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一百章 模式为先(三)
    “唔,民谚有云曰;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柴可是排在了首位的,若是真出了岔子,后果怕是不堪设想,爱卿既是察觉到了危机,想必应是有解决之道的罢,那且就说来与朕听听好了。”
    这一见赵文振所言不像有假,太宗的眉头顿时便微皱了起来。
    “陛下所虑甚是,今,天下承平日久。丁口增速颇快,所需之柴禾自然也就跟着水涨船高,愈是人丁鼎盛之大城,滥砍滥伐之事便愈烈。微臣心甚忧之,却又茫然不知该如何应对,苦闷之余,只得钻进了故纸堆,看能否从前人所载中找到些办法。”
    “微臣原也就只是抱着姑且一试之想头而已,却不曾想竟真在《史记》中找到了线索,那便是先人们称之为石炭之物,微臣大奇。遍搜史料,果不其然,《汉书》、《后汉书》中皆有所记载,只是名称稍异,所谓煤炭者,即是石炭也,先人以之炼铁冶铜,日用亦有之,唯至《三国志》止,史料再无相关记载焉。”
    “微臣大喜过望,遂让府中下人于关中各处寻觅煤矿所在,有赖陛下洪福齐天,微臣终于铜川、土门(今之富平县)、秦岭等处找到了数处煤矿,并挖掘了二十余车,运回了府上,经数日研磨之后,终有所得,现已造出了煤炉等物,微臣已让府中下人搬至了宫外,陛下一观便可知根底。”
    煤炭的推广可是个系统工程,急是急不来的,故而,在不曾取得太宗以及众宰辅们的认可之前,赵文振自是不会急着把底牌翻将开来。
    “哦?爱卿这就去搬了来好了。朕等着呢。”
    这一听赵文振如此说法,太宗的好奇心顿时便大起了。
    “微臣遵旨!”
    太宗的口谕既下,赵文振自是不会有丝毫的迟疑,紧着应诺之余,领着几名小宦官匆匆便退出了大殿……
    “陛下请看,这箱子里装着的便是从煤矿里挖掘出来的原煤,而这箱子里便是已用打煤器制造出来的蜂窝煤,还有这便是微臣构思出来的煤炉,火力十足,较之柴禾更胜三分。”
    一刻多钟后,赵文振领着一众抬着各种事物的小宦官们又回到了两仪殿中,也没等小宦官们告退而去。赵文振便已是兴致勃勃地介绍开了。
    “诸位爱卿也都一起看看好了。”
    龙床离着赵文振的演示所在到底稍远了些,太宗见猎心喜之下,哪还坐得住,于起身之同时,笑呵呵地便招呼了众宰辅们一句道。
    “陛下,且容微臣给您演示一下煤炉之具体用法。”
    见得太宗与众宰辅们都围了上来,赵文振脸上的笑容顿时便更灿烂了几分,抄起铁制的钳子,当场便演示起了如何换煤、如何清理炉渣,顺带着还演示了一下在不需要火力时,如何用铁盖子节煤,忙乎得个不行。
    “文振。这蜂窝煤成本几何?煤炉之造价又当几何?”
    众人对煤炉这等新奇事物自是都看得个津津有味,唯独房玄龄心细,一开口便问到了最关键之处。
    “回房大人的话,煤炉造价不算高,若是大批量制造的话,一只炉子的成本约莫是十八文左右,足可用十年以上,倘若保管得当。用十五年以上亦是不难,只是煤炭成本却是难以精确估算,概因煤矿并非处处皆有,质量也自不尽相同,开采难度不一,运输成本更是大相庭径,下官只能大致估算一下。”
    “这么说罢,若以铜川之几处煤矿为例,运至长安城中的成本约为千斤九十文左右,而若是以土门的煤矿而论,运至长安的成本就相对要低上一些,大体上只八十五文而已。再算上人工成本、仓储成本的话,一千斤原煤的合理售价当在一百五十文左右,按固定比例,可制得蜂窝煤一千六百六十余块。如此算来,十块蜂窝煤也就差不多得一文钱,合理应用的话,大约够四口之家两到三天之用。较之柴禾正常所费,当可省下两成半左右。”
    煤炭能否全面推广开来,成本核算就是关键中的关键,在此一条上,赵文振自是高度重视的,早就已全面估算过了的,此时娓娓道来,自信之色可谓是溢于言表。
    “嗯,若真如此,倒是大利社稷之事也,爱卿可有甚推广之章程否?”
    这一听使用煤炭能比使用柴禾更省钱,太宗顿时便意动了。
    “陛下明鉴,此非言语所能说清者,微臣已备好了本章,还请陛下过目。”
    限于运输条件,煤炭一开始显然是不可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去的。再者,没有官府的强力支持,这等新鲜玩意儿要想让百姓接受,也同样不是件容易之事,赵文振对此可是有着极其清晰之认识的,又怎可能不先制定好推广之方略以及运营之模式。
    “哦?那朕就先睹为快了。”
    这一见赵文振准备得如此之周全,太宗不禁莞尔一笑,也没怎么废话。伸手接过了厚厚的折子之后,便即走回了龙床,一撩龙袍的下摆,就此端坐了下来。
    赵文振的折子很长,从煤炭取代大部分柴禾的意义谈起,后续又写到了煤矿的开采以及监督、蜂窝煤的制造以及市场推广、税收调节等等诸多方面,足足数千言,真论起来,其实是有些枯燥的,然则太宗却并不嫌烦,一边细细地看着,一边还时不时地点着头,显然对赵文振的工作作风之踏实相当之满意。
    “爱卿这份折子写得很是用心,不错,很有见地,徐恩,宣!”
    小半个时辰过后,太宗终于看完了本章,但并未有太多的置评,也就只是夸奖了赵文振几句,而后便即将手中的折子丢给了侍立在侧的内侍监徐恩。
    “诺!臣,门下省黄门侍郎赵彦有本启奏陛下……”
    听得太宗有令,徐恩自是不敢有丝毫的迁延,躬身应诺之余,赶忙紧着便摊开了折子,略略一清嗓子,便即就此朗声宣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