,自然也能用杨阜、赵昂。只要一纸任命书,这些人看到了希望,又有谁愿意铤而走险?
    听了士孙瑞的分析,孙策心里有了底。他邀请士孙瑞入职柩密院,协助朱儁处理一些事务。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士孙瑞的年龄不小了,资历又太高,否则他会邀他入军师处。
    士孙瑞有些担心。毕竟他是袁绍旧党,袁隗等人被杀,他虽不是直接责任人,却也脱不清干系。
    孙策知道他担心什么,笑着向他保证,绝不会因为这件事受到骚扰。有了孙策的亲口承诺,士孙瑞总算松了口气,欣然答应。他的儿子士孙萌则因文才出众,被孙策留在身边。
    士孙瑞父子虽然没有被授予高官厚禄,却都是亲近之臣,一时激起了不少人的希望。既然与袁隗等人的有直接关联的士孙瑞都能被赦免,他们自然也有机会,不少人都动了心,耐心等候孙策的召见。
    过了两日,司马防父子接到召见通知,第一时间赶到孟津大营。
    司马防身材高大,又一向严肃惯了,既然到了孙策面前,他还是不苟言笑,正襟危坐。也许是先入为主,也许是天生就是不喜欢这种道貌岸然的角色,孙策对司马防的第一印象就很不好,脸上连点笑意儿都没有。司马孚看得真切,心里着急,却又不好提醒司马防。
    寒喧了几句后,孙策单刀直入。“令郎仲达驻守邘城,司马君如何看?”
    司马防沉默了片刻。“犬子已弱冠,自有主张,非老朽所能左右。”
    孙策点点头。“既然如此,那孤便不劳烦司马君了。你自是你,他自是他。河内正在作战,温县也不例外,司马君暂且在河南委屈几日,待战事结束再返乡不迟。”
    司马防心头一沉,知道孙策无用他之意,颇有些失望。只是他多年读书养性,倒不至于将失望摆在脸上。他躬身施礼,正要告辞,陆绩走了进来,递过一份军报,眼神兴奋地看着孙策。孙策接过军报,扫了一眼,见是孙尚香大捷,夺取天井关,悬了很久的一颗心终于放下了。只是司马防在场,又是一副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模样,他不愿意被司马防看轻了,这才强抑兴奋,淡淡地点了点头,什么也没说。
    陆绩有些意外,却没敢多问,转身出去了。
    被陆绩打断,司马防一时不知道如何重新开口,孙策也没心思再和他闲扯,相对沉默。司马防见状,只好主动告辞。司马孚却有些不甘。司马防年过半百,可以回家养老,他却刚刚二十岁,不能就此虚度青春。况且他又没有在汉朝出仕,既然长兄司马朗都能得到任命,他应该也可以,只是缺一个机会罢了。
    如果就这么离开,他下次什么时候才能再次与孙策见面?二兄已经死定了,大兄才是一个县长,等他官至二千石,自己恐怕都人到中年了。
    司马孚咬咬牙,拱手施礼。“大王,孚以为,邘城虽小,地势却险要,强攻不易,还是劝降为好。”
    孙策对司马氏一家的印象都不怎么好,但是对司马孚的讨厌程度仅次于司马懿。此人明明是司马篡魏的关键人物,却忝着一张老脸,非要称自己是大魏纯臣,虚伪堪称登峰造极。此刻见司马孚主动献计,心中厌恶又添了三分,皮笑肉不笑的说道:“能劝降当然更好,只是没人能当此重任。若是足下愿往,孤倒是求之不得。”
    司马孚再拜。“若大王信任,孚便是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只是欲想劝降成功,还须大王几句承诺。”
    “哦,你想要什么样的承诺?”孙策忍不住反胃,语气中便有些不善。既然司马孚想做说客,他也不反对,让司马孚去邘城劝降,到时候一起杀掉。承诺?我能承诺的就是让你和司马懿一起死。
    司马孚看得出孙策的不屑,却不能就此罢休,只能硬着头皮往下说,希望能有一线转机。“大王善战,攻无不克,但数万大军攻邘城数月不下,伤亡数千。邘城之后,又有天井险关,比邘城更险十倍,若是强攻,恐怕经年累月,不知道要消耗多少钱粮。故孚不才,以为吴军虽勇,强攻却非上计,不如以消耗十分之一以招来者。邘城降,则天井关守军知大王恩威,或能不战而胜。如此,并州之门户开,大王可缓步而北,取上党、太原,定大河之北。”
    孙策笑笑。“计是好计,只是孤有个疑问。”
    “请大王直言。”
    “是强夺天井关更能震慑并州群丑,还是劝降更有效?”
    司马孚又羞又恼,脸色有些难看,忍不住反唇相讥。“若能强攻得手,自然毋须多费唇舌。只是天井关险要,更胜邘城,孚怕大王顿兵坚城之下,望山兴叹,悔之晚矣。”
    孙策笑了。“多劳足下提醒,孤铭记在心。这样吧,你先去邘城劝降,若尊兄能识时务,在我军攻城之前投降,孤可保你们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