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43章
    李适之又问道:“方才对我无礼的那个人,是不是对你有倾慕之心?”
    阿史那卓脸上一红:“什么都瞒不过李公子,你是怎么知道?亓特勒确实向可汗提过亲,但你放心我不答应可汗也不会勉强的,我是绝不可能看上他那样的人!”
    李适之沉吟道:“可汗不会勉强你,可我的处境就堪危了。此人鲁莽无脑,嫉恨之下今日鞭笞我,明日会不会做出什么更严重的事来?我在汗廷毫无地位,只是一个奴隶身份,加上又是汉人,突厥国法理如此野蛮,真是叫人担忧。”
    阿史那卓忙道:“有我在没人可以伤害你。你就一直陪在我的身边,我不在的时候你别出门就好。”
    “身在敌营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再说我和你既无名分,却住在你家让你如此对待,被人嫉恨也是情理之中。此事唯一的化解方法是让我离开公主府,干脆住暾欲谷家去,更易消除误会,他们家反倒是最安全之地。”李适之道。
    “只是误会吗?”阿史那卓有些生气了,“你哪也不准去!你面对可汗时的骨气哪里去了?怎么现在竟怕一个无知小辈到这个地步?”
    李适之道:“我不是怕他,只是理在这里,咱们无名无份朝夕相处成何体统?我不能因为失理而枉死。”
    阿史那卓生气道:“最讨厌你这样!枉我对你一心一意,多番周全护着你,你可以怕被小人暗算,难道不怕失去我的保护么?”
    “若你真是那样,岂能因一时不合就恩断义绝?”李适之淡然道。
    阿史那卓说不过他,觉得李适之总有一番大道理,唯一的办法就是对他不讲道理。她便吩咐家人禁止李适之外出,更不准别人将他带走。
    俩人不欢而散,阿史那卓心情压抑,随牵了马就出门,侍从跟上来也被她喝退。她沿着护城河一路策马飞奔,被风吹了一阵心情才渐渐平息下来。便勒住马头缓缓而行,看着远处的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回忆起李适之悠然独唱的歌声,脸蛋又是一红。
    就在这时,她发现身后跟着一匹马,回头看时只见又是暾欲谷的孙子亓特勒,便带着一点厌恶道:“你出城跟着我?”
    亓特勒道:“我见公主不高兴,怕出什么事,就一路跟来瞧着。”
    “滚回去,不想见到你。”阿史那卓没好脸色地喝了一声,心道今天和李适之闹得不快就是因为这家伙。
    亓特勒听罢顿时只觉得心里的一股憋屈难以排解,冷冷地策马靠上来。阿史那卓见状也心生寒意,脱口道:“你要做什么?”
    亓特勒二话不说突然一踢马腹策马追了上来,阿史那卓吃惊之下正想掉转马头跑,却慢了一步,让他瞬息之间就追到了面前。亓特勒的动作是十分灵活动如突兔,从马上飞身一跃一个高难度的动作就扑了上来,将阿史那卓从马上扑下一起滚到河边。
    “放开我!”阿史那卓大呼一声,又呼救命。亓特勒双手正按着她的双臂,分不出手来捂她的嘴,干脆就想亲过去。阿史那卓又气又恨,突然张嘴向他的鼻子咬过去,因为心慌就没有省力。只听得一声惨叫,亓特勒鼻子上鲜血迸流,鼻子竟给生生咬了下来,下意识用手捂住。
    阿史那卓趁机翻身起来一口吐掉血|淋|淋的东西,喉咙里一阵作呕,急忙奔跑追上一匹战马,上马便走。留得亓特勒在后面大呼大叫。
    这个时代的医疗技术比较落后何况是在草原上,鼻子给咬下来就再也不可能接上去了,等于是破相。这玩意看似无关性命,真正失去时才发现它的重要,以后见人都会遭遇特别的眼光,亓特勒甚至愿意用一条胳膊来换自己的鼻子。
    暾欲谷得知后非常震惊,他略一思索,当下就赶着进汗帐找默啜可汗去了。暾欲谷当然不是想让公主受惩罚,而是替孙子再次求亲。他明白自己孙子看上了阿史那卓,以前只是觉得娶不到也就算了,反正愿意嫁到他们家的女子数也数不过来。但是现在不同,暾欲谷意识到自家与前可汗家会因这件事产生裂痕,只有让当事二人联姻才能化解,否则难以弥补。
    李适之听说后暂时没有什么表现……当然如果换作薛崇训的性子,恐怕不仅是意图强|暴阿史那卓的亓特勒,连同暾欲谷全家也会很悲惨,什么冤家意解等道理完全不在他的考虑之下。
    第八十六章 献策
    黑沙城三家因为一件意外之事关系变得更加微妙起来。当事者三家:默啜可汗、前可汗骨咄禄的子女(阿史那卓、阙特勒)、暾欲谷。其中默啜可汗和前可汗是亲兄弟;暾欲谷是阙特勒的岳父。显然阿史那卓、阙特勒兄妹和大臣暾欲谷是天然的盟友关系,但这次暾欲谷的孙子意外致残无疑给他们两家蒙上了阴影,一直不愿看到前可汗家坐大但又不能痛下杀手的默啜可汗显然乐意看到这样的局面,乐得坐收渔翁之利。
    所以当暾欲谷前往汗帐求亲以消除阴影时,默啜可汗就一副将阿史那卓视作掌上明珠一般宠爱的作态,不仅不责怪公主阿史那卓,还痛骂了一顿暾欲谷的孙子色|胆包天。并言不忍心强求阿史那卓的终身大事,因为默啜知道阿史那卓一直就不愿意嫁给暾欲谷的孙子亓特勒。
    暾欲谷无奈之下认为此事的破解还得设法说服阿史那卓以大局为重,随离开汗帐找来了女婿阙特勒和阿史那卓兄妹二人晓之利害,欲让阿史那卓与亓特勒成亲。
    阿史那卓被长辈兄长一番大道理逼迫,早已顾不得羞|臊,当即急道:“明明是亓特勒无礼在先,情急之下我才错手伤人,再说我已有心仪之人,你们怎么能都怪在我的头上?其他的事我都能依,独独此事绝不同意!”
    暾欲谷语重心长地说:“咱们没有怪你,只是事已至此唯有这样才能消解两家结怨,我已经七十岁的人了,盼着的不就是你们后辈能好好相处?亓特勒如今面目全非躲在家里不愿见人,他还不到二十岁,来日方长,以后你们的恩怨该如何化解?这不仅关系公主一个人,还干系咱们暾欲谷一族与你们家长久的渊源。”
    一旁阿史那卓的哥哥阙特勒也不是个很有主见的人,因父亲去世得早,和岳父的感情就很好,这时也帮着岳父暾欲谷劝了几句。
    就在这时暾欲谷发现李适之从门外走了进来,当场就把他拉住:“李公子当初被俘落难,暾欲谷待你不薄,今日你给说几句明智的话来。”
    阿史那卓也把目光转向了他的身上,充满了一种期待,懵懂中她可能期待着李适之能为了爱情付诸努力。只见李适之面无表情,显然情绪也不是很好,但还稳得住:“现在你们再来逼公主也是瞎忙活。”
    “只要公主答应联姻,一切都好办了,李公子何处此言?”暾欲谷不高兴地说道。
    李适之冷冷道:“当今突厥国的事包括阿史那卓公主的终身大事是谁说了算?你们两家以前已经联姻,默啜可汗挑拨离间还找不到地方下手,现在机会就在眼前,他有什么理由帮你们重归于好,凭什么?就算阿史那卓公主同意,默啜可汗肯定还有其他说辞。趁早别白费工夫,要是没有这件事,亓特勒和公主结亲还有可能,现在想也不用想。”
    一语点醒梦中人,暾欲谷心急之下真没想到这一层,被李适之三言两语一说便恍然大悟,默不作声了。他不由得又高看了李适之一眼,心道自己数十年的眼光竟然不如这个白皮小生见识独到。
    暾欲谷忙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又问策道:“那李公子认为现在咱们应该如何应对?”
    李适之心道:你又不只一个孙子,夺了亓特勒的继承权让他自作自受,其他暾欲谷族的继承人和前可汗家有什么恩怨?总之两家不太可能发展成反目为仇的局面。但李适之想那是别人家的孙子,自己说这样的话有谗言之嫌,便改口道:“你们现在操|心的都是小节,灭国之祸就在眼前,还顾得上这些么?”
    阿史那卓的兄长阙特勒插|口道:“唐朝虽然强大,但咱们突厥人也曾兵临长安城下,何时这样怕过唐朝?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灭国也说得太过了吧?”
    李适之道:“此一时彼一时,你再拿好几十年前的事儿说有什么意思?如果朝廷只像往常一样派一员大将领军一战,或是某族邀功袭击,以突厥国控弦四十万(号称)、占地万里的实力自不用怕,甚至可以轻视中原王朝;可北方不只突厥一族,此次薛氏四处结盟,再加上其一向穷兵黩武的做法必以倾国之力来袭,突厥如在策略上一错再错顶得住四面围攻?”
    ……暾欲谷想通之后便不再强求阿史那卓公主,过几天“奴隶”李适之求见默啜可汗,默啜可汗以为是关于儿女私情的事儿便喜而接见,欲趁机搅稀泥。
    却不料李适之并不说那事,见了默啜便说:“铁勒诸部欲背叛可汗,可汗却在偶然俘获使臣才得知消息,都因不重耳目之故;而朝廷边郡长史,无一不广派细作,对各族一举一动了如指掌,奏疏直达天听。突厥善牧,犹重斥候,何以在军国大计上反不如唐朝?”
    默啜不动声色道:“和你们唐朝官吏结交,都要被查祖宗三代,咱们突厥人在长安被防着,哪里有机会探听到国策大事?”
    “可汗是无人可用之故?”李适之趁机道,“李某倒可以给可汗推荐一些人。”
    默啜可汗很有兴趣的样子:“哦?你要是真立了功,我便免了你的奴隶身份,封你做大臣。”
    李适之昂起头道:“我并非为升官发财。”他心里傲气地想:突厥的官老子还看不起。顿了顿他又说道:“可汗听说过崔日用这个人?”
    默啜可汗摇摇头。
    李适之只得改口道:“那博陵崔氏您总知道吧?”
    “哈哈,这个我听杨我支说过。”默啜可汗回头对儿子杨我支说,“你说的那个把唐太宗都惹恼的就是博陵崔氏吧?”
    杨我支道:“唐朝讲究士族门第,门楣越高越受人尊敬,崔、卢、李、郑、王几家都是一流士族。唐初的官员修订《氏族志》时,就依习惯把崔氏列为第一大姓,唐太宗知道后很生气说难道李氏贵为天子,还比不上崔氏吗?所以后来朝廷才下令改皇室李姓为第一、皇戚族长孙氏列第二、崔姓及其他山东士族列第三。虽然这么规定地位,但朝里的大臣官僚都以和山东贵族联姻为荣……可方才李公子提到的崔日用是个罪臣,已被抄家灭族,他算不得博陵崔氏,好像是祖上从博陵迁徙到滑州的,与定州博陵崔氏关系不大。我想如果崔日用是出身定州(博陵),薛氏也会投鼠忌器不敢把事儿做得太过。”
    杨我支不愧为“唐朝通”,对唐朝的礼仪文化等物了解很广博,恐怕比普通的唐人还要懂得多,说起来头头是道。
    默啜可汗此时显然并没意识到国家危机,表现得十分闲适,又饶有兴趣地问道:“不是说现在的薛氏堪比以前的武周,大权独揽谁也不怕,怎会对一个士族投鼠忌器?要是在咱们突厥,哪个氏族背叛突厥汗国,咱们第一个灭了他!”
    杨我支道:“父汗明鉴,咱们突厥与中原不同,草原旋起旋灭如同草生草枯,一个部族能兴起百年却没有千年不衰的前例;而唐朝那些门阀士族可谓源远流长,比如那博陵崔氏自汉代起就成名门望族,高官显贵不断,自今长达近千年之久!薛氏要拿他们开刀不能给个真凭实据的说法,非得遗臭万年不可。现在薛氏确是一言九鼎,但往后那些士族文人在史书文章中会如何评断他?故而投鼠忌器。”
    默啜可汗像听戏一样听得津津有味,听完了才想起李适之的正事,便问道:“你说的那个崔日用又不是博陵人,而且已经死了,说他有何作用?”
    李适之道:“崔日用家的籍贯是博陵,我提及名声显赫的博陵崔氏是想可汗多一些印象。崔日用虽然死了,但滑州崔氏一脉并没有因此销声匿迹,甚至在官场上也还有人。在大唐灭人一家已是残暴之极,崔日用家可以牵涉到‘谋逆’大罪,但绝无灭一州一郡的做法,真要如此当国者何以向天下人交待?所以可汗如能联络上滑州崔家,倒是可以一用。”
    杨我支轻轻摇头道:“李公子的意思我明白,无非是滑州崔氏与晋王有积怨;可是仅仅因为这样就要让他们冒‘通敌叛国’之险,我却觉得不太可能。”
    李适之淡然一笑:“滑州崔氏根基完全比不上其他山东士族,因为崔日用一事早已仕途黯淡,就算朝廷没有马上株连他们,但只要薛党一日在朝,他们一日便无出头之日。往远的想,假如薛党篡位成功,从此以后滑州姓崔的还想有出人头地的机会么?刚才可汗也说了,咱们唐人官府办什么事是要查祖宗三代的。故而滑州崔家是绝不愿意看到薛党掌权的。这是其一;其二,通敌叛国之说也颇有出入,突厥在武周时就有帮助李唐皇室复国之功,在很多忠于大唐的人心里算不得仇敌,滑州崔氏的人帮助可汗反对薛党暴政,何来叛国之说;其三,人总有七情六欲,可汗富有万里,何不以利诱之?”
    杨我支听罢沉吟片刻,便进言道:“父汗确可派人试试,就算万一事儿不成,也没什么损失。”
    默啜想了想道:“汪芒是个汉人,设法让他弄个身份南下一趟倒也不错。”
    第八十七章 明光
    光阴如白驹过隙诗人们总是这样感叹,花开花落已春夏梦起梦落又秋冬。朱雀大街两旁的枫叶在夕阳中闪耀着暗金色的光辉,如同草原上草籽饱满渐渐枯黄的草地。它们纷纷扬扬,于辉煌的色泽中又露出了暮气重重,叶一落天气该越来越凉了。来往行人身上的衣服也日渐增多,不过也还有人穿着单衣的,“春捂秋冻”嘛。
    秋季来临,果子已经成熟只欠一夜东风。
    时右武卫大将军杜暹率飞虎团选拔出来的一批中层武将早已从各军中挑选出弓马骑射娴熟的军士组成了新军,又从黄河九曲地区调战马二万,至今已集结训练一月有余。这批将士本就是从军队中选出来的,和新募壮丁大相径庭,只不过让他们从府兵边军等军中改编成了领皇粮的职业军士,很多基本的东西是不需要再练习的,只要让他们操练队列认识自己的各级将领就可以了。所以这时只要发给他们长兵器、甲胄和军需补给,就可以立刻作战。按照唐律军人在没有执行军务时是没有长兵器和盔甲的,只有战前或被派往执行任务时才会发放,出纳军械是由北衙军器监掌管。他们形成有效战斗力之前缺的就是这个东西。
    甲坊署承造的一万五千副各规格新甲已快完工了,在贺季真的监督管理下果然在三月内兑现。
    而政事堂早已确定了对突厥发动战争的国策,在没有改变之前他们一直都在计划准备,从哪些地方调兵、调粮、各级协调的官员都已内定。
    前期准备已经成熟,但东风还没来,东风便是太平公主的态度。如果她不放兵权给薛崇训,军中又多有他的党羽,势必造成内部矛盾,如唐军本身都不稳,恐怕就是输多赢少的局面。连薛崇训都摸不透她的想法,她既没有表态,也没有作出相应的调整比如取消新军的组建。
    这时边关传来急报,突厥兵主力北去进攻铁勒九姓去了。这个消息另长安朝廷有些吃惊,本来唐军都磨刀霍霍要调兵开战了不料突厥这会儿还跑去打别人……同时也说明游牧骑兵动员起来确实比中原快,长安忙活了半天还没调拢军队,突厥人就很快聚集大军出动。
    户部尚书刘安拿这件事上疏,突厥人定会故技重施,以干涉我朝内政为名劫掠攻击边关各州,唯有趁其北方有患之时调兵讨伐才是有利时机。
    太平公主很快在紫宸殿召集大臣议事,薛崇训也得到了召见。因为上次薛崇训说盟主那事儿和太平公主吵了起来,闹了别扭,他便和大臣们一块儿进殿,没有先去独见太平。
    不过太平公主一进紫宸殿就用目光四顾找到了他站的位置,她坐到上位后便抬起长袖轻轻一挥:“都免礼。第一次从安东都护派去瀚海(铁勒)的唐使,被突厥人杀害了?”
    她问这句话的时候看着薛崇训的,薛崇训便站出来愤愤道:“据报突厥人杀害唐使李天书的手段极其残忍,将其活活剥腹取肠而死,只因唐使将与铁勒拔曳固盟约的国书吃掉了。此等作法完全无视朝廷威仪,轻视狂妄之心昭然若揭!”
    太平公主面不改色道:“李天书忠心可嘉,以死捍卫气节,朝廷应追封他为安东都护并妥善抚恤萌封其子。”她说罢神色一变,不怒自威,“突厥杀我使臣,今番又率兵攻击大唐之番邦,与叛逆无异。崇训何在?”
    薛崇训心下预感良好,急忙躬身道:“儿臣在。”
    太平公主当机立断道:“你即可调各地兵马联合北方羁州各军奉召伐逆,斩默啜传首长安。政事堂及各级官吏,应调整国策保证军需补给、壮丁民夫,我与今上静候捷报。”
    薛崇训大喜过望,与大臣们纷纷接旨应了下来。看来太平公主的魄力仍在,今天这事儿决定得毫不拖泥带水,薛崇训此时的心中是一片顺坦。
    紫宸殿的议事没一会儿就散了,他想着“盟主”之事母亲还没表态,本欲随后去承香殿再探探口风,不过转念一想:我已经先说出来了,母亲既然没有明确下令禁止,那往后该怎么办就怎么办,直到她明确表态再作打算。
    他出了大明宫还没到中午,直接就回到亲王国召集幕僚先说了宫里发生的事,然后赶着分派事情。闲了几个月突然之间大伙都忙碌起来。
    此时杜暹的新军正驻扎在长安城外的武功县训练,听说用竹竿代替长兵,在腰间挂石头以代替盔甲重量。薛崇训第一件事就是派人去甲坊署通知他们准备甲胄兵器,随时调用;然后再派人去武功县催要将士名册卷宗(甲胄有大小型号)。他吩咐完这两件事后,又打算亲自去军营中一趟。便传李逵勇集合飞虎团卫队出行。
    “兵部会调其他各路军队向三城进发,届时我只要率神策军及新军二万从关中北上与之汇合,接受兵权后便可对突厥开战。”薛崇训踌躇满志地对众人说。
    苏晋好像松了一口气的样子附和道:“王爷期待已久的大功业,今日总算可以一展抱负了。”他此前还担心自己一时冲动说出的计谋会惹来祸事,更有可能被当作替罪羊,今日他才放下了担心觉得自己好像太多虑。
    其他人也纷纷祝贺道:“愿晋王旗开得胜,早传捷报。”
    过得一会儿李逵勇来报,飞虎团已准备完毕。薛崇训便向幕僚们告辞,穿着早上的朝服就出门去了。马夫庞二赶车来接他,他此时的心情有些激动,便不坐车直接上马带着一群骑兵大摇大摆地从街上呼啸而过。
    新军训练的驻地便是以前神策军搭建的军营,后来神策军的驻地搬到了长安城南,杜暹等便把将士安置到了那里。武功属于京师郊县,骑马的话今天日落之前就能赶到。
    武功县令率官吏出城夹道相迎,但薛崇训没管这帮小官,一群铁甲骑兵直接从大道疾驰而过没有作丝毫停留,只给他们一阵尘土,不过县令仍然躬身侍立道旁直到骑兵远去。
    过得一会儿薛崇训便在大路上遇到了杜暹及部将数十人,大伙合军一处继续向兵营跑马。不过当薛崇训到了地方后,第一印象有些不太好;过得片刻也就释然:只见那些兵马身上都绑的是竹子木甲及石头,手里拿的是竹竿,而且没有旗帜,当然和战阵上铁甲如云的场面比稍显不足,但细观之下队列整齐军纪良好确是让人满意。
    薛崇训回头问杜暹:“没有旗帜是因没有名号的缘故?”
    杜暹抱拳道:“回晋王,正是如此。这批人马是从各地军中挑选的,来源不一应该有个新的名号,只是以前忙于操练整编无暇顾及此事。”
    李逵勇立刻搭腔道:“神策军不也是薛郎取的名儿,他们也该让薛郎取个哩。”
    杜暹这才恍然,心说两军都是薛氏嫡系部队,让薛崇训命名的意义重大,急忙便说:“晋王精通文武,今日正好赠将士一个旗号。”
    其实薛崇训之前也没顾得想这事儿,又是临场发挥,他沉吟片刻说道:“咱们组建新军的目的是为了打突厥。突厥人对我大唐边关‘同胞’烧杀劫掠无恶不作,连同各族也深受其残暴之害,北方一片水深火热黑暗野蛮;而我大唐健儿顺应天命奉召讨逆,兵戈杀伐却是为了给各族百姓带去文明之光……有了,‘明光军’如何?”
    名字不过就是个代号,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只要是薛崇训命名就好。于是杜暹根本不假思索张口就赞,连赞了两个“好”字之后才琢磨着说:“明光不仅是给蛮夷之地带去教化之光,又正契合‘明光铠’的字眼,咱们的骑兵不正是身穿明光铠么?”
    薛崇训听罢便挥起佩刀对众军大声喊道:“兄弟们名号‘明光’,只要明光铠能到达的地方,便能剪灭黑暗野蛮带去文明之光!明光军的名声即将远达四海,汉家礼仪将普照宇内!”
    他的情绪立刻煽动起了众军的热血,或许将士们也是出于对上峰本能的尊敬,很快大家都呐喊起来。可是万众一心只是号称,人们的喊声很难一直,呐喊中有人在喊“薛郎”、有人在欢呼“万岁”……结果一听就好像在喊“薛郎万岁”一样。
    万岁、万寿无疆等形容的人只有一个那便是天子。这么一个意外,让杜暹及部将都面面相觑,又无法阻拦。大约一万人都在那里呼喊,谁也没办法马上制止。就在这时,部将们看向薛崇训时,却见他坦然受之的模样并没觉得什么不对。
    薛崇训今日的表现有些忘形了,他扬扬得意地对部将们说:“咱们是正义之师,从一开局就奠定了胜仗的基本,建功立业就在当今之时,愿诸位共勉。”