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840章 输粮换引
    周军出击塞外,一举收复了前套和中套,扩地千里,令新兴的周政权,朝野上下都颇为振奋。
    如今天下,虽未战,但谁都知道太平不会持续太长的时间。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已经随着《三国演义》的流传,深入人心。
    因此,明朝那边摄政王赵铭,忙于整合明朝内部的资源,驯服各方势力,加紧存钱,存粮,以备北伐。
    北方,两个政权,也在玩命的发展备战。
    阿济格忙于给军队分田,分配旗奴,以笼络军心,好让满汉之军,皆为其死战。
    整个东清,几乎快退化到奴隶制时代,军队掌握了东清七成的土地,还有商业和资源。
    这令百姓困苦不堪,不过无论是满兵,还是尚可喜、耿仲明为首的汉军,得到大量土地和利益后,为了维护军队的利益,都对东清颇为忠诚。
    而军队都向着阿济格,在强大的军事威压下,地方士绅百姓也不敢乱来,只能忍气吞声。
    周国收复河套之后,吴三桂吸取了满清控制蒙古的手段,给各部划定牧场,同时为了避免蒙古人摆脱控制,于河套设立五卫,征发五十万人,前往塞上筑城。
    不过,周国府库,却难以承担如此之大的开销。
    这时,在西安,周王宫内。
    吴三桂正在与大臣们商议,如何解决塞上粮草供应的问题。
    这时,左相孙可望沉声道:“君上,臣以为要解决粮食供应,充实国库,唯一的办法,便是效法赵铭,鼓励商业,利用商人来解决供给问题!”
    在军事上,还有大战略上,吴三桂比较信服洪承畴。
    毕竟老督师,吴三桂也在他手下干过,知道洪承畴军略上很厉害。
    早年,差点干死李自成不说,后来与皇太极战,也逼得皇太极吐血,要不是朝廷粮草不济,财政破产,没钱打仗,拖不下去,逼着洪承畴决战,洪承畴未必会败。
    而且,松山败那么惨,吴三桂也是有份,他知道若不是他们急着逃跑,把洪承畴甩在松山,洪承畴兴许还能逃回来。
    因此,军事上,吴三桂大多采纳洪承畴的意见。
    这次出兵蒙古,收取河套,就是洪承畴的建议。
    而出兵的结果,确实也令吴三桂十分满意,直接收编了三个旗的蒙古兵,获得两万一千五百精骑不说,更是缴获了大量牛羊马匹,还有获得了千里牧场,可谓大增了周国实力。
    在政事上,吴三桂则比较依靠左相孙可望。
    虽说,孙可望流寇出身,但是处理内政上,确实很有一套。
    当年,十余万西军残兵,遁入云贵不毛之地,孙可望经营三载,便能使得西军在云贵站稳脚跟,并发起反扑,能力可见一斑。
    云贵人口稀少,土司遍布,山林起伏,道路不通,他兵马不见少,反而弄出二十万大军,反攻四川。
    这份能力,让吴三桂也十分佩服。
    当初,吴三桂与孙可望在四川拉锯多年,最后却不得不让出四川,他深知自己不是被西军击败,而是因为西军的后勤能力,不败而败。
    吴三桂数次击败西军对成都的进犯,几次打得孙可望大军星散,可是没过多久,孙可望又能组织更多的大军前来。
    吴三桂占据人口众多,且富庶的成都平原,却被孙可望给拖垮,只能撤退汉中相持。
    因此,吴三桂对孙可望的内政能力,感到十分恐怖,得亏这厮不能打,否则以他的内政能力,天下说不定都是他的。
    吴三桂这个两个宰相,确实是时下最厉害的宰辅之一,令远在南京的赵铭,都羡慕不已。
    几十万军民,在塞外驻守,钱粮要怎么解决,吴三桂以前就会伸手要钱,他是想不出来。
    “效法南京?”吴三桂不禁来了兴趣。
    最近,周国上下,上到吴三桂,下到普通百姓,都兴起了一股研究明朝摄政王赵铭赵博安的浓厚兴趣。
    这一切,都是一本源自国社党控制的印刷工坊,出了一本关于摄政王赵铭的书籍。
    书籍记录了摄政王,如何从一个小兵,一步一步走到今天,一统大明的事迹,记录了诸多摄政王的语录,还有经历一些关键事情时的表现和决断。
    整本书刻意的将赵铭形容成一个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大英雄,算是他的私人传记。
    不错,这正是赵铭自己花钱,买的话题,买的热搜,并买了不是林士大威和水军来宣传自己。
    目的便是,使他的形象深入人心,以便后面统一北方,不会遭受剧烈抵抗。
    吴三桂看完后,不禁都对赵铭产生了一丝崇拜。
    孙可望点了点头,“要解决粮食供应,提高国库收入,唯有鼓励商业!”
    吴三桂不禁问道:“怎么个鼓励方法?”
    孙可望道:“江南商业发达不假,但关中商贾,实力其实也很强大。秦商大贾,乃是明朝最早的商帮,很长一段时间里,实力远强于晋商和徽商,甚至江浙和福建的海商,也不如陕商!”
    “真的吗?”吴三桂有些疑惑,怎么感觉关中很穷。
    孙可望道:“君上当知道,明初时,北元实力还很强大,明朝为了防备北元,在关陇住了大军。起初,明太祖利用卫所军屯来防备蒙古人,后来卫所兵不堪重用,便又调来二十四万大军七万匹战马来防备蒙古。君上可知道,这些边军的军粮如何解决的?”
    吴三桂不禁有些震惊,没想到孙可望一个流寇,居然知道这么多,看来当宰相后,没少读书,不像他,光舞枪弄棒,困圆圆了。
    一旁洪承畴道:“当时粮食都在南方,官府自己运送,消耗太大,便允许商人,从南方买粮,运到军中后,军中开具凭证,准许商人去两淮拿盐,从而完成了军队补给。是为“输粮换引”!”
    吴三桂道:“左相的意思是采用此法?可是从南方弄粮,怕是不好办吧!”
    孙可望道:“君上,自古有“百里不贩粮”之说。意思就是,粮食运送百里,成本上升,便基本无利可图了。从陕西到江南、两湖,不比有大运河,万里之距,粮食运到,成本已经翻了几倍。商人也无利可图了。明初时,秦商能够脱颖而出,竞争过其他商帮,便是因为他们采取了另外一个办法,就是大肆收购陕西的土地,招募流民开荒,施行商屯,直接将在关陇生产的粮食,运往军中,换取盐引,从而极大降低了成本。使得徽商、晋商都无法与之竞争。最后,徽商、晋商、浙商因为眼热陕商独得盐引,告到朝廷,让朝廷直接买卖盐引。明廷图钱,可以直接拿盐引卖银子,自然就卖了,而且一卖就没得节制,使得世面上盐引大增,秦商拿不到盐,商屯因此荒废。”
    吴三桂明白了,“左相的意思是恢复商屯!”
    孙可望道:“臣确实有此意!如今关中凋敝,乃是因为战乱,加之西部与蒙人、藏人、西域回回的贸易中断。商人没有赚钱的门路,将大批白银窖藏于地下。现在到了唤醒它们的时候了。臣以为,可以防明初之制,鼓励商屯,利用商人屯垦,来解决塞外军粮,同时还能开发地方。商人运送军粮后,朝廷则给予四川自贡的盐引。如此朝廷不费多少银钱,就能达到补给军队,开发塞外的目的。”
    孙可望看了关于许多县志,还有陕西三司衙门留下的宗卷,知道只要不学明白超发盐引,此事可行。
    吴三桂不禁赞叹一声,“如此只需用盐,便可以换取军粮,此策甚好!”
    孙可望继续道:“除此之外,还需尽早开边市,茶业、布匹,都是西北胡人急需之物,只要君上鼓励商业,关中必然繁荣,国库也自然充盈。”
    (求月票,推荐,订阅,感谢尘世无知小书童的打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